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许多让世界惊叹的文化瑰宝,如昆曲、京剧、剪纸、皮影戏、面具和年画等等。在今天的节目当中, 我们就将跟朋友们共同来了解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年画。
年画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民俗了,中国也是民俗的博物馆,比如在不同的年节的时候也要贴不同的画,民间有很多的神,在不同的时节都要贴出来,那么最典型的年画当中的神应该算是哪一个?
有人说是年画源于门神。从古代来说,最早的就有神荼郁垒,把它塑造成两个将军的形象,拟人化,而且怕人还不认识,还把这两个字,把他们的名字还都书写在旁边。还有个很重要的门神就是钟馗。在老百姓心目当中,钟馗就是一个捉鬼的英雄。 有个传说:钟馗他本来中了进士了,因面貌长得很丑陋,皇帝看了不喜欢,结果愤而自杀,后来皇帝觉得对不起他,就让他来主宰阴间的事情,所以他后来就治鬼。
清代剧作家张大复写了一出《钟馗嫁妹》 成为昆曲中常演不衰的剧目,舞台上五鬼一判载歌载舞,做出种种身段,粗犷中含着妩媚,稳健中透着潇洒,这一个个雕塑感极强的亮相,内行人称之为“门神架子”,意思是这些动作是从民间门神画中得来的。
钟馗艺术形象的创始人,据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吴道子。传说唐玄宗久病不愈, 夜间梦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大鬼,那大鬼自称钟馗,对他说:我乃科举不捷的进士,愿为陛下除尽天下之妖孽。玄宗醒后,疾病随之痊愈,便招来吴道子,令他将钟馗形貌绘为图像,颁行天下在岁末张挂,以除邪恶。从此,“钟馗门神”画便在宫廷贵族中兴起,而后逐渐散布到了民间。
传说总是带着些演义的性质,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民间曾流行着一种驱傩打鬼的仪式,仪式上所用的打鬼棒,即被称作为“终葵”。聪明的唐人,竟将这小小的打鬼棒做了拟人化的引申,才演绎出了一段终南山不第进士的传说。
到了清代,人们已经不满足单纯的平安无事而希望获得更多的幸福,于是就给钟馗配置了各种吉祥物,运用谐音寓意的手法渲染喜庆色彩 还产生了剧作家笔下艺术化的钟馗形象 使钟馗有了驱邪降福的双重职能 画上的钟馗,大都是衣帽不整、虬髯蓬发、怒目仗剑 在寻找着鬼魅妖魔,在人们心目中“钟馗”成为人间正义的化身。
杨柳青的钟馗,身穿铠甲外罩红袍,腰系玉带仗剑而舞,并以手指着空中飞来的蝙蝠,寓意着“福自天来、福在眼前”。
桃花坞门神中有风度潇洒的骑驴钟馗,侍从小鬼撑破伞相随,钟馗手执牙笏,目视前方空中吊系的蜘蛛,象征着“喜从天降”。
最有趣的是潍坊的“打猪鬼”钟馗,幅面不大印制似也粗糙,但造型却质朴生动,极富乡土气息,把它贴在牲畜圈门上,准能保六畜平安。
民间还将钟馗俗称为“判官”,与盼望的“盼”谐音,因而就有画家别出心裁地绘制出钟馗肩驮童子的形象,隐喻着“盼子得子”的美好愿望。
五月,在中国被视为“恶月”,是各种毒虫出现和疾病流行的时节。也许是出于人们对钟馗的好感和信任,又让他肩负起了驱毒祛病的重任,在南方,端阳节就有贴“钟馗斩五毒”的习俗。
“排列着破伞孤灯,对着这平安吉庆 俺这里一桩桩写下丹青,似一幅梅花春兴”钟馗的故事本为无中生有,但这个驱邪降福的美好形象,却在民间流传了上千年。
过春节,贴年画,是中国老百姓的传统风俗习惯。每到岁末,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各式各样喜庆吉祥的年画。特别是在农村,从大门到堂屋,从正房到偏房,从墙上到炕头,从窗顶到窗旁,甚至连粮食囤和牲口棚都无一疏漏,把个农家小院装点得红红火火 喜气洋洋
什么年画贴在什么地方,都是由它长期的居住环境来决定的。临街的大门,要贴武门神,这上面贴的是秦琼和敬德,秦琼和敬德他们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庭院的安全。
这是屋门,屋门上又贴文门神,这里贴的是五子夺魁,据说古代赵玄有五个儿子,他这五个儿子后来都考取了功名,做了官,主人贴这个五子夺魁就是希望他的子孙像赵玄的五子一样,将来有出息。
房门画的张贴,要根据主人的身份,这上面贴的是美人童子,这里面是媳妇住的房子, 同时也告诉客人,这是女眷住的地方,不能随便进去。
这是一个拦门,这个“拦”就是现在的厕所,古代的农民要在这“栏”里面养猪,贴的这个年画叫“栏门判”主要职责是捉妖除怪,保护农民养的猪平安无事,不生病灾。
北方农民以前住的房子是用泥坯垒起来的,所以它窗棱子内外都各有三十公分,适合于窗顶和窗旁年画的张贴。窗旁贴的是荷花,这边贴的是牡丹,它的寓意呢就是连年有余 富贵长春。
灶王爷据说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的一家之主,他的主要职责是了解人间的善恶,然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上天去给玉皇大帝汇报,为玉皇大帝惩恶扬善提供依据,所以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这里头是炕头画,炕是以前农民取暖和睡觉的地方,所以它三面都临墙,这墙上都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它的题材和内容都非常丰富,老人有空的时候就给孩子讲讲年画上的故事。
过年时,最高兴的要算是孩子们了,借着挨门逐户拜年的机会,看年画听故事,成了他们过年时的一大乐趣,不论到了哪一家,他们都要饶有兴趣地指东道西议论一番,那些孩子头儿们也借机向伙伴们炫耀自己的多知多懂。瞧,这红脸儿的是秦叔宝,黑脸的是尉迟恭,黄色的老虎,绿色的狮子,这边老鼠嫁女,那边猴儿抢草帽,八洞神仙过桥越海各施法术,岳家小将大战金兵保家为国,琳琅满目好不热闹,放眼望去,只觉得色彩斑斓,喜庆吉祥。
如果从真正含义上来说, 应该是有纸了之后才有了真正的年画,宋朝之后到今天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么多年年画之所以能够在这个社会当中存在,一定有它自身的魅力,它反映老百姓或者说是农民的生活理想,他起码得喜欢,他得爱看,它说的这些美好的事,得说到大家心眼里,大家得企盼这些东西,所以它才能有广泛的市场。所以年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每年都有这样的交流,不好的样子,我明年就不买了,它是由市场来反馈很真实信息,市场导向。
年画是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一种民俗艺术,它的创作者大都是普通的农民,就像老实厚道的农民说话开门见山一样,年画是用直接告诉的表达方式,叙述着农民的文化思维观念,表现着农耕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是一幅传统的民间年历画,上面有二十四节气,下面是春牛图,它代表的含义就非常丰富。现在这个童子是画在牛的后面,表示今年的春天来得晚了一点,如果把他画在牛前面,就是春天来得早。再看童子的脚,只穿了一只鞋,这说明了今年雨水正合适,如果穿着两只鞋,表示今年要旱,如果他光着两只脚,就是告诉你今年雨水多了,要涝。
辛勤劳作了一年,农民最关心的当然是庄稼的收成如何,年画中有许多反映喜庆丰收的内容。我们来看看这幅画,画面上方有几句顺口溜:“丰收太平年,短工作了难,东庄好饭食,西庄多给钱”,赶上大丰收的好年景,各家的人手都不够用,农村中的壮劳力突然变得格外抢, 以致画中的这个小短工,面对东家给出的优厚待遇竟不知该如何选择了。在这里画师并没有直接描绘打了多少粮食,但我们却不难想象那种车拉人扛,稻谷满仓的忙碌而喜悦的丰收景象。
民间画师在作画时,还常常把现实生活与传奇想象以及百姓的美好愿望结合在一起, 比如这幅《包公上任》,出现在画面上的包公,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断案时威武严峻、不徇私情的青天大老爷,而是一个农忙时劳作在田间的普通农民 包公正在割大麦,朝廷颁旨,公差来请,然而“三秋不及一麦忙”,包公望着自家尚未收割完的麦子,迟疑不定 这时,天官来助工,从天上祭下几个杂役 帮助他家抢收抢种,使他安心赴任。这幅年画以农民独特的视角,形象地表现出清官“为国除奸,为民除害”是合乎天意顺应民心的。
年画不仅反映了芸芸众生的农耕生活,有些居然还大胆地劝喻权倾天下的皇帝老儿。
《民子山》,是山东潍坊杨家埠早期年画作品之一。它描绘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儿时的一系列传说。画面上有朱元璋出生的古佛寺、朱元璋小时候给人家放牛,以及他在民子山上装皇帝的趣事。
说到这张年画的起因,还有个让人心酸的故事。传说朱元璋坐了天下,兵伐山东,使许多无辜百姓惨遭杀戮。乱军中一位老画工死里逃生,他不忍再看一方百姓被大明兵丁所杀,就拿起画笔创作了这幅《民子山》,想提醒朱元璋想想过去,不要对山东父老如此残忍
这张画通过正宫马娘娘呈到朱元璋手里,朱元璋看后,恼羞成怒,下令捉拿送画人斩首示众。是马娘娘拉住朱元璋,一桩桩一件件,讲起了过去的艰难困苦,朱元璋听得泪如雨下,最终传旨,撤回了讨伐山东的大军。这件事虽是传说,但朱元璋派常遇春平鲁之事,《明史》中确有记载。明代《典故祭文》中也曾提到,朱元璋命人将其艰难起家的战伐之事绘制为图,“以示子孙,朝夕观览,庶有所警”。
因为年画的制作中心经常在商业要道上,年画的设计者听别人说或者自己到那儿去看过,所以他的见闻就比一般老百姓丰富得多,老百姓那时候又没有照片,又没有电视机,想了解点儿东西,年画是他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来源渠道,可以说这是年画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使老百姓不断地能够从年画里边得到一些时事的,政治的,科技的,各方面的新的信息。
18
在杨家埠的年画史上,有一个最著名的年画艺人叫刘明杰,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当时刘明杰就创作了一幅年画叫“慈禧太后逃长安”这幅年画创作出来之后,当时流传很广,后来就被潍县的官府发现了,马上就派清兵到杨家埠去查封画店,寻找这幅画,后来查封了好多画店,把这幅画的原版,搜了去以后,当众劈毁了。
清代末期,我国各地的年画艺人以反帝战争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由于年画艺人不可能亲临战场,所以描述战争场面的年画作品大都是凭想象而作,在绘制新题材的同时,也还保留着传统年画的构图表现方法,比如这幅《北京炮打西什库》的年画,描绘的是光绪二十六, 山东义和团被清政府调到北京攻打西什库教堂洋兵的一场战斗。西华门下,勇敢的义和团团员正与装备精良的侵略者开枪对射着,这时,交战双方之间上空的一朵彩云, 有两个身着清代时装的美女,手执红灯,祭下四名“红灯照”女兵,她们手握钢刀, 坐在地上,一个女兵掷刀在地,双手掩耳,表示枪炮声震耳欲,激战正酣。
民国初年,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的年画中,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上诸多新鲜事物的作品:什么女子上学堂,中国人穿洋装,以及这些从未见过的交通工具,新式的建筑,戎装的外国人和西方的结婚仪式等等,对于那些祖祖辈辈守家在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无不感到新奇震撼和不可思议,新事物、新生活、新景观成为农民过年时的新话题。
年画的题材内容首先要吉祥,构图要饱满,形象要可爱,夸张的也得可爱,你像门神的脑袋,很大,按照现在叫前卫艺术,实际上我们老祖宗早已就有这个了。现在我们的很多绘画,或者是摄影作品,都给它虚化了,突出主题,但是(年画)就要在很繁杂的画面当中,还要有主题 ,主题更加突出,今天我们来看这些年画,也确实是这些民间艺人的一个很强的功力。
还有它色彩运用是非常强烈的,设计很大胆,造型也很夸张,年画是过去老百姓家中唯一色彩斑斓的东西了,它表达的是老百姓所有的,很实际的愿望,吉祥,辟邪,求财,求子,信佛等。经过历代年画艺人的总结创造,年画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程式化的表现方式。
在人物的造型上,画师们运用最突出的手法就是夸张比例,画人总是把头部夸张 突出面部 就说这顶盔贯甲的武门神吧,经画师们夸张后 它的身高还不及四个头长,个个像坐地炮,让你费尽力气也难把它搬倒 而“美人条”中的佳人总是被描绘得格外清秀,削肩细腰,身躯苗条,面如瓜子,口若樱桃。
在人物的动作方面,画师们常常选用概念非常明确的动作。比如赶马的人一定要挥动鞭子,割麦的人则要把镰刀搭在麦杆儿上。
用典型动作说明典型意义,在年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人抬元宝或车拉金钱回家,就是“发财还乡”,五个童子争夺头盔就是“五子夺魁”等。
注重装饰效果的年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满”,一幅画上总是密密麻麻塞满人物或其他象征吉祥之类的符号,这种构图不讲纵深空间,只讲平面构成。画中的人物各人占有各自的位置,互不遮挡,如同列队进行角色介绍一样,清晰明了,有时画中要画的人和事太多了,画师便采用分层的方法,从而把它们一个不漏地全部摆在画面上,好让那些不识字的农民用指头点着数个明白。
年画的色彩讲究单,明亮,鲜艳。 画师们大胆地把红绿、黄紫这些强烈的对比色并置在一起,造成火爆的调子,同时又对不同题材年画的客观效果做出精心的安排。比如门神、灶王等一般不用粉红、草绿等这些看上去轻佻的颜色,以免损害画面的严肃性。而闺秀房门上的美人条,加进了大片的粉色,给人以鲜艳悦目、春意盎然的感觉,属于戏曲故事的则使用接近于戏装原有的色彩;供农民观赏取乐的,就多用嫩黄、草绿、粉红,从而使画面增加跳跃感。
咱们中国之所以有五千年的文明,连续不断的文明,这种传承是通过图书来进行的。图书本身来说就有两部分,纯文字的就是书,带画面的那就是画。所以两个字的连接也证明了它内容涵盖的丰富,有图有书。所以年画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有的它更形象,它比文字更形象,它是形象的一个文化的传播。
戏出年画,曾被称为“最有学问的年画”。在中国悠久的、以农业为主的世俗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识字,戏曲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戏曲本身是受演出时空限制的,而戏出年画则不然。过年时,家庭中每年一更换的戏出年画可以与人们常年相伴,当家中长辈指着墙上的年画向孩子们解说角色、情节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便如此世代传承。
“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人们喜欢戏出题材的年画,就是因为它有戏。一般年画艺人都选择当时名伶的拿手好戏,当场描下感人最深的情节和优美的表情身段,画成底稿带回作坊,反复修改刻印而成。戏出年画不但精要地叙述了戏曲故事的情节,还细致地描绘了舞台上色彩缤纷的人物形象和身段架式,使观者如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年画中表现长靠武生杀打之戏的,场面大、声势大,人物繁多,气氛热烈。
而在描绘短打武生戏时,常常是捕捉演员亮相的一瞬间,讲究的是对剧中人物精、气、神的刻画。
对于以唱工为主的文戏,演员的身段不多,年画艺人便通过对剧中人物神态、眼神等细微处的精到描绘,来表现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空城计》是一出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戏,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宝森一曲“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至今仍风靡大江南北,令戏迷们为之倾倒。
各地年画艺人以《空城计》为题,创作了不少年画。
司马懿心计虽多,到底斗不过诸葛亮。城楼上,诸葛亮神色镇定,摇扇抚琴。城下的司马懿,一面倾听诸葛亮的琴音,一面思考着大军的进退之策,他回头看了司马师一眼,不准儿子轻举妄动,这一眼,父子之情尽在其中。再看图右下方的老军,笤帚夹在腋下,连街道都不扫了,只是一个劲儿地招呼司马懿进城,看他的样子似乎比诸葛亮还镇定,难怪司马懿坚信,西城绝非空城。年画艺人在创作这幅画时,没有照搬舞台上的程式化,而是让司马懿骑上了真马,使这一情节看起来更紧张更生动。
在《辕门射戟》这幅年画中,画师对人物的眼神和手势的刻画尤为出色。只见刘备目视前方而意在画戟,表面装作若无其事,但微翘的手指却泄露了他的心机。他的喜怒不形于色,正好与吕布箭中画戟后的沾沾自喜形成对比。画中的纪灵勾脸谱,黑色的眼圈不须再另画眼线,自然呈现出目光如炬的效果,画师只轻轻一点睛,就把纪灵心中的不悦和无奈曲曲传出。
各种形式的戏出年画,贴在墙上,窗旁,炕围,成为家居装饰的一部分。闲来无事举目观赏,抒发一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感慨,或与孩子们讲述画中的戏文,使他们认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这几年,在年画的发行上,看来是不如以前了,但是我们从另外方面看到,现在在广大农村里边,甭管他住的什么样的洋楼,年画还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过年贴年画,是中国人的一个烙印,去不掉的,不是说你富裕了就可以不贴了。香港、台湾,海外的华侨,甭管他现在都是洋装,“我心还是中国心”,到过春节的时候,他一样要贴年画、放鞭炮!
今天我们通过跟专家这样一聊,可能说只能是初步认识了年画,但是它里面更多的文化内涵,还需要我们花更长的时间去挖掘它。所以我们特别希望通过这期节目让更多的观众朋友来关注年画,跟我们一起投入到保护遗产的工作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