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创造、传承着中国的古代音乐,他们的工作既娱悦于人,又娱悦于神,可以说他们从事的是一项高尚的工作,然而他们却不愿意让自己的后辈重复自己做的事情。可是,又不得不把自己平生的绝活,全都传给自己的子孙,他们终生没有自由,可以被买卖,甚至被当做殉葬品,和死人一起埋入地下。那么他们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过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难道他们就不曾想过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我们行内人叫他乐户。
除了官差,祭祀以外,就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老人庆寿,小孩满月,乐户都要去帮助人家,这个乐户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不是一个现在的概念,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乐户这个称谓了。准确的说,现在我们叫的乐户,应该叫乐户的后人,这个概念应该定位在什么时候?就是从北魏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间,那时候他们是有乐籍的。进入关于乐户在历史上的定义,我觉得应该是六个字,专业、贱民、乐人。
元宵节的时候,我们来到山西上党地区长治市,这里是乐户人生活比较集中的地区。按当地习惯,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乐人们办事最繁忙的季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看到的大街到处是戏台,到处是花灯,一派热烈红火的气氛,对乐户来说,这几天,是他们铆足了劲要展示自己技艺的时刻。
乐户人大都从事专业演奏,所以不少人演奏水平很高,有许多人能用芦哨和唢呐,吹奏出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的唱腔,而且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听说壶关县的刘聚有曾经获得过县里吹奏比赛的第一名,我们就去拜访他。在我们的请求下,刘聚有、刘铁聚兄弟给我们表演起来。刘聚有本领很高,他能用一口衔住三个唢呐同时发声,还能用两个鼻孔吹奏唢呐。三井村原本是一个寂静的小山村,这一天刘聚有们的演奏使它变得热闹起来。晚上还有一场重要的比赛,刘聚有兄弟俩还要去赶场。乐户走了,三井村又恢复了平静。
一般咱们讲的吹鼓手,在乐器方面,艺术方面,可能只掌握一两种技艺,乐户是很全面的,乐户在历史上就是一帮专业乐人。技艺很精湛,积淀非常之深厚, 当地有一些顺口溜说,头戴七折八扣,身穿有领无袖,脚踏五福捧,手拿一尺不够,走在人前,吃在人后,连毛芽菜,点心不溜。这个是说明这帮人身份的低微, 他们的经济上,并不是最穷的一个群体,但是主要是社会地位,社会上对他们的尊重程度,这个是他们最悲惨的地方。
元宵节是山西民间隆重热闹的娱乐节日,从正月十四到十六“闹红火”在全省非常普遍。
“一队红火半家鼓”,鼓吹乐在红火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时候是鼓乐班的忙季。各村都能以请到吹奏技艺超众的鼓乐班为荣。各村的红火队伍要在县城或中心集镇集中汇演,带有竞赛的意味。唢呐声声,锣鼓阵阵,鼓乐班社在城区的闹市和许多重要的居民区吹吹打打,载歌载舞,其中不少是乐户后人的班社。
立春的时候,要用乐户,假之冠带,曰春官、春吏,又装春婆一人,叩谒于官长及合邑荐绅之门,一报春至期。时日,集优人、妓女及幼童扮故事,谓之演春,次一日,官长率僚属,绕城一周,礼毕,鞭土牛使碎,名曰打春。 正日,大家取春牛土,书吉利字于门,并啖萝卜数片,名曰咬春。
从北魏时期,建立乐籍制度,乐籍制度,当时进入乐籍的叫乐户,是一种户籍制度,专门列入另册来管理一个群体。进入乐籍的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刑事犯罪人员的家属,这是在魏书中说的很清楚的。当时不是以多少钱来算的,是以多少匹布来算,够不够五匹布的价值,手从都要斩,这强盗,妻、子就是他老婆孩子配为乐户。第二种就是阵获俘虏。第三种,就是因政治获罪。
我们现在知道,从孔子的时候提出六艺,是将乐是置在礼之下的,而是置在“乐社术数”之上的,而且历代的统治者和君王也肯定了音乐对人所起到的教化的作用,从什么时候开始,专门从事音乐的这些人,地位就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又为了什么?
实际上最早的乐师,地位是相当高的,因为他是沟通人和神之间的一个桥梁纽带的作用,比如古代的巫就是这样,巫舞乐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地位非常高,到了周代还是礼乐制度,把乐作为人修身养性的必备的一个条件,这时候的乐也是地位非常高的。但是这时候,乐工、乐师、乐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乐之神圣和奏乐人身份低贱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就是叫二律背反,到北魏时期,整个的这一个群体,就处于一个社会的最底层的地位了。这是一个专门的制度,可能是北魏,实际上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的时候,对罪犯、俘虏、政治获罪的这个群体,带有一种惩罚的措施,所以把这些人,放专制一个户籍,用打入另册的方式,来管理这一个群体,这是一个政府行为,一个统治者制定这么一个政策,一个制度来决定了这个群体的地位的低贱。
当时乐人衣服的着装颜色也是有要求的,必须要穿绿色的衣服,所以后来很多民间的传说,包括现在咱们好像约定俗成的说法,戴绿帽子的,龟家呀,都是服绿,就从那个时候传过来的。以前旧王朝,包括旧社会,对乐户是很不公正的,他规定有三条禁令。其中有一条是不许读书,第二条是不许应科举,第三个就是“当色为婚”,什么时候才允许他们读书,是1723年,雍正把乐籍制度禁除了之后,说了一句话,下代三世,从禁除这个乐籍制度开始,往下数三代,你们只要能够洁身自守者,不干这个乐户了,不干奏乐这个活了,可以允许你们家报官,允许你们家读书,允许你们家应科举。
应该说乐户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不仅仅山西有,也不仅仅上党地区有,是全国都有。
我们在浙江调查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的惰民实际上就是南宋传下来的乐户。作为山西这个地方的乐户,为什么会这么多?他一直是跟着几个都城,他们距离都比较接近,特别是在明代的时候,有一个政策,就是全国不分南北,罪臣、罪吏及其眷属聚罚山西.北京的乐户都是大同人,但是全国的罪臣、罪吏,把他们的眷属,发配到山西以后,发配到大同,再从中选出一批资质皆丽者,再充京师。
1723年乐籍制度开始废止。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实际上跟前边没有任何的变化,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转变?应该是从解放以后,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在最底层,共产党一来,他们就都跟着共产党走了。加上他们走南闯北,有点见识,所以解放初期,当地的乐户几乎都是村干部,都是农会的干部,所以他彻底翻过身来了:真正的领我们翻身是共产党,这是事实胜于雄辩,你以前甭管雍正他有这么一道圣旨,问题没有解决。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女乐人,在当时叫娼优。你看她笑得那么开心,但是她们背地里还要“侑酒伺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卖身。她叫朱帘秀,在当时算是轰动一时的名角。关汉卿和她关系很好,因为她技艺高超,男女角色都能装扮。据说关汉卿的戏一写出来,基本上都是由她来演,甚至关汉卿还为她写剧本。
然而,朱帘秀是一个正籍乐人,她不能跟籍外人交往、相爱,他们不可能正大光明地生活在一起,没办法,关汉卿只好带着她远离家乡,演出了一幕现实生活中的悲剧。
这种戏是由乐户扮演的,在庙会上敬神的正宗戏。你看,这个时期的戏剧还是古老的念白,没有唱。而且,都是实景。乐户们在戏里要搭7处戏台表现关羽过关斩将的整个过程。这匹红色的马代表赤兔马,甘、縻二夫人坐在真正的车上。曹操赶来表演灞桥赠袍。整出戏全村700多人都要参加,寻亲的队伍从这个戏台走到那个戏台,一共要走7个戏台。每到一个戏台,关羽上到台上斩一个将,接着赶往下一个戏台。这样,从村里走到村外,再走回来。关羽很快就斩了孔秀,继续赶路。但是在这出乐户戏《斩华雄》里,华雄就不会死得那么简单,他要到处跑,还可以跟人要个红包,可以想象,全村人跟着他跑是多么热闹。
上党乐户人表演戏剧的独特方式已经演了将近1000年。他们用自己的传承方式保存了这种“活化石”一样的戏剧。
下面我们要说的是老乐户周金水。和王双云老人不同的是,他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是舍不得离开乐户队伍的一位老人。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七,按理说,十五一过,乐人们的表演活动就要收摊了,但是今年和往年不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周的活儿一直就没有断,来找他办事的人特别多。为了在新年讨个吉利,晚上一家集贸市场开业邀请老周表演一场,和往常一样,赶场之前,老周要给每个徒弟结上一次的帐。
天快黑了,离演出还有一个小时,老周门按部就班地排练。我们看到老周的乐队添置了很多现代乐器。周金水毕竟老了,演奏这些现代乐、流行乐有点力不从心。对他来说,那些传承下来的牌曲更规范、更严谨,但是,没有庙会和祭祀了,人们似乎更喜欢这种节奏快、有点闹腾的曲子。
在拍摄快完成的时候,我们也和那些老乐户一样担心,古老的曲牌会不会被现代的音乐代替,但是,徜徉在长治街头,我们发现,演奏音乐的艺术团体比比皆是,群众把他们叫做“八音会”。山西不愧是“民歌的海洋”、“吹打乐的故乡”。
解放之后,乐户的生存状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如今是生活的主人,是音乐的主人,可是,他们又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吹奏的仪式少了,人们的生活观念转变了,传承方式也由父传子,改为了学校招生、办班、授课,这些都是给乐户和他们赖以生存的音乐提出新的挑战。可是当我从山西采访回来之后,我发现,民间艺术是有着非常强烈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只要有滋养艺术的土壤,有热爱音乐的人们,民间艺术是不会消失的,最后,非常感谢几位嘉宾来到演播室,同时也要感谢电视机前观众朋友们的收看,我们下期同一时间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