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2003年人才就业趋势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中国报道》。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由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预计2003年中国将净增就业岗位100万个左右,另外由于申办奥运成功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也会带动一些行业的人才需求,2002年刚刚过去,2003年的人才市场前景究竟如何?人才市场会有什么新的趋势?就有关人才的问题,今天我们的演播室请来了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先生,王先生您好;另外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先生。好,首先请看记者发回的报道。

  在北京市海淀区静门北里烟树商务楼内,记者见到了刚荣获第一届中国十大海外归国创业人物之一的姜汝祥先生。虽然记者在好几天前就已经预约了姜先生,但工作过于繁忙的他,由于正准备筹备上海、深圳的新公司,最近正忙着向社会招聘新公司的管理人才,记者只能插空采访了他。对于回国创业后取得的成绩,姜先生表示只能用出乎意料来形容。

  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 姜汝祥:我回来这一年多的时间,应该讲发展的一种感觉超过我原来的想象,我坦率地讲,原来没有这么样一个估计,我觉得会是一个很艰难的环境,但是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中国的经济环境在最近这段时间里面发展得非常好,比如说我们注册一个公司,在注册的时候,一个星期就注册下来了,我们现在去跟客户在一起谈一些咨询项目的时候,往往不需要去讲个人的关系,一下子就能到主题,这个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你有多大的才能在这个舞台上就可以充分地显现。

  现年37岁的姜汝祥, 2001年5月回国后,成立了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致力于探索用西方管理学理论去思考中国企业未来,创业一年的业绩被业界广泛认可,成为海外归国创业者中的风云人物。他的成功同样吸引了很多也想自己的创业的年轻人。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严峻:因为我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多迷茫,很多做销售的迷茫解决不了,就想回来读MBA,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完了,我觉得还不够,因为我看到报纸,姜博士写的文章又引发了我的一些想法,觉得那可能是(解答困惑的)一条路。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共有46万留学人员在海外深造,他们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其中九成以上取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在他们当中,已有14万人归国创业,并且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

  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 姜汝祥: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到现在为止我初步算了一下,有一半的人基本上都回来了,这一半的人里面主要其实是三类,第一类是做技术的,这一批人比如说在国外的银行里面做电脑,还有在一些生物制药领域里面做研究,但是他们非常有技术,所以回来以后在国内大企业或者他们创办企业,还有一类就是在国外的一些大公司里面做到相当高的职位,然后国内的一些大公司再吸引他们回来,还有一类就像我这样的,就是在某一个领域里面,特别是在咨询、管理,国内做得非常非常好,而且这个前景特别好,所以这部分人回来的也非常多。

  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拥有60多个留学生创业员,留学生回国创办的企业近4000家,年产值超过一百亿元人民币。数十万计的“海归派”正在成为一个加速中国经济起飞不可缺少的阶层。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为这些海外归国人员提供了一个尽情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舞台。

  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 姜汝祥:我们更重要的把自己看作一个桥梁,也就是说连通中国和世界和国际化的这样一个桥梁,这样的话我相信中国的这个桥梁的这种需求是越来越大的,中国进入世界或者融入世界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回来。

  随着大量海外归国人员的回流,中国人才市场的竞争更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记者在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了解到,进入人才市场的人员,学历层次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部分热门的招聘专业还出现了需求的学历层次逐渐上升的趋势。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市场部经理 郭卫东: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的供求情况看,高端人才主要是呈这种资源束缚型,也就是说高端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低端人才主要是呈这种需求束缚型,也就是说它是供给大于需求,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有一些媒体报道,就是说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人才可能有一个跳跃式的发展,实际上我们观察还是这种渐进式的发展。

  尽管北京市的中高级人才市场才开业不久,但每星期举办三次的招聘会仍然吸引了不少人,四十多个招聘单位的展位前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应聘者。从湖北来的陈思源先生已经是第二次参加这里的招聘会了,他认为参加这样的招聘会能给自己带来更多择业的机会。

  应聘者:我本人除了工作以外,我自己还发明了个专利,我就想通过这个招聘会,找到一个我的合作伙伴,能够尽快地把我的专利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在招聘会现场,记者发现每一位应聘者在进入招聘会时,都会刷一张卡。原来这是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新设立的人才卡,每一位应聘者的所有资料都已经建立在这张人才卡上,应聘者在参加招聘会时只需要刷一次卡,招聘会现场所有的招聘单位的电脑里就能能了解到应聘者的相关资料。这种科学的招聘手段为人才的管理提供了最便捷的方式。

  北京市中高级人才市场经理 马新军:这种人才卡现在一共累积建立3万张了,将近3万人次了,当然人才市场属于双向(选择),我们是一个人才服务机构,单位需求量上升给代表着个人的供应量要上升。

  据了解,由于网络与先进科技的介入,手机也成为求职者的“掌中宝”,深圳、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先后开通了“手机短信求职服务”,为求职一族找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通道。

  北京市人才网工作人员 宋尧天:这是北京市人才第一家推出的手机短信求职服务,就是说求职人只要在这里填一下他的个人基本情况,在后边勾一下他欲从事的职位,这样我们系统里如果有适合他的最新招聘岗位,就会在第一时间内发送到他的手机短信上,也就是说他找工作不用四处奔波了。

  由于网上招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求职者所接受,因此网络也逐渐成为反映人才走向的晴雨表。

  北京人才网经理 李群英:从今年的情况来分析明年2003年的行情来看,我们预计一个是信息类,一个是市场营销类,另外一个就是建筑类,相对来说可能比较火爆一些。

  据有关人才供求资料显示,目前招聘专业数量排名前20位的分别是:计算机硬件、信息工程、土建、市场营销、保险、机械与仪器仪表、行政管理、中西医、轻工粮食食品、广告、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市场管理、计算机软件、饭店管理、中等职业教师、计算机网络、翻译、国际贸易。

  此外,房地产建筑、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人才也将成为2003年新的热门。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急需的各类人才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增多。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中国报道》。有关人士认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申博、申奥的成功,以及中国西部的进一步开发,肯定会影响到2003年的人才市场,两位对2003年的人才市场前景怎么看?

  王:我有个看法,总体来说我们的市场前景是看好的,也可以这样说,四个字来概括,叫作供求两旺,这是为什么呢?经济学上有这么一个道理,就是说如果我们经济发展得好,人才市场就繁荣起来,由于我们加入世贸组织,由于我们申奥申博成功,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我们的很多因素就在拉动经济,使得经济发展得更好,这么个总背景之下,人才市场肯定会繁荣起来的。细讲的话还可以有差别,比方说我总认为是这样,高层人才市场,就是高端市场供小于求,但是低端市场供会大于求,如果这么来分析问题,非常可能明年的市场就是说明年的市场高层人才特别是双高人才,指的是什么呢?一个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一个是专利技术的发明人,这两种人才会短缺的,但是低端市场,一般劳动力市场这个人才的供给可能比较多一些。

  蔡:我们把人才市场再扩展一些,我们看劳动力市场,我认为由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申奥申博的成功,以及西部开发的实施,我们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看,也应该是供求两旺,为什么说呢,首先由于我们获得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我们的投资都要加快,生产的开工率会大大提高,这样对劳动力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劳动力非常丰富的国家,而且我们目前还有1-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还有一部分在等待工作的职工,这两个方面汇成一股力量,我预计2003年的劳动力市场上会是相当活跃。

  主持人:就像两位前面尽管提到了人才市场供求两旺,但实际上就就业岗位而言,还是出现了供大于求这样的局面,中国求职人数基数的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在什么地方?

  王:我认为有两条,第一条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高校招生扩招以后大学生毕业了,第一轮开始了,使得我们的大学生每年有大量的学生要走向市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有些职工要下岗,下岗之后他要重新就业,这么个状态之下,使得我们供方就明显地大概要膨胀起来,今年北京市就是三个萝卜一个坑,三比一,供求比是三比一,像这么一种比例情况之下,就会使得有些人感到就业有点为难。

  蔡:这些因素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就是说只有在有一个劳动力市场发育了的情况下,才会有这种供需两旺的状况,而且在这种人才的竞争和劳动力的竞争中,劳动力市场才能进一步发育,因此是一种好事,比如说高校扩招的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他们首先其实和前几年已经不一样了,前几年他们只是一个中学毕业生,四年以后他们成为一个有更高的人力资本素质的一群新的就业者,这样他们对新的产业结构变动,对新的经济机会的适应能力就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们可能不仅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者,他们可能还是创业者,可能是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主持人:有关专家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将迎来又一个高潮,就是留学人员回国潮,这些留学人员回国以后,会不会对中国的人才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

  王:我认为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是个利好消息。为什么呢?因为留学生归国,他们不是一般的人力资源,一般的劳动力,他们是经过大学教育,乃至于硕士、博士这个教育的这样的一些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因此我们说,他们回国以后,对优化我们国家的人才结构很有好处,同时因为他们就业不是单纯就业,他要创业,他们很多是创业的,创业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就了业,而且给更多的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因此我们说这实际上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蔡:人才劳动力是有一个结构的,这个结构就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我们都要有,比如有的处在管理岗位,有的在技术领域,有的是普通的熟练劳动力,也有一些普通的非熟练劳动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还有我们要举办奥运会,要举办世博会,都是意味着我们要加入国际竞争,国际竞争意味着要有懂得国际竞争知识的人才,留学人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国外工作学习的经历,都使他们赋予了这样的特殊的人力资本,所以他们是我们特别需要的。

  主持人:新世纪的人才竞争可以说是一场没有国界的人才竞争,国际性的人才竞争得最激烈,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呢?

  王:现在我们正在贯彻这么一个人才战略,叫什么呢?三种方法留人,第一种就是要事业留人,要给大家一个事业舞台,第二种就是感情留人,让他们感到这很温暖,这是一个需要他的地方,第三个就是适当待遇留人,就是给他们相应的经济报酬,现在看来这三条加起来实际上是一个好的环境问题,我们在国内要造成一种环境,这种环境适合人才成长,能够使人才在这发挥他的才华,能够有一个事业舞台。

  蔡:招揽人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叫事业留人、事业招人,事业招人和我们中国经济有没有竞争力,有没有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因为首先我相信大多数,比如说留学归国人员,或者说我可以有很多机会工作,但是我选择了在中国工作,这样的一些人来说,我认为第一个影响他们选择的动因还是中国经济有潜力,有发展前景,是最有事业可干的,在如何保证中国经济继续发展,有可持续性,我想这里也包括一个发挥中国比较优势,其中包括人才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中国人才劳动力的优势在哪呢?应该说在现阶段不应该是高科技或者说去跟别人拼比博士、专利、硕士等等,而是说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有一支比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队伍,因此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劳动大军的作用,就是中国的比较优势。

  主持人:人才的主流,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现在一般都是从中小地区往大地区流动,好多人就认为户籍制度改革会对这些人才流动产生很大的影响,您也这么看吗?

  王:是的,我认为传统的计划经济之下,有三个东西在制约着人才流动,第一个就是住房制度,第二个户籍制度,第三个档案制度,随着我们改革的深入,这些年来住房商品化了,我们的户口问题正在研究,正在改革,我看到一个消息,就是江苏省已经把城乡户口给取消了,这么一个大的举措可以说对广大的农村来讲,对于农村户口来讲,对这些人,对他们流到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非常有好处的。因此我说我们的改革逐步深化,我们的改革一步一步往前推进,这个障碍越少,人才流动的频率、半径都会扩大的,因此我说户口制度改革对我们人才流动,整个的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主持人:观众朋友,在前面的时间里,两位嘉宾就中国的人才市场给大家作了分析预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继续就有关问题进行采访,稍后见。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上海率先推出了叫人才指数体系,这是不是现在评聘人才的标准都不一样呢?

  王:上海市搞了一个人才指标体系,这是为什么呢?实际是国际惯例,包括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去,你这个人能不能进来,值得不值得引进来,人家是很理智的,我们中国人一般把人才标准理解为是个学历,是个职称,实际上一个人有没有本事,值得不值得引进,值得不值得把他弄过来,不能专门看学历的,可能要看他有没有本事,有没有专利,有过什么阅历,这个东西是更加内在的,更加重要的,我想上海推出这么一个政策、这么一个制度来讲,反映了上海的人事部门他们用人的一种理性。

  主持人:在21世纪中国的人才资源配置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王:三点大的变化,第一点全球化趋势,第二点市场化趋势,第三点科学化趋势,所谓全球化,就是指的我们21世纪的人才资源配置,国界的这种概念越来越小了,因为外国资本进中国,外国企业进中国,因为我们国家还可以出去,出去到国外去办企业,所以搞来搞去,我认为将来自然人流动这个障碍会越来越少,所以全球化的竞争会在我们本土来展开,很多国家的人可以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到国外去,这就是我们全球化的经济造成的全球化的人才流动的一种必然,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市场化,现在我们的市场化程度还是很低的,行政命令、长官意志、各种障碍还是有的,我们往前走,21世纪越来越市场化,什么叫市场化呢?市场化就是价格信号引导,你的工资信号,人往高处走这是个规律,价格信号来引导情况之下,使得很多人他的人力资本价值得到实现,如果我是个人才,我有比较高的价位,如果你的人才的素质比较差,你要低就,这叫市场调节,这种规则叫市场规则,这种规则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充分地贯彻,越往后贯彻越好。第三点就是所谓的科学化,科学化就是按照科学规律来用人,来配置,比方现在我们很多企业盲目地要高学历,什么都要高学历,博士最好,硕士次之,大学还可以,大专就不要了,这个东西是不行的,这不科学的,人才使用需要有一个结构概念,这个地方需要一个大学生就用大学生,这个地方需要一个博士生就用博士生,你不要把任何一个地方都弄上一个博士,弄上一个硕士,我听说有的地方收发室收发信件的要硕士,那就错了,因此我们说越来越使得人们认识到,用人是门科学,人才资源配置要讲经济效益,这种理念如果深入人心了,那么就是科学用人。

  主持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包括一些外资的进入,会给中国的个人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就业机会呢?

  王:随着外国中介机构进中国,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服务业,就导致我们人才打开了一扇大门,什么大门呢?就是在更广阔的领域里面还发挥他的才能, 比方过去我们只能在中国企业工作,现在我可以到中国的外国人举办的企业来工作,过去我只能在中国工作,现在我可以通过中介机构到国外工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中国人才的舞台就更大了。

  蔡:我们先要看外国人在中国投资他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什么是他的动机,我想通常有两个,一个是外国人看中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潜在市场,因为我们人口太多了,我们收入增长太快了,未来他们会想到中国人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消费者市场,因此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制造,这是一个最快捷的方式,达到中国老百姓的手里,他们还看中一个就是中国的比较便宜的但是又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我们就可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在某种程度上他就不会是全都在那些高精尖的那样的投资领域,他还会包括很多吸收了廉价劳动力,但是有一定的素质的劳动力,也就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我想至少对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进一步扩大利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主持人:未来究竟哪些人才最抢手?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人才呢?

  王:就专业而论和就类别而论,就层次而论,是不一样的,就专业而论是什么专业人才容易走俏呢?这么一些人才,比方说计算机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商贸人才、高科技人才,乃至于旅游人才、教育人才等等,这些人才比较走俏,这是就专业而论。就层次而论什么人才走俏呢?高层人才走俏,高级的(人才),比方说现在我们入世了,但是高级的谈判人才就极少,高级的法律人才,能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之下活动的人才很少,高级的世界贸易组织人才就法律而言,高级人才没有10个,中国没有10个,太缺了,能够代表我们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之下进行谈判的商务人才,高级的也没有10个,因此我们说高层人才是我们中国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非常之短缺,就类别而言什么人才走俏呢?我想这三种人才走俏,第一种创造性,有创造力的人,第二种是复合型,就是多功能,懂外语又懂金融又懂法律等等,叫复合型,第三就是外向型,外语好的,能够在国际市场活动开的。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在2002年的时候有6家国外的猎头公司已经进入中国了,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洋猎头进入中国,搜寻和网罗人才,对中国人才市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王:这意味着人才大战开始了,过去我们由于国内的市场还不是太发达,另外我们国内的服务业也不是太精,因此我们国内的竞争不是那么激烈,洋猎头进中国,就意味着他有比较强的实力,进来了,就等于一个航空母舰进来,我们的小舢板小船就感到受不了,竞争的对手强大不是个坏事情,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人家强人家大,我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如人家呢?所以不要怕,不要害怕人家,而且欢迎人家,在竞争中向对手学习,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蔡:洋猎头进入中国有一个好处,也就是说因为我们讲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市场,市场意味着什么?第一要有流动,第二每一个人要根据他特有的人力资本,有不同的价格,而当我们市场没有发育起来的时候,我们流动就不够,我们的价格就不准确,正是因为外国人进来了,他来跟我们竞争人才的时候,这时候我们要保住人才,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改革,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激励制度,我们要根据每一个人的表现和他的人力资本、水平,去给予他们不同的报酬,我们也要鼓励他们流动,他们既可能被人家挖走,但是我们还要想办法把他们挖回来,因此说人就真正流动起来,流动起来价格就不是统一的了,就变动起来了,这样我们的市场也就形成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竞争可以帮助我们加快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主持人:刚才两位结合2002年的人才市场情况,分析了2003年的人才走向,谢谢两位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接受采访,谢谢。观众朋友,也感谢您收看今天的《中国报道》,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主持人:赵俐婷 责任编辑:孟滨 导播:滕双双 字幕:宁小鸿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