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相关会议     申遗热潮     遗产?遗憾!     保护性开发     相关背景     精品图片         



山西平遥探索文物保护新形式


  为使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得到有效保护,山西平遥县将在4年内从古城迁出两万多居民。有关专家指出,和其他地方的移民不同,这是我国为保护世界遗产首次大规模迁移城镇居民。

  仅有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古城虽历经沧桑却保存完好,向人们展示出一幅明清时期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在古城墙围筑起的城市里,当地人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但4.5万居民使这里的空间显得过于拥挤和混乱。测算表明,平遥古城内的人口密度已相当于北京的16倍,上海的13倍。

  考虑到古城内居民的实际生活,县政府规划到2005年,古城内所有单位将搬迁出城,城内人口减少到两万人,生活中心区也移至城外。

  这是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长期以来困扰着人们的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公民生存发展权之间的各种复杂而尖锐的矛盾,也许有望从平遥模式中得到解决的思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文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历史遗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随着时间的淘洗,这些历史文化的遗存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成为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

  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历史和文化沉淀过程中,随着人类本身的代代繁衍,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的人口负荷越来越大,既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影响到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建中的人们“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几乎成为普遍现象。文物保护和公民的生存发展权之间出现了非常尖锐的矛盾。

  与此同时,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发生尖锐抵触。不少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大型超市集团等看中古建筑街区历史形成的人口密度大的寸土寸金优势,以“现代化”和保护公民生存发展权等名义,大兴土木,大毁古建,甚至置国家文物保护法律于不顾,将已明确划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大片大片地夷为平地,像浙江舟山定海古城的湮灭即是一例。还有的只是象征性地保护一部分,拆毁或改建大部分,像北京南池子的拆迁改造方案。有的则将文物古迹拆毁后在异地重建,实行所谓的“异地保护”。

  事实证明,文物保护最好的原则是就地保护,整旧如旧。事实也证明,城市化现代化与文物保护之间、文物保护和原住地公民的生存发展权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如何科学合理地布局。这也是政府本身的职责,从中可以检验出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和科学行政能力。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国家或政府赎买的方式将居民个人手中的古建筑变为国家和政府所有,这样既能有效地降低古建筑区的人口密度,有利于文物保护;又能使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有效地发挥出应有的文化和经济价值,改变私人所有时那种人口密度太大和私密性太大,开放性不足的弱点,使之变成良好的旅游休闲区和文物观光区,改变“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怪现象;并通过易地安置的办法,改善原住民的居住质量,使他们的生存发展权得到更完整的实现。

  将人口换一个地方集中起来,不一定要在原居住地才能实现“寸土寸金”,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同样能够实现“寸土寸金”。商贾集而为市,人口聚而为城乃今古不易的真理。各级政府的引导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在这方面将大有可为。

  为什么发展现代化非得在文物古建区域这一棵树上吊死、非得把文物保护和现代化建设弄成你死我活的矛盾不可呢?今天,平遥古城以并不富裕的财力,都可以进行这么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和城市中心转移工作,我想,平遥古城能做到的,其他城市也不可能做不到。如果说今后会有什么差别,差的可能就只是当地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各级领导的领导水平了。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