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周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创作随笔     精彩回顾         



今上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岳阳市西部的城台之上,高耸的城墙使岳阳楼显得越加雄伟,浩淼的湖水更衬映得它格外辉煌。岳阳楼金字匾额是当代大文豪郭沫若所书,名人、名楼交相辉映,更增加了岳阳楼的厚重、深沉。

  岳阳楼南北两侧各耸立着一座精美的亭阁,南面是仙梅亭,北面是三醉亭。三醉亭是为纪念“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建。传说吕洞宾曾三次醉酒于岳阳楼头,并留下了“三醉岳阳人不识”的诗句,这便是“三醉亭”的由来。仙梅亭据说是明代崇贞年间重修岳阳楼,在地下挖出了一块石板,上有天然的梅花图案,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仙迹,因此建亭以示珍重。

  沿岳阳楼前的城墙拾级而下,紧临洞庭湖畔便是怀甫亭。亭上的匾额是朱德元帅的手笔。杜甫晚年离开四川,停舟于岳阳城下,并留下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著名诗篇。

  岳阳楼东南一百米是岳阳楼碑廊和岳阳楼历代名人蜡像馆。碑廊内陈列着历代吟咏岳阳楼的诗文碑刻共158方,无论从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还是书法价值,都称得上是民族文化的珍品。

  这就是岳阳楼,因历史的悠久而雄伟,因湖山的映衬而壮丽,因分列于四周的同样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亭阁廊庙的烘托而愈加灿烂。岳阳楼坐西朝东,构造古朴独特,气势恢宏凝重。岳阳楼台基以花岗岩围砌而成,台基宽度17.24米,进14.54米,高度为0.65米。岳阳楼高度19米,在建筑风格上,前人将其归纳为木制、三层、四柱、飞檐、斗拱、盔顶。岳阳楼是纯本结构,整座建筑没用一钉一铆,如此雄伟的楼阁,仅靠木制构件的彼此勾连,既要承接无数游人的重量,又要经受岁月的剥蚀而昂然耸立了上百年,如此精湛的建筑工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四柱”指的是岳阳楼的基本构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巨大的楠木,被称为“通天柱”从一楼直抵三楼。除四根通天柱外,其余的柱子都是四的倍数。其中廊柱有12根;檐柱是32根。这些木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既增加了楼的美感,又使整个建筑更加坚固。“斗拱”是我国建筑中特有的结构,由于古代建筑中房檐挑出很长,斗拱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挑出的屋檐进行承托。这种方木块叫做“斗”,托着斗的木条叫做“拱”,二者合称斗拱。岳阳楼的斗拱结构复杂,工艺精美,几非人力所能为,当地人传说是鲁班亲手制造的。斗拱承托的就是岳阳楼的飞檐,岳阳楼三层建筑均有飞檐,叠加的飞檐形成了一种张扬的气势,仿佛八百里洞庭尽在掌握之中。三层的飞檐与楼顶结为一体,这顶就是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盔顶结构。据考证,岳阳楼是我国目前仅存的盔顶结构的古建筑。儒雅的岳阳楼因为将军的盔顶而平添了一番威武,刚柔相继,岳阳楼更加雄浑。

  大概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现在的楚乐与二千年前究竟是不是同一种声音,但这声音却能真实地把人的思绪拉回到遥远的从前。从古至今,洞庭湖与君山大概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历史毕竟已经走到了今天。

  蜡像馆内,一尊尊与岳阳楼有关的历史人物造像栩栩如生,漫步期间,便如同从历史的时空隧道中通过,漫长的历史在同一时空下扑面而来。

  这些跨越了多少世纪的历史人物,眉目之间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同时代的无数生命早已烟消云散之后,他们却仍然如此自信地站在我们面前。洞庭湖本是自然的山水形态,由于文化的灌注才产生了深厚的内涵;民族本是自然的群体形态,由于文化的认同,同一民族的千万大众才产生了共同的精神。而他们就是向民族的精神血液提供过营养的人。

  高山会化为平地,沧海会变成桑田,而支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却将与民族共存。杜甫是公元768年到岳阳的,他从四川动身,乘一叶小舟,年底到达岳阳。当时杜甫的健康情况非常不好,耳朵听不大见了,右胳膊也不好用,他在诗里说:“右臂偏枯耳半聋”。而且肺病相当严重,平躺着喘不动气,要把枕头垫得很高,只能靠在枕头上睡觉。杜甫从四川动身,本来是想回河南老家,或者到长安去。可是当时安史之乱虽平,国家动荡依旧。好多地方还在打仗,交通阻塞,使得杜甫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写下了著名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文化对后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为岳阳楼体现着“忧乐”意识,哪个朝代都不想让它毁在自己手里。咱们现在的岳阳楼是清光绪六年的建筑,它集历代岳阳楼建筑工艺之大成,是江南古代名楼的经典之作。再说岳阳楼文化对人的影响,岳阳楼文化为岳阳哺育了很多人才。因为岳阳楼文化不是一种单纯的笔墨文化,它贯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忧国忧民的精神,所以岳阳的这些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贡献的。咱们举一些近代的例子:著名的洋务运动领袖左宗棠;清代中、法战争中,率军民成功保卫了台湾的刘璈。还有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人之一的任弼时,都是我们岳阳人。

  范仲淹做秀才的时候就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因为他青少年时代是从困苦中走过来的。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为了能让范仲淹活下来,就带着他改嫁了。这在过去叫“拖油瓶”,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范仲淹少年时代知道了这段经历,跪在母亲面前,立志发奋读书,不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经过非常刻苦的学习,终于在他26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做过州官,也做过京官。《岳阳楼记》问世至今也快960年了。960年之后,我们仍然在谈论这篇文章,这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篇文章的影响有多么大。《岳阳楼记》当中最著名的两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宋代就有人评论说:“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 范仲淹守边四年,被召回京,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时候的宋朝已经是内忧外患了。一方面边境战火不断,一方面国内人民因为赋税沉重,民不聊生而纷纷起义。因为范仲淹在士途上经历了太多的社会实际,对国家的弊病看得越来越清楚,认为必须要进行改革了。这时候在范仲淹周围已经团结起了一大批有志于富民强国的人士,形成了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阵营。包括欧阳修都是这个阵营的成员。在庆历三年,范仲淹向皇帝提出了改革的建议。这次改革因为发生在庆历年间,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新政不久就失败了,范仲淹被贬到了河南的邓州。也就是在这时候,他收到了藤子京求他给岳阳楼作记的书信,后人称为《求记书》。于是范仲淹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是范仲淹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是他对积极进行改革的这个政治阵营的精神的总结,这种精神后来称作“庆历精神”。《岳阳楼记》中体现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庆历之际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思想的结晶,是庆历精神在岳阳楼的聚焦。

  解放以后,岳阳楼受到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曾多次进行维修。特别是1984年,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维修。专家鉴定认为,这次整修达到了“目前古建筑维修的第一流水平。”岳阳市作为国家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我们所面临的,一方面要保持传统,一方面要紧跟时代。的确,岳阳楼作为我们国家的历史名楼,凝聚了两千年的文化,绝不是一期节目能说得完的。朋友们如果愿意继续对它进行思考,从中一定能找到对自己人生有用的东西。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