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高高一座房,外面罩围墙,里面热烘烘,墙外冰冰凉”,如果猜不到,就再看看图片。看外观好象是一座高楼的东西,实际上是目前北京市东部最高的建筑,高240米的大烟囱。它的原型灰灰的,着实不好看。可是这根经过全新“美容”的烟囱将会在北京东部以崭新的形象出现。白天可以看风景,晚上可以看灯光,数十公里之外就可以看到,从而成为北京一大新的景观。
不久前,地处北京市东部中央商务区、高240米的北京市热电公司烟囱改造方案终于尘埃落定,来自美国KPF公司名为 “东际线”的烟囱改造方案从789份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设计者获得了最高10万元的奖励;整个方案简洁明快,由12条直冲天际的复合金属曲线构成,外面以5种彩色玻璃装饰,在夜间更是色彩斑斓。今年年底前将与首都市民见面。
北京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吴观张告诉我们:建筑本身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这个烟囱从材料的质感、颜色、灯光等几个方面来看都非常美。虽然只是一条简单的烟囱改造方案的出炉,可是却颇费周折,经过发布消息、收集资料、专家评审等各个环节,从开始论证与筛选到方案最后确定,前前后后竟达数月之久。当时的招标启事上写,“重金求佳作,京城塑美景”,要求造方案不影响烟囱本身的功能和结构,能抵抗11级以下的风力,有亲和力,有地标感,变工业品为艺术品,评出的一等奖奖金是10万元,而建设资金将会达到600多万元。
“重金求佳作,京城塑美景”。为了吸收更多的社会观点,同时增强设计的贴近性,2002年底,北京市热电公司发布消息,面向世界、面向国内百姓招标烟囱美化方案。消息一出,应者云集,立刻引来了专业设计人员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征集办公室的电话很快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热线,各地参与者积极踊跃,应征方案纷至沓来,工作人员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火爆的竞标场面令主办方也始料未及。
给烟囱改造方案征集办工作人员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有一个来自内蒙古的老大爷,把他的方案送到我们这里来时说,重在参与嘛,我就是想为北京美化环境尽我的一份心。
烟囱一度是工业文明的标志,过去曾经有人把工厂里烟囱冒出来的黑烟赞美为现代化文明盛放的黑牡丹,以此来表明城市建设对工业化的渴望。但是大家知道,由于环保原因,各地都纷纷在拆烟囱,那么北京为什么还要给这根建设于1958年烟囱进行包装呢?这是不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小题大做呢?
这个烟囱处的地理位置是在北京的长安街延长线,紧临CBD地区,而且又是新的国宾路的附近,所以在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下,为了配合北京2008年奥运会,所以使这个电厂变成一个北京的重要的城市景观就很重要的了。 实际上这个烟囱早已经过环保改造,已经不冒烟而改冒蒸汽了。在国外,很多烟囱一直都是城市景点,而且还都别具特色,具有很大的亲和力。
中电国华集团副总经理房超告诉我们说,市民的参与热情,反映了市民对城市建设的一种关注,大家在越来越关注居住环境和基本的配套服务条件,而且,更是要从审美的角度来开始关注整个城市的环境了。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市区不断扩大,在中央商务区里,外表生硬的大烟囱的改造也要与时俱进,烟囱外观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恰恰折射着城市的发展。
不久前,北京市热电公司组织了以中科院院士江欢成为组长的专家组,在北京市公证处的监督下,通过三轮的认真公正客观的评选,最终从789份方案中筛选出了优秀方案。一根烟囱的包装能获得那么多的关注着实令人欣喜,不久后市民就可以看到与中央电视塔遥相辉映的另一座城市景观。据了解,到2005年,烟囱周围还将建设一座电力科技馆,建设独特的科技展示中心,并向公众免费开放。看来,好的东西还在后头。
另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明珠设计总负责人江欢成总结了一下烟囱改造项目的实施对其他城市建设的启示:变不利为有利、变废为宝、把坏事变好事,就像埃菲尔铁塔,本来的这样一个工业产品,就是由于保留了下来,而为法国人赚了很多钱,还例如上海徐家汇的大中华橡胶厂,正因为它保留了烟囱并且适当的美化了一下便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历史和过去。
是呀,不仅没有了污染,而且还变废为宝,成为城市中的新的亮点,烟囱的“美容”着实令人借鉴。一座烟囱外观的改变折射了一座城市的变迁,时代不同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在改善,对环境的要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然了,这不仅仅是限于烟囱,我们更希望类似于烟囱的变化能越来越多,而我们的居住环境会更加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