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了,而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曲艺几乎是老百姓的唯一喜好。1995年在北京前门的老舍茶馆里来了一位英国女士,连续一个星期她都来听同一个曲艺唱段,最后一天,她向经理提出一个要求,一定要见一见这位表演者。这个让这位英国女士如此着迷的节目就是北京琴书,而它的表演者就是关学曾先生。
关老就问这位英国女士懂不懂中文,她说不懂,那么为什么爱听琴书呢?她说喜欢这个调儿。老北京的听众熟悉这个调儿的实在是太多了。1996年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场传统曲艺专场,让所有的大学生都看得目瞪口呆。他们都说没想到曲艺里还有这么多好听好看的玩意。所有的节目都返场再演,已经74岁的关老以北京琴书压轴,直唱到气喘吁吁才让下台。99年以后由于年纪的原因关老演出越来越少了,原本就生意冷清的戏楼、会馆,也是更难请到关老登台。也许多年之后,我们只能在老唱片里重温关学曾的北京琴书了。
关学曾先生的艺术表现层面非常宽,他的琴书既有帝王将相这样的题材,也有士大夫文人,更有小人物题材。他的琴书风格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把有些故事和人物形象像说评书或者讲故事一样表达出来,这比用唱腔去唱一个人要好的多。
北京艺校在七十年代也设立了北京琴书的这个专业,关先生当时在那里授课。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学成出师,有的学生甚至把嗓子都唱毁了。有的声乐学家对此猜测说,一种可能是关老的发音方法根本不科学,另一种就是现在的科学还解释不了关老的唱腔。
关学曾生长在北京,小时侯他老爱到书茶馆里去看书听书,他家周围茶馆里的人全都认识他,他那时又是小孩,所以茶馆也不跟他要钱。关学曾母亲在娘家的时候就能唱小曲儿,姨母则会弹弦子,这样夏天晚上没事的时候就把门口唱曲儿的请进来,姨妈弹弦,大伙凑钱请卖唱的来一段。后来关学曾的父亲把用在这上面的钱省下来给热爱曲艺的关学曾买了一把扬琴,还请了一位常先生来教他学习曲艺。
可是那位常先生当时吸毒,没过多久关学曾就听说,常先生倒卧在天坛坛根底下了。没了师父,关学曾就到天桥“平地抠饼”,也就是出去摆一个地摊,没有本,没有利,也用不着本钱,到那儿一唱,然后把钱挣下来。关学曾就这样从讨生活开始,渐渐练就了一身本事,平地抠出了窝头、饼,然后抠出了炖肉——他红了。那时,他也只不过是二十来岁,每次上场都是山崩地裂的掌声来欢迎他。
可也就是这个时期,关学曾在某些人误导下沾染上了毒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