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昔日盟友 今日敌人
——美伊关系发展与变化


  导语:

  近日,美英两国积极进行外交努力,争取推动联合国安理会能够通过一项新的伊拉克问题决议。与此同时,伊拉克也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积极应对美国可能对伊发动的军事打击。美伊之间的冲突一触即发。然而许多人也许没有想到,美伊这对今日剑拔弩张的死敌,过去曾经是亲密的战略盟友。那么,美伊关系是如何变化与发展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昔日的盟友变成了今日的仇敌。就美伊关系的问题,我们将和清华大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楚树龙所长及外交学院的宫少鹏教授一起来探讨。

  新闻: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近日表示,美英两国准备于下周向安理会提交新的伊拉克问题决议。新决议将“明确地指出”伊拉克没有执行联合国安理会1441号决议,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时间已经不多。

  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则认为,只要美国放弃“入侵伊拉克的计划”,并停止“干涉伊拉克内政”,伊拉克随时准备同美国进行对话。

  21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只要一声令下,英美军队可以随时向伊拉克发起军事进攻。

  美国国防部长 拉姆斯菲尔德:我们已经在海湾地区部署了成千上万的英美士兵,可以说已经足够(发动战争了),只要布什总统下达动武命令,国防部拥有必要的战略和能力来进行这场战争。

  新闻:

  然而,当我们把历史倒退20年时却发现,正是这位积极主张对伊开战的拉姆斯菲尔德,曾经在1983年作为当时美国总统里根的特使访问伊拉克,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建立了特殊的盟友关系。

  自从上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柱一直是伊朗和以色列。美国将伊拉克视为原苏联的盟友,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冷淡。

   但是到了70年代末,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对伊朗的态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当时伊朗民众的“反美情绪”空前高涨,1979年,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大使馆,扣押了52名美国外交官作为人质,这就导致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更加恶化。于是,美国开始在海湾地区寻找新的战略伙伴来遏制伊朗,与伊拉克的关系随即得到了改善。

  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伊拉克军队在战争初期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就在这个时候,美国人主动伸出了橄榄枝。1983年,里根派遣拉姆斯菲尔德作为特使访问伊拉克。据国外媒体报道,拉姆斯菲尔德拜见了身穿军装,腰佩手枪的萨达姆。当时会见的气氛十分友好,两人亲热地握手,互致问候。拉姆斯菲尔德还向萨达姆转交了里根的亲笔信。1984年,美国与伊拉克正式恢复外交关系。美伊关系急剧升温。

  主持人:在谈到美伊关系发展的时候,人们从两国关系过去的发展历程来看,得出了他们过去曾经是盟友这样一个结论,那么谈到昔日盟友,昔日盟友到底是指的什么时候,是50年代是昔日盟友,还是说80年代昔日盟友,这个昔日的时间概念是什么?

  宫少朋:1958年,伊拉克发生革命前的哈西姆王朝统治下的伊拉克王国,确确实实是当时美国的盟友,但是1958年革命发生以后,美伊关系就冷淡下来了。到了六、七十年代,当时美国把苏联当作邪恶的国家,特别美苏在中东地区争霸,美国把伊拉克,也就是得到了苏联援助的伊拉克看做是苏联的仆从国。

  主持人:看做是原苏联的盟友。

  宫少朋:对,当然不是美国的盟友,在那个时期美国的主要策略是支持巴列维王朝统治下的伊朗,用伊朗来遏制伊拉克,当时情况是这样。但是1979年,伊朗爆发了民主革命,霍梅尼统治下的伊朗成为美国的一种新的邪恶国家对象以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就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的基本原因,最初应该说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楚树龙:我觉得用盟友来界定以前的任何时期,就是二战以后的,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都是不合适的。

  新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李绍先:几十年来,美国和伊拉克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在50年代中期之前,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1955年之前,伊拉克曾经是美国所拼凑的巴格达条约的核心成员。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于在伊拉克先后掌权的是民族主义情绪比较浓厚的一些政府,特别是在60年代后期掌权的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这种情况下美伊关系进入了敌对、冷漠的阶段。两伊战争开始后,美伊关系出现了转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达巍:伊拉克和美国之间,它有一种内在的矛盾,那就是萨达姆所在的阿拉伯复兴党,它的一个宗旨,它是追求泛阿拉伯主义要实现把阿拉伯地区的20多个国家统一为一个国家的这么一个志向。萨达姆的这种抱负和美国在中东的一个战略必然会产生冲突的。即使在两国合作的十年中,美国也从来没有喜欢过萨达姆。所以他们的这种联盟并不是一种很稳固的联盟。

  主持人:观众朋友,就伊拉克的局势问题,我们正在采访两位专家,稍后我们将接着谈。刚才前面我们谈到了美伊关系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下一阶段的采访中,我们将着重地谈到美伊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我们先来看一段相关的背景报道。

  新闻:

  随着伊拉克点燃入侵科威特的战火,美伊之间的蜜月期也戛然而止。

  1990年8月2日凌晨,数十架伊拉克战斗机和直升机掩护着350辆坦克和10万伊拉克军队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当天下午4时,伊拉克军队基本控制了科威特全境。

  联合国安理会在当天就通过了第660号决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否则安理会将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科威特的独立。

  1991年1月17日凌晨两点三十分,代号为“沙漠盾牌”的军事行动开始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随着战局发展,“沙漠盾牌”成为“沙漠风暴”。1991年2月26日,伊拉克战败,无条件接受安理会所有12项决议,科威特重新独立。

  海外战争之后,美国积极推动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同时加强武器核查,并在伊拉克建立了两个禁飞区。美伊矛盾更加激化。

  演播室:

  主持人:就美伊问题我们继续讨论,现在又有这样的说法,说当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似乎是得到了美国的默许,或者说以为是得到了美国的默许,所以它才入侵科威特的,是不是这样的?当时伊拉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楚树龙:至少是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认为,他认为美国是默许,因为虽然伊拉克是小国,萨达姆·侯赛因是小国的元首,但他也有战略判断,他发动入侵科威科战争,也有他的战略判断,我认为他的战略判断是,就是在整个80年代,特别1987年两伊战争接近结束时,伊朗的势头比较猛,在海湾的水域袭击各个国家船只,包括美国的船只,包括宗教的倾向,霍梅尼革命,什叶派等等,这种伊斯兰教原圣战主义,这些各别派别势头比较猛。所以美国这个时候,在80年代后期,逐步把伊朗作为海湾、中东地区一个重要威胁,认为伊朗想要扩张,想要独霸海湾地区。所以美国在这个地区把矛头的重点是遏住伊朗,这一点萨达姆·侯赛因是看到的,他以为他在这里头扩张一些势力,甚至包括侵占科威特,是满足美国用它来抵御伊朗扩张这样一个战略,是会得到美国的支持,或至少是接受。

  主持人:(海湾)战争结束以后,为什么美国还允许伊拉克的现政权继续存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原因在里面?

  宫少朋:从国际的大背景看,当时苏联还没有最终解体。所以长期以来作为美国最大的敌对国,作为邪恶轴心的最大的邪恶轴心国家苏联还没有彻底垮下来。所以美国的战略重点。

  主持人:在美国看来。

  宫少朋:在美国的战略重点,当时还是要对付苏联,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的全球背景下,在最关键的时刻,在美国军队要向巴格达挺进的时候,布什总统下了命令,停止向北挺进,于是就出现了今天大家长期不解的,为什么不最终攻占巴格达的问题。当然从地区形势上来看,如果当时美国军队占领了伊拉克,也会引起周边国家发生变化,特别是当时美国总统在发动这场战争之前,曾经向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这样的重要的阿拉伯国家做出过承诺,也就是说在这场战争打完以后,在把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以后,美国要着手解决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问题,所以这个也就是地区的形势也决定了布什总统当时为什么要下命令停止美国军队继续向北推进的原因。

  新闻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陶文钊:我觉得美伊关系演变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或者说美国跟别的国家关系演变的一个主要原因,都是美国不允许有一个国家在全球,或者在某一个地区挑战美国的利益或者美国的霸权。

  中国前驻埃及大使 安惠侯:布什政府上台以后,对伊拉克的态度更加强硬,特别是“9·11”以后,美国把反恐作为它的重点,在反恐的同时,它也在推行它的霸权主义,因此布什政府不能够容忍伊拉克跟美国对抗。

  新闻:

  布什政府上台后不久,就制定了将伊拉克作为打击目标的新战略。

  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告一段落之后,就一再扬言下一个反恐战争的战场将是伊拉克。2002年初,布什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将伊拉克定为三个“邪恶轴心国”之一,并且推出了“先发制人”的理论。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的步伐逐步加快。

  美国总统布什在2002年9月12日第57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会议上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讲话。布什指出,伊拉克自海湾战争以来一再背弃承诺。他敦促联合国在一个星期内通过新的安理会决议,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迫使伊拉克履行联合国有关决议。

  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伊拉克核查问题的最新决议。

  与此同时,美国开始大规模向海湾地区增兵,美伊冲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央电视台驻伊拉克记者 水均益:目前在伊拉克市面上还没有看到也没有出现人们在战前有这种哄抢或者是物价暴涨的这样的情况,但是老百姓也在相应地作一些准备,比如说囤积一些战时可能要用的粮食、水,包括汽油,伊拉克政府也鼓励伊拉克的一些家庭,帮助他们来购买比如说家用的发电机,用条件的在家里院子里挖水井以备万一战争爆发,可能在水电方面一些设施会遭到破坏,除此之外,在伊拉克街面上,大家总的感觉还是比较平静,是一种外松内紧的这样一种状态,伊拉克官方目前对于围绕伊拉克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发展也表示出一种谨慎的一种态度,并没有过多地发表一些言论,或者说表达一种状态。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华盛顿记者 田薇:面对就要来临的战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表现出不知所向的态度,21日刚刚公布了一组民意测验,这个民意测验就显示出来美国民众在是否对伊拉克动武这个问题上,出现很多自我矛盾的观点。这个民意测验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著名的一个国际政治态度研究项目进行的,在民意测验中,他问两个问题,向被调查者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说联合国是应该加强核查,还是应该马上投票赞成美国打伊拉克,在这个问题上有71%的受调查者说应该加强核查。但是同样的被调查人被问到第二个问题的时候,也就是美国如果没有联合国的支持,是不是还应该继续打伊拉克,同样有77%的人表示赞同。

  演播室:

  主持人:前面我们说当时停止进攻是基于当时的政治局格,或者国际局势的考虑。那么,现在美国做出这样一个军事部署,或者说这种战略的决策,又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呢?宫教授。

  宫少朋:要想考虑布什政府目前对伊拉克的政策,不能不谈到“9·11”事件。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在美国民众的心里引起了很大的创伤。但是美国政府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它也提出了它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政治理念,这个理念和今天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是密切联系的。布什政府提出的要铲出恐怖主义的政治理念,它包括两个范围,一个范围就是要在它的国内,保证它的本土安全,就是他为什么要成立国土安全部这样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它的政策范围,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从根本上铲除所谓的恐怖主义滋生地,在铲除这种恐怖主义滋生地的过程当中,美国政府的有些考虑,它偏离了正常的、理智的思维,就是它往往把恐怖主义产生同某些地区,某些国家、某些宗教、某些民族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话往往容易因为“9·11”事件大部分做案者来自中东地区。所以往往要把中东地区作为恐怖主义滋生地。但是一下子说美国政府如果能拿出那么大的力量来,把所谓整个中东地区的,特别是这些阿拉伯国家,它一下子就能整合了,它大概也没有这个力量。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初步解决了本土安全的情况下,解决了阿富汗本·拉登基地组织的情况下,它的进一步行动就是要采取一种先发制人的方针,在中东地区找一个它认为是恐怖主义的滋生地的国家。

  楚树龙:大体上在1998年之前,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基本上就是经济制裁、军事压力、打击等等,孤立、核量,但还没有提出要推翻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在改变这个政权。从1991年打完海湾战争到1998年10月,在这个期间,这大概八年中美国没有提,从1998年开始,美国提了,3月份有一些议员开始提,10月份美国国会通过伊拉克解放法,那是个法律,承诺要开支9700万美元用于解放,然后克林顿总统在签署这个法律时发表声明,就是美国今后寻求支持旨在推翻萨达姆·侯赛因,改变伊拉克政权,这样的行动,并且拨款。当时美国朝野,包括国会和总统达成一个共识,就伊拉克的问题,包括武器核查问题等等一切其他问题,都是系于萨达姆·侯赛因本人,如果这个人不解决,伊拉克这个政权不解决,其他都没戏,美国的目标都达不到,什么解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些东西都没戏。所以一定要解除他。所以从这开始,再加上“9·11”以后,布什总统提出邪恶轴心,提出先发制人战略,这是收拾了阿富汗以后,逐步开始要收拾伊拉克,所以这个战略是从1998年开始的。

  主持人: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那么今天可以说我们对美伊关系的发展,做出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了,纵观他们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从国家外交或者世界战略、国际局势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宫少朋:应该说这个启示给人带来一些不安的想法,或者说不安的思绪,美伊关系20年的发展,似乎都和美国对邪恶国家的认知是相联系的,但是对邪恶国家的认知,这就涉及了一种主观上的看法,有的时候它这个认识,是对特定的民族,比如说它把苏联在中东地区与它争霸,它看做是沙皇势力的一种扩张。把伊朗伊斯兰革命看做是一种文明的冲突。今天它把伊拉克作为一种邪恶国家拉出来,它判断邪恶国家的标准是什么呢?估计大家现在都还没有明确答案。

  楚树龙:从美国对伊拉克政策、战略,美伊关系20年,风雨20年恩恩怨怨,大体上可以看出美国外交一个模式,这个模式不论是美国对像前苏联这样的世界大国,包括一些时期中国这样的世界大国,还是像伊拉克等其他地区中小国家,大体上是一致的一个模式,就是美国外交全球战略,它先找对手、找敌人、找威胁、找问题,然后通过各方面努力来遏制、来对付、来消灭、来反对这个对手、这个敌人、这个威胁,你可以说1991年之前,苏联解体之前,它在全世界找的对手、敌人是苏联,50年代、60年代也包括中国,在中东这个地方,海湾这个地方,它在80年代有点倾向于把伊朗作为一个威胁、对手、敌人,要遏制。那么海湾战争以后,它自己官方宣称的这个战略是双重遏制战略,就是既遏制伊朗,也遏制伊拉克。所以它今天对伊拉克必欲除之而不快,对萨达姆是这样一个政策的延续,一个政策必然结果,我把萨达姆·侯赛因的伊拉克作为威胁、作为敌人、作为对手,我一定要除掉,不除掉不罢休,能够通过其他手段,我就用其他手段,不能通过我就用军事手段。所以美国外交这样一个思维模式,这样一个行为模式,是令人担心的,而且从美伊关系20年来看,我们看美国运用这样的模式,对地区和平、世界和平发展,多数情况下是有害的,是没有多少帮助的,恐怕这20年,如果我们作为旁观者,给美国的行为来打点分,我看能得正分的就是1991年海湾战争,在联合国决议、国际社会要求改变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这样一个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事实,当然美国做这个事也有其他利益考虑,其他之外,这20年,我们看不出来美国的行为模式,美国和伊拉克的关系有多少促进了地区和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主持人:围绕伊拉克局势,就美伊关系的问题,今天我们先谈到这儿,非常感谢两位专家到演播室接受我们采访,谢谢。观众朋友,有关伊拉克的局势问题,今后我们的节目中将继续给予关注,欢迎您到时收看,今天的《中国报道》节目到这里结束,欢迎您收看。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