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个中国人自费到美国学习,到清政府官派120名幼童留学美国,从最早的13个中国人留学日本,到第一批中国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中国的留学教育,从内容到形势,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那些早期到外国学习,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大多选择的是同政治、军事相关的科目,他们回国之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变革,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有一大批中国人踏上了留学之路,这个时期他们受科学救国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到了外国之后,则选择了理、工、农、医类的学科,作为自己攻读的方向,在现代生物学史上,美国人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是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是基因学说的创始人,也是1933年生物学及医学类诺贝尔奖的得主,20世纪上半叶,摩尔根实验室,一直是国际遗传学界的活动中心,而最早的几位中国遗传学方面的学者也大都是这个实验室培养出来的,1934年,正值摩尔根实验室的鼎盛时期,摩尔根教授又招收了一位中国学生——谈家桢。
历来留学的重点是美国,它总要占留学生的将近百分之五十,另外美国在科学上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它还不像20年代,20年代或者1910年左右,那时候美国在科学上还不怎么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到30年代,40年代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对于实验性的科学,实验性的科学的引进,在中国环境是很薄弱的,所以谈先生当时自己出去的话,他也是想究竟这门科学是什么个样,摩尔根为什么会成为我们遗传学,遗传学的一个宗师,他的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路线,究竟是怎么样一种新的东西,所以他很渴望去学习这些东西。
因为他从小在教会学校里面,教会学校宣传上帝创造世界的,他脑子里搞不清楚,小学里面说上帝是万能的,创造世界的,但是不能回答不是上帝创造世界的,那么是谁创造世界的,也不能回答,所以有这么一个他不能回答的问题,将来是不是在科学上面能够回答,所以读生物学,这个原因也是有关系的,想要回答是上帝创造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上帝的。
当时出国留学的名额是有意压低的,但是这个办法的确提高了教学质量。因为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1927年4月,到37年抗战这十年,战争就没有断,跟共产党打,跟李宗仁打,跟阎锡山,冯玉祥都打,但是到34年的时候好一点了,大的战争都结束了,但是当时确实没有钱。朱家骅说,留学生的这点钱跟我国内大学生的钱是一样的,我国内那么多大学生的所有经费也就维持在国外两三千人,两千多人的留学生经费,花不起。
30年代考试比较难,据有的老先生回忆,就是说难到什么程度,难到让骆驼……
请收看6月28日 22:50 CCTV 科教频道《人物》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