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救助站挂牌一月间(2003年9月11日)


  常回家看看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美好的愿望,不过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发现,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人的生活突然就陷入了困境,特别是那些客居他乡人在旅途的人,有时简直就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一个月前,《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开始实施了,许多城市也都挂出了“城市救助管理站”的牌子,那么这些城市救助管理站现在情况怎么样?它能够提供哪些帮助,又有哪些人来这里申请帮助呢?前几天,《生活》栏目的记者分别到了广州和沈阳进行了一下实地体验,来看记者的报道。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之后,广州市在原来的收容遣送站的基础上成立了两家救助机构,一家是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咨询接待点,另一家是广州市救助管理站。一个月以来,两家救助站共救助在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其他救济对象1559人次。

  在广州市沙河区的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咨询接待点,我们正好碰到了一位农民来救助站接他的妻子和刚出生四天的女儿回家的场面。

  这位农民来自湖南汝城县,这一位精神失常的妇女就是他的妻子何梅珠,半年前,已经怀孕的何梅珠离家出走流浪到了广州,四天前,临产的何梅珠被热心的市民送到了医院,生下了这个女婴。之后,精神失常的何梅珠母女又被送到了救助站接受救助。因为何梅珠无法照顾自己的女儿,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日夜轮班,对女婴进行了细心的照顾。同时,工作人员通过何梅珠的只言片语得知了她的家乡所在地,经过多次的查找,工作人员最后与何梅珠的丈夫取得了联系。

  何梅珠一家三口离去了,一次特殊的救助结束了,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松了口气,可是,这一次救助也让他们感到了困惑。救助站救助科科长告诉记者,精神病人不属于救助站的救助对象,是因为按照自愿救助原则,求助者必须到救助站先提出申请,而精神病人神志不清,很难提出求助申请,另外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主要是提供短期的食宿,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返家,不能为精神病人提供救治条件。因此,救助站对很多被送过来的精神病人只能拒绝救助。

  那么,究竟哪些人是救助站救助的对象呢?在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中,规定了受救助者的四个条件,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按照规定,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条件的人,才是救助的对象。

  在广州市天河区的一个地下过道出口,记者见到了这位正在乞讨的残疾人。他告诉记者他来自湖南农村,是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腿,以前在家里的时候,他在父母的帮助下靠竹编挣钱生活。可是,半年前他的父母都相继去世了,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没人帮忙,竹编干不下去了,他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一个月前,他来到了广州开始流浪乞讨。象他这种情况,符合救助的条件,可是,他却不愿意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因为他不想回家,按照他的说法,回家之后他没法生活,救助站的临时救助对他来说是没有用处的。记者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流浪乞讨者是靠乞讨这种方式来谋求生存的,除了暂时养活自己外,他们还要攒钱,而救助站临时救助的措施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还会断了他们的财路,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大多数流浪乞讨者根本就不愿意到救助站去求助。

  这也就出现了符合救助条件的人不愿救助站求助的局面,根据广州救助管理站咨询接待点的统计,从8月1日到8月31日,该接待点救助的严格符合救助条件的仅有29人,平均每天还不到一人。那么,每天到救助站求助的都是哪些人?每天救助站里救助的到底是哪些人呢?我们记录了9月4日上午8点至11点这个救助站救助的情况。

  上午8点一上班,救助站里首先来的求助者是这对即将生小孩的夫妇,因为住院费用不够,他们请求救助站解决他们的难题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拒绝了这对夫妇的要求,只是帮他们联系了急救中心,最后,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将临产的妇女接到了医院。

  上午9点30,在救助站的院子里,工作人员见到几个保安送来了一位精神失常的女子。

  这位女子根本无法与人交流,救助站工作人员没有办法问出她的真实情况,最后,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只好和110指挥中心联系,要求公安部门将这位精神失常的女子领走。

  上午10点,救助站收留了一位前来求助的老人,这位老人来自甘肃,到广州来做药材生意,几天前他挣来的几千元钱被抢了,结果身无分文,流落街头。经过询问,救助站决定了对老人的救助措施,提供吃住,提供回家的火车票,并提供一些方便食品给老人在回家路上使用。

  另外从上午10点到11点,救助站还陆续收留了6名求助者,他们分别是财物被盗抢、被骗,丢失或者是因为务工不着而失去了生活保证的人员。救助站会给这些人员提供短期的食宿,并帮他们联系亲属寄路费过来,如果他们的亲属确实不能寄路费过来的,救助站最后会给他们提供乘车凭证让他们返家。

  也就是在这样工作思路下,救助站在实际运行中救助的对象绝大多数都不符合救助办法所规定的四个条件。据统计,救助站每天都要救助30多个这样的对象,一个月来,他们救助的人数已经达到了796人。

  是位于广州市萝岗镇的广州市救助管理站里有两个救助区,一个是流浪儿童救助区,一个是成年人救助区。相比来说,困扰救助站更多的是对流浪儿童的救助难题。

  这三名儿童是亲兄妹,来自安徽,一个月前,他们的父亲带领他们到广州寻找离家出走的妈妈,结果没有找到妈妈,他们的父亲却把三兄妹丢弃在了广州火车站的不同地点,后来,三兄妹相继被公安人员送到了救助站。在救助站,三兄妹的生活有了保障,他们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可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却一直为他们的去处发愁。

  按照救助办法,对待流浪儿童的救助方式是通知流浪儿童的亲属将他们接回家;如果亲属不肯接回的,由流入地省级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省级民政部门接回,送给他们的亲属。如今刘家三兄妹的亲属不来接他们,至于通过民政部门接回的方法,也显得有些不太现实。

  刘家三兄妹因为没有去处,对他们的救助一再延期,如今他们已经在救助站停留一个多月时间了。与刘家三兄妹的情况相似,在救助站还有其他儿童的去处问题困扰着救助站。据统计,一个月以来,救助站已经救助了60多名流浪儿童,如今有一半的儿童被他们的亲属领回了家,还有另外一半的儿童因为去处问题仍然留在救助站里。

  看来,广州的救助站挂牌一个月以来,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得到了帮助,解决了生活中的燃眉之急,但从实际的运行情况看,救助站也正面临着许多困扰,就行我们刚刚看到的那些孩子,救助站已经成了他们熟悉的地方,但这里毕竟不应该成为他们成长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再到沈阳去看一看。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救助站是一个人很多而且很嘈杂的地方。然而走进沈阳市的救助管理站你会发现,这里非常安静。院子里盛开的鲜花甚至让人有一种身在疗养院的感觉。

  走进求助人员居住的宿我们才发现,能容纳120多人的救助站只住了5个人。而他们也将乘火车回到各自的家乡。为赶时间,今天的午饭比平常提前了一个小时。

  你是哪儿的人

  我是重庆的

  重庆的

  到这儿来几天了

  我是今天上午来的,我是在长春被人抢劫救助站送过来的

  这位31岁的年轻人叫饶再果,是重庆人,他在长春遭到抢劫,走投无路的他第一次走进了救助站的大门。尽管来到救助站只有四个多小时的时间,尽管救助站给他的只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这些却让他感动不已。他已经觉得心满意足了。

  与饶再果比起来,十七岁的河北女孩张雅新遭遇的是另一种不幸。她是在网上与网友聊天后,经不住网友的诱骗,放假后,她还是选择了去沈阳。去之前,她还给那位从没见过面的网友寄了五百元钱。没想到,来到沈阳后,她再也联系不到那位网友了。已经身无分文的她在火车站无助地呆了好几天。后来110的警察在征询了她的意见后,把张雅新送到了救助站,

  下午一点,救助站在车站的工作人员给这五个被救助者分别买好了车票,并派车把他们送到了火车站。在这里,他们各自踏上了回家的旅程。然而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按照救助办法的相关规定,他们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救助对象。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应该救助的对象进行了一定的界定,但是在对沈阳救助站的采访中我们还是感觉到,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甄别难,成了救助站的管理者们感到困惑的一个新问题。

  尽管在工作中遇到不少新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他们还没有完全找到标准答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块今年8月1日正式挂上去的牌子已经把他们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都改了。站长说,从总体上讲这是一种本质性的变化。过去是约束性管理,现在是开放性管理。受助人是自愿来的,而救助站是无偿救助。

  在送走了五个救助者后的第二天早晨6点半,救助站来了一位老人,他是在大街上过了整整一夜后,一个人找到这里的。很明显,这位老人找对了地方,尽管他对新的救助管理方式还一无所知。

  办完登记手续后,工作人员把他安顿到后面的宿舍楼。这里干净整洁的环境多少让他有些不太适应。

  目睹了这位老人在沈阳救助站接受救助的过程,我们明显感到,来时自愿,去时自由,已成为目前救助站与过去的收容遣送站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给救助站带来的首先是住站人数上的变化。这里的管理人员说,以前多的时候,有300来人,可现在加上康复医院的人,也就有个20多人。他们说,救助到目前刚运行一个月,有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还不知道这个程序,所以现在如何做好宣传工作,让他们知道政府怎么样关心和救助他们,这还需要个过程。

  对于这个新的社会救助机制来说,一个月的时间,还不足以让我们把它看的更清楚,做出好或不好的判断。虽然我们从节目中看到,在前来寻求救助和已经接受了救助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符合救助标准的,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从救助站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帮助,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还感觉到,在性质上已发生了很大转变的救助站,正在发挥着自己更大的作用,也确确实实地为那些在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避风港湾。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