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是谈天坛,在美国奥兰多素有“动画王国”之称的迪斯尼乐园,在这个游乐场中有一个“中国馆”。这个中国馆是根据天坛祈年殿的造型建造的。可以说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而且在世界建筑艺术当中,也是一件珍品。
在人类蒙昧的时期,风调雨顺带来的五谷丰登,和电闪雷鸣带给先民巨大的恐惧,促使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抬头仰望威力巨大的天空,于是人们开始了对天的崇拜,开始了对天的祭祀。中国历代皇帝封天禅地的隆重仪式,把这种古老的祭天活动推到了极至。天坛便作为皇家祭天的产物而遗留至今。在先民的眼中,天是神秘莫测、至高无上的,人们又把天上想象成人间,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抒写自己想象中在天上,到天帝居住的紫薇宫前闾阖门叫门的情景,“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闾阖而望予”。
人类在自己智慧进化的过程中,用幼稚的智慧幻想构架天的轮廓,于是有了关于天的传说。在传说中,天空中心有三垣,这是天皇大帝的都城。其上垣太微垣,是政府所在地,为天帝布政之所;下垣天市垣为天帝聚众贸易之所,主权衡、主聚众;而中垣紫薇垣,则是天皇大帝的帝宫。
后来人们不满足于对天的幻想,开始把幻想具象化,于是便有了天坛。天坛就是在人间再现的紫薇垣,或紫薇宫,因此天坛,又有“人间天庭”的别称。
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人对天的理解,是怎样通过建筑来实现的。圜丘坛是紫薇垣中天皇大帝星,坛顶正中的天心石,是天皇大帝的准确坐标。当你站在这块石上轻唤一声,就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悦耳的回声,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太空,使你整个心灵都沉浸在声响的幻境中,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天心石外围扇面砖九层,从一九递加到九九,表示着九天至尊。圜丘三层,采用《汉书》“天有三阶”之说。站在圜丘向西南俯视,有望灯台三座,每座灯干上悬灯五支,应天柱五星之数。皇穹宇内外环转八柱,则源自《河图》“八柱承天”之说,祈年殿的三重檐、三门、三出陛,都是天有三阶的具体运用。
为营造天庭仙台的神秘境界,在内外壝墙的东西南北四面正中分别设立了华表式石柱构成的棂星门,门顶部的石枋上雕刻有翻腾的云,这就意味着我们这些凡人已经到了进入天界的入口。
天这个概念在中国哲学,或者在中国文化里面,应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范畴。周以前,殷代崇拜的是帝,上帝的帝。那个帝在殷朝人看来,是祖先的神,具有血缘关系的一种祖先神,周朝取代了殷朝以后,用天取代了帝。从此以后天就进入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甚至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一个最高的崇拜就是天。
天坛就是中国人用自己对天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 用自己的美学思想,来建立起来的一个天的形象。
走进天坛南门的昭亨门,顺着脚下甬路的延长线,举目向北眺望,簇拥在苍松翠柏间的圆坛,这就是天坛的灵魂建筑——圆丘。在它背后的直线上清晰可辨,远近有两个鎏金宝顶的圆形蓝色屋顶,近的是皇穹宇,远处就是闻名中外的祈年殿。连接这三组建筑的是长360米、宽30米的通天神路——丹陛桥。它是天坛的主轴线,也是天坛的魂。
丹陛桥畔古柏参天,郁郁葱葱,中间这条白线看上去很美,假如你在阳光下由南向北观望,祈年殿在阳光下烁烁放光,红墙蓝瓦、碧树青天、如仙如画,别具一番情趣。
当你在丹陛桥上行走,就会感到桥畔的柏树林逐渐隐没,桥身在不断上升,此时你会感到天高地阔,人仿佛像高入云霄,走到了天的尽头,又像是时空把你带入一种仙境,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灵魂得以净化,情感有了升华。当年的皇帝也正是从这里渐渐升高,与天接近的。
这座由汉白玉砌成的圆丘,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雨的宝地。可以想象,当年皇上就是站在这圆丘之上,与天对话的。其实,这圆丘坛高仅5.18米,四周的壝墙也只有1.76米,只因设计者采用压低白玉栏杆和壝墙的高度,才衬托出主体建筑的崇高。而且壝墙与祭台之间拉开了距离,从视觉效果上,壝墙就显得更低,墙外的树丛被推远,树丛就不会对祭台形成压力。人在这样一个宽阔的空间里,登上圆丘坛,就会感到居高临下,四周空旷,你就会感到,建筑的外部轮廓和天空直接相连,仿佛置身与琼楼玉宇当中,这时你不免有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感觉。
方和圆,是一对儿古老的美学范畴,尤其是圆,长期作为民族审美意识的对象。如果从数学的眼光看,圆不过是一个几何图形;但是用哲学的眼光来体察,人们对圆的理解,就不仅仅指圆的外型,而是指一种精神的内涵,是一种生命的流转。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是一种生生不已的运动。这圆不仅是生命的象征,也是一种祥和的象征。正如我们经常说的:圆满、圆梦、花好月圆、破镜重圆,都是美好的象征。这种圆形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圆融境界。走出圆丘的北门成贞门,与丹陛桥相连的祈年殿似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徐步进入坛内,透过祈年门,祈年殿以一种拔地而起,高耸云天的气势,给人一种威慑的力量,在它面前,人变的渺小了。
如果我们再换个角度来欣赏,你就会发现,这是一座三重檐的原形殿宇,端坐在逐渐缩小的三层汉白玉雕栏石基上,如果从台基两端起一条连接殿顶的弧线,就会形成一条半圆的弧线,这殿宇处在半圆中,这半圆既为天的象征。设计者将有形的建筑,处于无形的天体之中,建筑与天相融,用有形的建筑实体,将人带入无形的空间,达到了天人合一,与天相融的境界。
在阳光下,整个殿宇在崇高、庄严、神圣之中,略带几分宽容、祥和的感觉。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会让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当年的皇帝就是在这里焚香,与皇天上帝“秘谈”,来祈求风调雨顺的。
有趣儿的是,殿内这些象征时间立法的28星宿,或则36天罡,如同天兵天将层层环绕,虽然它们不食人间烟火,可依然在这象征着天帝的宫殿内,默默地守护着近600年。
大殿中心这块儿圆形大理石,名叫龙凤石,俗称龙凤呈祥石。这墨色深的纹理颇像一龙一凤的图案。龙纹色深,凤纹色浅,和殿顶藻井的龙凤雕刻上下呼应。传说这块石上原来只有凤没有龙,而上面藻井内只有龙没有凤,每当夜深人静时,龙常下来戏凤,不料有一次,正遇上皇帝前来拜天,往石上一跪,把个龙凤给压在了这里,从此就化成了龙凤石。当然这是个神化故事,但这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传说,却为这古老的殿宇,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中国古人有着以清为美的传统,在《黄帝内经》里有: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老子》第39章里面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都是谈“清”的,像故宫里的乾清宫、坤宁宫,“乾”和“清”连在一起讲的还是“清”。
走进天坛的西门,一眼望去,苍松翠柏,碧瓦蓝天,一条幽深的大道直奔丹陛桥,这庄严、肃穆、幽静的景象,立时把人们带入一种清朗、宁静而祥和的美妙境界。
天坛的面积是紫禁城的四倍,在占地极少的建筑周围,种植着大面积的苍松翠柏,这绿颜色的特点就是安静,建筑上蓝颜色的琉璃瓦和大面积的绿树一衬托,天空就更加澄清明亮,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
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柏树林,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它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这种空灵的美由于实体的烘托而更加显著。深蓝的琉璃瓦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使祈年殿的外部轮廓显得分外醒目,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的道理,因为虚处最能唤起观赏者的想象。
祈年殿周围的天空不仅澄清、明朗,而且在殿侧经常飘浮白云,使人产生云拥天帝的联想,祈年殿的安静与白云的流动形成动静的结合,使祈年殿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美丽。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就出现了以和谐为美的思想。在欧洲,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家提出,“美就是和谐”的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 芬奇,用毕生的精力去探求所谓最美的同时,也提倡过美既是和谐的理论。艺术上的和谐,就是多样的统一,多样但是不杂乱,统一又不单调,天坛的祭天建筑正是体现出这种多样统一的和谐之美。
这是天坛的灵魂建筑圜丘坛和祈年殿。它们是一南一北,一高一低,一动一静,一浓一淡,一虚一实。在对比中保持呼应,而这个皇穹宇处在祈年殿和圜丘坛之间,在空间、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是一个过渡。
皇穹宇紧靠圜丘,这不仅是祭天的需要,也拉开了和祈年门的距离,使丹陛桥得以充分展开,预示着祈年殿作为天坛主轴线上的最高峰即将出现。这一切都是在变化中求统一,达到整体的和谐。
特别是这360米长的丹陛桥,被皇穹宇、成贞门等隔成几段,形成了长与短的对比,给人一种气势非凡的深远之美。由成贞门再向北行走,你还会感到,桥畔森森渺渺的柏树逐渐变矮,路在不断升高,你就有一种步步高升,与天接近的感觉,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效果,充分反映出古代建筑师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情趣的追求,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
体会天坛的意境,如果把故宫和天坛做一个比较,我们就会看到,故宫和天坛都很美丽,它门是北京两颗璀璨的明珠,而且都属于那种壮美,崇高的美,但是天坛的建筑更显著。因为故宫它整体建筑,是一个宏大的群体,以气势取胜,显示了皇家宫殿的森严,而天坛建筑的量,是少而精,如果说故宫是工笔画,天坛就是写意画;如果从造型上看,故宫是方形的,而且空间是封闭的,一层一层的封闭。天坛则是圆形为主,而且是开放的;如果我们再从色彩的角度来欣赏时,你会看到故宫的色彩是红、黄颜色,富丽堂皇、华贵雍容,而天坛的基本调子是青绿色,给人一种宁静深远,更接近自然。
在故宫,它是皇帝住的地方,是人间,一切都引向太和殿,要突出太和殿,太和殿是皇帝的象征,它是以虚衬实。而在天坛是以实衬虚,建筑的实体要引导你去感受天空,一切都让你去感受天象。它们虽然都是壮美,但是天坛更多的融合了优美的东西,这也是中国美学的一个特点。讲壮美也可以和优美的东西融会在一起,而西方是讲壮美,就跟优美对立起来,这里也会感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别。
每当人们在天坛里漫游徜徉,沉浸在美好的享受中的时候,总会为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化而骄傲,为生长在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自豪。
正因为这样,天坛以它精美的建筑艺术,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在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把平淡之美,归于是美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天坛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种平淡、素雅的美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