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中国报道》。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3年年会于3月23日到2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举办这个论坛的目的是给海内外的权威学者、企业界人士和政府官员之间搭建起一个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今年是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第四届年会,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就本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具体情况,我们在稍后的演播室里来请来了《中国报道》的特约评论员卢中原先生,请他就本届论坛的热点话题进行介绍和分析,好,首先请看记者发回的相关报道。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3年年会的开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致词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仍然是最大的优势。近几年来,中国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的水利、能力、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不仅国内资金充裕,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看好中国纱刘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市场。
记者:吴仪副总理在致词中特别提到,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中国将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中国实行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的政策,在扩大出口的同时也为贸易对象国提供越来越广阔的市场,中国接受外国投资,为国际过剩资本和生产能力提供了新的获得机会。
本届论坛的具体议题有五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国工业化的难点与前景,中国的城市化难点与对象,中央地方财政关系与地区协调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年与对外开放。这五项议题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春正、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和新任商务部部长吕福源。论坛的形式是,先由每位部长做15分钟的主旨发言,随后,一名外国知名教授做出10分钟的评论,接下来是听众与主讲人互动式的自由问答。会场气氛热烈,中国政府部长坦诚虚心的态度,中外学者和企业家热情务实的发言,便得这种对话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上进行。
建设部部长 汪光焘: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地增长。
财政部副部长 楼继伟:国家对土地使用必须有规划的,我觉得对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的土地使用的管制适应放松,我们应当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带,在中国来说,粮食等等这些在东部适当的种植,在中部我们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改善水的供应,中部可以供应粮食,我们可以大量地减少西部地区脆弱环境它在人口上的承载压力。
由于商务部是在整合外贸内贸基础上成立的一个新部门,与会代表们都很关注它的政策走向,吕福源还进一步透露,截止2002年底,中国已设立境外中资企业6960家,中方投资金额达100亿美元,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在赢得市场空间的同时,也有利于当地的税收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还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商务部部长 吕福源: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实现贸易双赢,今年1月至2月,中国货物进口已达548亿美元,增长57.1%,按此规模发展,未来三年中国的货物进口将达到1万亿美元,相当于过去五年的进口总额,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必将进一步增强。
论坛的分组讨论也非常精彩,议题涉及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中国的倾向政策与外汇政策,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西部地区开发的新举措等,引起了与会代表尤其是外方专家们的重视。同时,一些学术界的知名人士也表现出了对当前时局的关切。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我们知道美国经济现在是比较疲软的,它自从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是比较疲软,在这种状况之下,美国因为开战而增加支出的话,对美国经济的复苏是有帮助的,当然这个帮助有多大我们必须等着看,总的来讲是有帮助,如果说美国经济能够比较快的复苏,对整个世界经济以及对中国将来的出口贸易也是比较好的。但这个前提是说,这个战争能够比较短期之内解决,不过我个人的看法,即使这个战争对经济有好处的话,战争总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还是不愿意看战争发生。
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转轨经济研究所所长 艾瑞克·伯克劳夫:我们还没有看到(这场战争)带来的确切的影响,但从二月份到三月份间我们掌握的数据来看,我们发现很多国家大幅度的减少了投资,当然也包括美国,我想这是我们大家已经看到的。
与会嘉宾们还普遍认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作为这次论的主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的中长期发展纲领,国际社会也普遍希望了解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走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梦奎: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可能对我们国家带来的风险,因为我们现在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世界贸易体系、世界贸易状况、世界整个经济形势变化对我们影响越来越直接,所以这种可能带来风险,我们要有思想准备的,加上我们体制改革、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制度的完善,都不是很轻而易举的,所以我对困难、对各种矛盾有很清醒的估量。
我们知道,当前的中国正处于自身经济发展和自身经济变革的重要时期,所以,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共荣,这也成为今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最重要的意义。
记者:正如这次高层论坛所提出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反映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对世界发展和稳定的贡献。
主持人:欢迎您继续收看《中国报道》。就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3年年会的相关情况,我们现在开始采访特约评论员卢中原先生,卢先生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接受采访。我们发现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给我们的经济环境各方面都带来了很大变化,普通百姓就是觉得汽车越来越便宜了,商店的商品越来越丰富了,我不知道您能不能给我们谈一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年以后,给我们的经济环境带来了哪些重大变化?
卢:我想第一个重大的变化是我们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更加强劲了,支撑这种成长势头的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内在的活力增强,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生产的能力在逐步地增强,集中地表现在,现在有几个成长速度非常高的产业,包括汽车、住宅,还有电子通信产品,增长速度都创下了近些年来的一个新的高峰,而这些高成长产业,它最直接联系就和居民的直接消费,比如说老百姓要改善住房条件,要买很多的移动通信产品,家里面要更新电脑,再加上更多的人越来越希望买一辆家庭用的小汽车,这个就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它必然出现的消费需求的升级换代,企业看准了这个市场需求的变化,往这方面转向,调整产品结构、投资,就是根据市场内在需求的变化,来上一些新的产品,这样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就会比较强。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民间投资的成长速度在加快,1998年以来政府通过发行建设国债,拉动了很多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时有一种担心,怕把民间的投资挤出去,事实上政府的投资为民间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同时由于民间投资自身,它也看中市场需求的变化,它也主动地去加大自己的投资,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居民的消费结构在升级换代,民间投资在加速启动,全社会根据内部经济规律的变动,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在逐渐地增强,这是第一个积极的变化。第二个积极的变化是政府加快了转变职能的步伐,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要认真地履行对世贸组织的承诺,提高我们政策的透明度、统一性,依法来管理经济运行,就是我们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品目录,鼓励类的由186条增加到262条。
主持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卢:是啊,限制类别在缩小,这表明中国政府在逐步地改善我们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商投资。
主持人: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重大变化?
卢:我想那就是中国的投资环境确实在改善,这个改善是通过外界的评价我们感觉到的,去年就2002年美国有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叫科尔尼公司,对全球1000家大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达到了1.99,第一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我想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来,这一年来中国经济的非常明显的三个突出变化。
主持人:我也听过业内人士的一些分析,他们统计了一下,觉得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比率是0.185,这个数字是非常小的,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增长它是一个相对较弱的影响关系,这是不是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的作用中也是非常小的呢?
卢: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它在东亚成为一个增长的火车头,因为它在东亚经济当中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影响份额上中国的表现一枝独秀,这是外界的评价了,当然我们自己还不好这么说,主要是指在区域性经济的影响,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来说,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总量非常大,但是按照人均一算,它的相对指标都很低,这样在整个世界经济当中,它的分量和影响与发达国家,甚至与中等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很大的差距,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我们已经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小康,这样一种基础,但是总体它是处于一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这么一种状况,现在全国只有四分之三的人口过上了小康生活,还有12%的人勉强达到小康,低水平就是我们人均GDP2002年才只有900多美元,与世界中下等(发达)国家收入相比,我们只是在它的低线,我们到2020年目标是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你想这里面还有2000多美元的差距,发展很不平衡那就更清楚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再有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精神生活、政治文明的建设方面,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差距。
主持人:现在很多国外的大型企业公司都在海外的投资和业务发展时,把中国当成一个首选,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些国家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此关注呢?
卢:第一它是市场容量非常大,13亿人口本身就是巨大的一个市场容量,当然这还是一种潜在的,光算人口是不一定准确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水平提高以后,他的购买力增强了,这才表现成为一种现实的市场容量,因此这个市场容量在不断地扩大,潜在的向现实的市场容量在转变;第二个非常吸引外商的,就是中国有非常充裕的,又非常便宜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我的商品卖价就可以低,在国际市场我就有竞争力,因此我觉得这两条是吸引他们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这两条也是我们中国经济内原性的增长,最坚实的一个支撑因素。所谓内原,就是依靠我们内部的有利条件,对外部不需要依赖过多,有这两条,我们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的经济快速增长,因此把它叫做内原性的,不像有一些国家它的面积比较小,资源又比较缺乏,它只能选择出口导向、贸易立国这样的办法,我们就可以立足于国内的巨大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以内需为主,这个内需不是临时措施,而是长期的一个战略方针,因为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它是有利的,不仅外国人看好我们,我们自己也要认真地立足于我们自己这个有利条件。
主持人:就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3年年会的相关情况,我们正在采访特约评论员卢中原先生,广告之后请继续收看。
主持人:我们知道前不久我们国家举办了2003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而且这已经是第四届了,我们把这届的主题定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我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呢?
卢:选择这样一个主题首先是党的十六大明确地提出来,未来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内老百姓要关注,这个宏伟的战略蓝图跟我个人有什么关系呀,国际上也很关注,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他们有什么新的投资机会,对世界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但是又带有非常长远的意义的一个重大的题目,所以我们在今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持了这样一个主题的发展高层论坛,想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包括海内外企业家、学者还有官员的一些见解。
主持人:目前我们国家把目标定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主题,这样一个目标,会不会对周围其他国家产生一些影响?
卢:对周边国家或者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会带来,短期的来看有很多直接的比较积极的影响,从长期来看这种影响也仍然是相当积极的,我们的人均GDP要从低水平向较高的水平发展,我们就要保持一个相对快速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现在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的水平,我们年均增长应该达到7.2%,如果再有20年我们保持7.2%的年均增长速度,那对周边国家区域经济的拉动肯定是依然可以称它为是一个火车头,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必然会加重它的分量,而且中国经济要是稳定,世界经济就多了一个稳定的因素,很明显的例证就是1998年我们承诺人民币汇率不贬值,这样对稳定周边国家,区域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国际上也给予非常积极的评价,现在中国整个市场环境正在改善,容量又很大,大家都看好中国,继续往中国加大投资,中国经济又给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巨大的盈利机会,这是至少在短期来看,那么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它还会产生巨大的进口需求,我不光是出口,据分析,从1990年到2001年大约有十多年的时间,中国的出口和进口速度都快于全世界进口和出口的速度,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行长预测,到2005年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这就是一个中期的预测,五年的一个预测,再往后,如果中国继续保持这种持续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态势,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扩大向中国的出口是非常有好处的。
主持人:也是其他国家的一个机会。
卢:是很大的一个机会。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这个出口问题,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一个朋友跟我讲,在一次圣诞节上,美国的朋友全家在一起拆礼物,拆开礼物以后,突然间发现所有的礼物上面写的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所以当时他们也比较惊叹,说中国出口商品的质量已经到达了一个这样好的程度,而且东南亚国家现在也兴起一股中国热,看来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给周边国家带来很大的一个机会,我们很想知道十六大的时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建设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这样一个方针,这个新型工业化的新字它体现在哪里呢?
卢: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首先是奠定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我们的制造业实力比较强大了,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门类是相当齐全的,因此它不大受制于外界的一些制裁,我们可以用我们国内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制造出国内市场需要的机器设备,重大的一些原材料,包括能源,现在都已经比过去有明显的改善,在这样一个新的基础上,我们再发展工业化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另外它的新是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较的,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大量的消耗自然资源,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甚至在更早期的世界工业化的历史表明,还要开拓海外市场,也带来侵略性的战争,在中国和平的建设道路上,是不能走这种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的,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强调的是一个节省资源、降低环境污染,更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源,我们有这么多的劳动力资源的供应,特别强调科技含量要提高,经济效益要改善,这样一条工业化道路,而且我们不能去向海外扩张,主要立足于国内的市场,来发展我们自己。还有一个新表现在我们的机遇,也有很多新的机会,特别是世界新技术革命,还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用信息化来带动中国的工业化。
主持人: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有13亿的人口,在发达国家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就经常会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像资源问题,比如说像环境问题,如果中国这个问题处理不好的话,这个后果会非常恶劣,也会影响到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战略,我们国家是怎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卢:这个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这个口号很多年我们就一直在提,一直在这样要求,但是这里面最基本的是要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在发展我们的制造业也好,还有高新技术产业也好,我们都要把控制污染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要办一个厂必须有一定的成本投入是治理污染的,不能污染周边的环境,另外我们在西部开发的时候也特别强调,东部和中部向西部转移的一些产业,包括厂房设备不符合环境控制标准的不得转移,我们在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当中,还要考虑跟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密集,传统产业还有大量的改造任务,要和这些国情结合在一起,就是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改造结合在一块,把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走一条非常巧妙的加速工业化的道路。
主持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们的政府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发展道路,面对现在这么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有报道认为,中国的政府应该进一步放开管制,引导企业自主发展,您觉得在这种新的经济环境中,我们的政府应该如何定位呢?
卢:今后政府还要进一步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进一步使政府职能合理化,机构的设置更为合理和高效,我想下一步政府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下,它重点要发挥的职能是为各种市场主体平等的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整顿市场秩序,对各种各样的企业,不管你是什么所有制成份,都要实施完善的财产法律保护制度,实施公平的国民待遇,凡允许外商进入的领域,对国内的所有的民资都开放,这样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平等地进行竞争,市场的活力就会增强,包括内部的,我们自己内部有很多竞争的因素在成长,开放又引进了国际上的竞争因素,政府在这为大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第二个重要的方面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失业者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还有一些弱势群体,使他们能够保障基本生活,促使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努力地寻找工作,为了改善自己将来的境遇而努力地去寻找,去奋斗。
主持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也探讨了一个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还有次区域合作的问题,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呢?
卢:这是近些年我们对外开放走到了一个新的较高层次的一个标志,以往我们扩大开放主要讲扩大开放的地域,还有一些行业的范围,给外商的一些优惠的政策,现在我们就逐步地要考虑,大家要在一个统一的透明的环境下平等地竞争,其次我们在必要的时候,我们的竞争能力增强了,我们也要走出去,参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现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它真正能够表现出来的实质性的是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我们能够主动地参与进去,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主持人:卢先生,今天咱们探讨了很多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问题,非常感谢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接受采访。同时也感谢观众朋友们收看我们本期的《中国报道》,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主持人:耿姝 责任编辑:索链 导播:滕双双 字幕:宁小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