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的较早记载是先秦时成书的《吕氏春秋》中,但并不很明确,有明确的祭天乐舞的记载的应属《周礼》,有“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的说法。
明代的祭祀乐舞也随着神乐署的修建完善而形成了完整的九个乐章,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望燎,所用的乐队为明代首称的“中和韶乐”,由编钟、编磬各一人,琴、瑟、搏拊各四人, (处)、 (语)各一人,埙、篪(池)、笛各四人,箫、笙各八人,应鼓一人,歌工(演唱的乐工)十二人,协律郎(乐队指挥)一人组成。舞有文、武之分,文、武生各六十四名,武舞生各执干、戚,文舞生各执羽、龠(月),另有舞师二人执节相引。据考证,在中和韶乐之中,仍有先秦雅乐的遗音。
清代的统治者热衷于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祭天活动几乎全部沿用明朝的规制。当皇帝来到圜丘坛时,是不奏乐的,祭祀仪式一开始,中和韶乐奏祭天的第一乐章——迎神,表现皇天上帝的无穷力量,增强庄严肃穆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