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龙门西山南段的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坐西朝东,开凿于公元七世纪的唐高宗时代,竣工于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据《大卢舍那像龛记》的记载:在施工后期的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以完成这项宏伟的工程。这个大龛的造像内容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其高度皆超过10米,卢舍那大佛坐像通座高17.14米,弟子立像高10.65米,菩萨立像高13.30米,天王、力士各高10.30米。各像的高度以主像为最高,向两侧呈波浪高低起伏状,就像群体建筑由屋顶构成的天际线。主次分明而富有变化,使整铺造像显得丰富多彩,唐代的艺术匠师,按照佛教的仪轨,运用高超的技艺成功地塑造了这组性格不同的人物形象,各具鲜明的性格特点。他们以卢舍那大佛为中心组合在一起,收到了众星捧月的艺术效果。有位雕塑家拿欧洲的雕塑作品和中国龙门石窟像做了这样的比较:如果把龙门大佛放在摩西旁边一个是变化复杂的坐姿,突起的肌肉,强调动态和奋力的戏剧性的衣褶,一个是全然的休憩,纯粹的正向,两腿交叉,两臂贴身下垂,这是"自我关照"的姿态。没有任何离心力的运动,衣褶恬静的节奏和划过宽阔的前胸的长长的弧线,更增加了整体平静的和谐。外衣虽然蔽及全身,但体魄的伟岸,四肢的形象仍然能够充分表现出来。严格地说衣服本身并无意义,其作用乃在透露内在的心态和人物的身份。发顶的肉髻,两耳依传统格式长垂,面型方阔散射着慈祥柔和的光辉,整个神态几乎没有个性,也不显示任何用力,任何欲求,任何人看到这雕像,即使不知道他代表什么,也会懂得他具有宗教的内容。主题的内在蕴涵显示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他代表先知,还是神这无关紧要,关键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在鼓动着、并感染着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