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周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创作随笔     精彩回顾         



《纳西风情》


  纳西族在文字里面是属于羌人的一种,羌字是羊字底下一个儿子的儿,放羊的父系部落的后代。羌这个字,羌语讲是衬。纳西话叫次,纳西族把羊(分为)两种,山羊叫次, 绵羊叫羽,所以纳西族把人生叫做西羽,把祖宗叫做羽,祭祖叫羽毕。自己的岳父岳母叫做羽喷、羽美。所以这两个字证明纳西族和古羌人是有联系的,这是文字的记载,语音的辨析。东巴经里和民间传说里说纳西族和藏族、白族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纳西话有一句谚语,意思是一个坛子里酿出三种味道的酒,一个母亲生了说三种语言的民族,所以这更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确是骨肉相连、多元一体的一种文化。

  从纳西族原来纳西语的意思来理解,“纳”有这么几个意思,黑色的确实是“纳”,黑熏熏、青森森的,还有伟大的、高大的、茂密的都可以说“纳”。比如说“大海”,恨纳,就是大海。大山就是居纳,有时候说大树也用纳。现在学术界对纳西的纳,具体是什么意思,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纳西族是尚黑的民族,另一种观点认为纳西自认为是一个大族,一个伟大的民族,然后国外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洛克先生提的,他认为纳西族过去是一个部落,他是住在黑牦牛的毛织成的那种帐篷里面,跟住在白色帐篷里面有区别。所以他的理解就是说,纳是从这里面来的,所以到现在应该说,还没有什么定论,纳西人,西,就是人,纳人,纳族。

  戴“五福冠” 的老人,纳西人称他为“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传承者。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以古老的图画象形文字为主要记录方式而存在于民间的独特文化形式。东巴文化形成于唐宋时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东巴文化的核心是崇尚自然,其中最见纳西先民心灵睿智的一个内容是人与自然是兄弟的思想,人与自然应该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才能相安无事,才能维持一切生命的延续,这也是纳西人对生命内涵认识的要素之一。在古老的东巴文化宝库中,保留着古曲、舞蹈、绘画,各种形式交相辉映,体现了纳西人的生态观、生命意识、朴素的哲理和艺术上的造诣,这种多元文化丰富博大,因此被很多学者视为解开喜马拉雅周边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播、原始宗教、藏传佛教前本教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东巴”是什么意思?“东巴”的意思就是“智者”,大智大慧。他们是纳西族本民族自己教育、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大智大慧的人。我们靠他们书写的东巴文化和东巴经典把纳西族古代的文化作为一个百科全书,作为一个精神武库,作为一个思想博物馆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所以我们感谢他们。

  纳西象形文字,纳西语称“斯究鲁究”,意思是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清代人余庆远在《维西见闻记》里称,字迹专象形,人形图人,物则图物,以书为契。所以纳西象形文字有不学而识之的说法,纳西象形文字约有1400多个单字,是世界惟一保存完整和正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是东巴文化的主要记录载体,现存于世的三万多卷东巴经书是纳西族历史、哲学、文学和科技等方面的百科全书,包含着洪荒太古时代原始艺术之美。如今,现代纳西学者们为了保持它的原真性,并把它传承下去,1981年以来,丽江行署、县政府先后组织七十多位老东巴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译写完成了一百卷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使这些文字不仅能解还能读,为人类研究文字的发生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白沙壁画,因处在丽江白沙而得名。壁画绘制于明初到清初,先后延续了三百多年。大宝积宫正壁的无量寿如来会,面积达18.29平方米,是壁画中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它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的神像绘制在一幅壁画中,这种多种宗教或同种宗教中的不同流派融合并存的现象并不多见。突出体现了纳西多元文化相融的特点。白沙壁画,色彩富丽,造型准确,工笔严谨,有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从绘画技巧上,我们可以看出,壁画的作者群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纳西的东巴画家,有西藏和四川的藏族喇嘛画家,江南汉族画家马肖仙和中原道教画家张道士等。因此在艺术上表现为东巴画风格与多民族画风格揉合的特点。

  当代东巴绘画是在传统东巴绘画的基础上,每个人把根扎进去,把情感扎进去,取所需发展起来的八九十个人的画放在一起,大的形式是一样的,惟美的,用线是传统的白描勾线、填色,包括它的造型。有一些有成就的,被国外认可的,而且在国外交流比较深的。这几年因为现代纳西族画家的原创性跟传统艺术的融合,产生了很多杰作。所以现代东巴画派将近有二十几个本土的画家,包括北京的、昆明的、还有丽江的,他们的作品受到国内外的热烈的欢迎,所以很多个人画家,在国外作了很多展出,明年在美国要搞一个,群体的现代东巴画派的一个绘画巡回展览。

  纳西古乐也称道教洞经音乐,盛行于唐宋时期的中原地区,明清传入丽江。纳西古乐因保存了部分在中原失传的曲牌,被音乐界称为“活着的音乐化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这些古老的曲牌,一直是丽江老人们闲暇和喜庆时,不可少的风韵雅事。随着时光的流失,这些口授心传的曲牌,也随着那些执艺老人的先后离世而不断地消失。今年七十二岁的宣科,纳西族 ,又有藏族的血统。毕业于教会学校,是丽江古城惟一穿牛仔裤的老人,是这个人称鬼才的宣科,1989年在丽江地区中学退休后,潜心研究纳西古乐,成立了大研古乐会 ,自任会长。如今,宣科仍致力于古乐的传承与研究,他的古乐会以 “三老” 著称。一是古乐会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二是使用的乐器,有些是超过百年的古乐器。三是演奏的曲牌是纯正的古曲。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