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心中初恋总是最难忘记的,1971年的一天,在巴黎一个堆满书的房间里,一个老妇人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的那头正是她分别了40多年的初恋情人。就像她后来在小说《情人》中所写的那样,他的声音突然颤动了起来,而这一颤动使她突然发现他那中国的口音。他说他和从前一样,仍然爱着她说他永远无法扯断对她的爱,他爱她,至死不渝。
这位老妇人正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她以小说《情人》在1984年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成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为什么在那段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在她六岁到十六岁那段时间,她会有那么多的收获?她的家庭处境艰难,她才四五岁时她母亲就成了寡妇,母亲独自抚养孩子们。杜拉的父亲在印度支那是个校长,他死后母亲又重操旧业开始教书。教师的薪水很少,一家人被贫穷所困。那就是杜拉生活的起点。在她的童年时代,全家被恐惧笼罩着,这种恐惧是由母亲背井离乡的生活引起的。
《情人》就像一本相册,它是杜拉所有照片的解说词。杜拉母亲和她的孩子们有很深的代沟,她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但她的孩子们没有,对杜拉他们这些孩子来说,那个国家就是她们的国家,她们和当地人一样说越南语,杜拉是如此熟悉这个国家,童年的大多数时光她都在雨林中玩耍,和亚洲的孩子们一起游泳。在那些驶向海洋开往太平洋绿色岛屿的帆船船头总有欢笑的孩子,他们躲在大柳条篮子里只露出个头在外面,他们的笑容天真无邪,就像是伊甸园中的孩子。而杜拉的家庭却是冷冰冰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僵得让人无法理解。每天他们都试图要杀死对方,从来不打招呼也不说“晚上好”、“新年快乐”或是“谢谢你”之类的话,他们从不交谈,也没有交谈的必要,对任何事情都沉默冷淡。“对话”一词已经被忘却了。杜拉认为交谈是用于传达羞耻与骄傲情感的最好方式,任何形式的社交活动都让这个家庭的人讨厌,让他们觉得丢人。只有不得不活下去的耻辱把他们联合在一起,这是他们的共同命运。
初恋的事情很简单,这是个真正的爱情故事。他问杜拉能不能到学校来找她,能不能开车送她去学校尔后再来接她,那时的她根本没有爱上他,但她对自己说:“我得有这个经历,有所有其他女人都有的经历,我得和男人做爱。”与中国情人的恋情还有《广岛之恋》中与德国情人的恋情都触犯了禁忌。杜拉的母亲认为她的孩子嫁给一个中国人绝对是一种堕落。后来她母亲穷得不行了,就对杜拉说:“你必须和他结婚,好让我们摆脱困境。”但是她骨子里是不情愿这样做的。在《广岛之恋》中问题就严重得多,因为她把头剃光了在公众面前丢了脸,《情人》中的情形和这一样,只是代价没那么大,有死亡、有耻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