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周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创作随笔     精彩回顾         



中国书法 


  湖笔是我国“文房四宝”之一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古老的书写工具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湖笔的产地在浙江吴兴县善琏镇。湖笔的选料十分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就是指笔锋尖如锥状;笔锋撮平以后,齐如刀切;笔头圆浑饱满;还有笔锋挺立,富有弹性。湖笔分为羊毫、狼毫、兼毫三大类。湖笔还被称为“湖颖”,这种笔蘸墨以后,笔锋还是尖形,把它铺开,内外的毛整齐而没有短长。一只湖笔,笔头上的每一根有锋颖的毛都是在无数粗细、长短、软硬、曲直、圆扁的羊毛里挑选出来的,具有尖圆齐健,毫细出锋,毛纯耐用的优点。

  徽墨因为产于徽州府而得名。现在的黄山市屯溪区和歙县两地是制墨的中心。高级的漆烟墨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十多种名贵材料制成。徽墨素来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徽墨上还经常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形态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制作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有关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乾符年间,也有一千多年之久。原产地在安徽省泾县境内的丘陵山区,泾县在古时属于宣州府。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著述的《历代名画记》写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的造纸术已经很发达。相传,当时制造宣纸要经过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有余。到了南唐时,后主李煜监制的“澄心堂纸更是“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落光润,冠于一时”。欧阳修曾经用“澄心堂纸”起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还送了若干张给大诗人梅尧臣,梅尧臣收到这“滑如春冰密如茧”的名纸,高兴得“把玩惊喜心徘徊”。可见“澄心堂纸”有多么名贵难求。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居中国“四大名砚”的首位,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肇庆古时属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初唐时期,古端州东郊羚羊山一带出现了采石、制砚的劳动者,逐渐制作出了砚台这种独特的工艺品,历代皇朝也把它列为贡品。端溪砚石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砚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的特色。一方端砚的问世要经过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几道艰辛而细致精巧的工序。端砚的雕刻更是就石状物,千奇百趣,栩栩如生。

  书法和中国的物质文化、中国的精神文化还有和中国的制度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

  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世界艺术林林总总,而书法独秀于震旦,此真所谓有特色者也。”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书法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门类之一,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艺术,首先必须了解中国书法。南北朝时期,南方延续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风,是东晋书风的传承。而在北方由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地区,也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制度,所以出现了像龙门造像记、洛阳芒山墓志、山东摩崖刻石等等大规模的书写活动留下的遗迹,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气质。

  王羲之是晋朝著名的书法家,作品风靡于世,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东晋时期。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来移居会稽山阴。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是他的伯父和著名的女书法家卫铄夫人。先学正楷,年纪较大以后开始创立自己的风格。曾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等,人称“王右军”。

  为了练好书法,王羲之经常钤刻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书法资料。他还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体态姿势上领悟书法执笔、运笔、,到隋唐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书法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时期各种字体都得到艺术家的喜爱,甚至朝廷的教育制度里、行政制度里、人才选拔制度里,也都为书法保留了位置。唐代人把书法看作“不朽之盛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像怀素,一个和尚,不远千里,从湖南到西安求学,向当代名家讨教,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草书家之一。龙秦时代,篆书从甲骨到金文到小篆,不断地完善,并由于不同的物质条件、社会文化氛围,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的道理。为了买到道士的一群鹅,他急切地答应条件,为道士写下了《黄庭经》,从而留下了“王羲之书换白鹅”的佳话。

  东晋时期有个风俗:每年的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举行“修禊”活动以消除不祥。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文人朋友共四十一位来到兰亭河边,把轻便的酒杯羽觞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顺序取觞,饮酒作诗。写不出诗的都要被罚酒。当天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更喝了不少酒。做完诗,大家把诗收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序。这时,他已酒醉,趁着酒意,即席挥毫,这就是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据说,几天以后,王羲之再重写近百次,但总比不上他当天即兴完成的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唐太宗得到原本以后,命最好的书法家临摹许多副本,原件则被他作为自己的陪葬品而失传。而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还可以看到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以领略这些传世的珍宝。

  龙秦时代,篆书从甲骨到金文到小篆,不断地完善,并由于不同的物质条件、社会文化氛围,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先。从战国到汉代,在逐渐孕育产生、发展出隶书、章草、楷书、行书,其中,隶书、章草在汉代得到广泛应用,在东汉后期隶书达到高峰,成为隶书最有代表性的典范。

  从甲骨文到小篆统称为“古文字时代书法”。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是书法的萌芽时期。但是又很讲究文字美,刚劲有力,不僵硬,有弹性。到了金文时代,笔画,结构,章法变得浑厚大度,它是与铜器的纹饰等相结合,相呼应。但仍然不是单独的书法创作,只是制作得精美罢了。古文字时期,受材料、工具等的限制,因而不可能突破“字符”的框框。它们是实用的,也追求美,是和当时的文化背景相一致的。

  到了汉代,隶书、草书(章草)、行书三种字体形成,书法也开始出现。三种字体的出现意味着成熟的书法从附庸地位独立而出,不同的流派也开始出现。

  南北朝时期,南方延续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风,是东晋书风的传承。而在北方由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地区,也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制度,所以出现了像龙门造像记、洛阳芒山墓志、山东摩崖刻石等等大规模的书写活动留下的遗迹,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气质。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制度、文化、民族大调整、大融合,到隋唐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书法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时期各种字体都得到艺术家的喜爱,甚至朝廷的教育制度里、行政制度里、人才选拔制度里,也都为书法保留了位置。唐代人把书法看作“不朽之盛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像怀素,一个和尚,不远千里,从湖南到西安求学,向当代名家讨教,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草书家之一。唐代大书法家怀素,俗姓钱,湖南零陵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殁于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

  这位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与唐代另一位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者“颠张醉素”。怀素自幼眉清目秀,聪明好学,深得父母钟爱。十岁那年,怀素“忽发出家之意”,“二亲难阻”,进入佛门以后,改字藏真。

  怀素为了学习书法,在漆盘上练字,竟把盘子磨穿;《怀素别传》说:怀素家贫,买不起纸,只好在寺里的墙上、衣帛上、器皿上练字;又说: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剪其叶以供挥洒。李肇说怀素:“有笔如山墨作溪”。

  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这位出家人嗜酒茹荤,醉后“草圣欲成狂便发,敢从破体变风姿”。字字给人以“剑气凌云”的豪迈感。他曾向李白求诗,向徐浩求笔法,向苏涣求诗,拜访邬彤,看“夏云随风”,向颜真卿求张旭笔法等等,这些故事都说明怀素的求学若渴,也正是他成为书家大器的奥秘所在。直到贞元十五年,因患风痹病而圆寂。怀素身后留下诸多书法著作,成为中国书法文化的珍贵遗产。

  怀素的“狂草”脱胎于张芝、王献之的“一笔书”。他圆而长的笔画有“奔蛇走虺”之趣。顾复评说道:“变化不可端倪,险绝也”。怀素的“自序篇”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像唐代的文化一样,唐代的书法也表现出一种全面繁荣、兼融并包的博大气象。楷书在唐代达到顶峰,也才真正成熟。其原因是:在文化体制上有保证,比如设了“侍书”、“书学”、“楷书手”等职务;而且在选拔官吏时,要求“楷法酋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代皇帝都重视书法。这样,此时的楷书水平高,风格多样,影响也深远。楷书里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行书里有李邕、颜真卿,草书里有孙过庭、张旭、还有我们刚才看到的怀素……

  宋代以后,中国文化走向精致,文人学士对书法的要求,不仅是技巧要高,还要有特别的文化气息,像苏轼、黄庭坚要求书法要用学问来滋养、还要与人的气节保持一致;米芾对艺术、对美的东西很痴迷,收藏各种珍奇的古代书画作品和石头,前些日子,他的名作《研山铭》从日本回归国内,那里面的内容就是对他收藏的一块造型奇特的研山所写的一篇赞颂的诗。他的书法、绘画都好,用笔墨表现他性格的狂放不羁,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人经常说他的书法风格像骏马一样,奔腾自如。

  到了明代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一些结构性的调整,物质生活也有一些与书法直接有关的变化。前者比如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出现,比如许多文人因为官僚体系无法容纳,逐步成为地方文化精英,不再进入中央机构,明代中后期起出现以地域为流派特点的书法家。还有,比如建筑物比较高大,适合悬挂字画。在这种背景下,书法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动向——例如地域书法流派吴门书派(苏州地区),它构成了明代前中期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群体。大幅式的作品在明代越来越多,到晚明成为书法家主要创作的样式。晚明书家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精神比较激越,艺术追求也比较狂放,大幅式正好适合他们的表演,所以明代晚期,行草书一改以前的温文尔雅的风格,而变得跌宕多姿、酣畅淋漓,挂起来看,很有打动力,其中的王铎,最受欢迎,到当代影响力还非常强劲。

  清代虽然也是少数民族统治,但是对于汉文化的关注,毫不逊色于汉族统治者,对许多领域的传统学问,以朝廷的力量,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像《四库全书》,虽然因为政治的原因,排除了一些好书,但是总体上看,对中国文化的意义还是积极的,我们现在又有了《续修四库全书》,对它是一个补充、完善、发展。清代学者把中国古代出现过的书迹也都作了一次梳理,把宋、元、明书法家所忽视的或不擅长的一些珍贵的东西又挖掘出来,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像大篆、小篆、隶书、魏碑,等等,而原来已有的传统也没有忽略,使书法发展出现了继唐以后又一次全面繁荣的局面。清代的书法家极多,成就也都很高,像开创篆书新局面的邓石如、擅长隶书的伊秉绶、擅长大篆的吴大澂(cheng)等等。清代的商业进一步发展,文人生活于民间的情况更多,所以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职业艺术家,使书法艺术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比如,郑板桥的字体,他就说是“世人好奇”。

  书法有三要素:点划用笔,叠体取势,章法布局。我们从书法历史可以看出来,中国书法至少可以在以下的层次上展示她的魅力,我们就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来学习着欣赏她:

  由于汉字是由复杂的点划组成的,不同的组成方式,可能引起观者不同的联想,从而产生不同的美感。比如,如果笔划向外伸展较多,我们就可能觉得它比较飘逸舒展(比如《石门铭》);如果笔划都被集中在字的中心周围,我们就可能觉得它比较含蓄饱满(比如刘墉的作品);如果笔划的组织非常有秩序,我们会感到一种理性的美(比如据启功先生研究,柳公权的楷书结构符合黄金分割律);如果笔划的组织比较随便,我们也可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粗犷的美(比如汉代边防军的档案)……这是从结构的角度讲。

  汉字书写的工具是毛笔,我们古人有一句话“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是说因为毛笔是软的,所以有各种奇特的效果出现。

  当代学者也有同样的看法。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杨永善先生说,据他的观察,我国公元前3000至4000左右时期的彩陶,上面的图案一定是用优良的毛笔绘成的,否则许多精彩的细节出不来;他还说,有一位波兰人,50年代在中国留学,最初不会用毛笔,结果到他回国时,买了许多的笔和墨,认为毛笔是最好的美术工具。这个工具的能量确实太大了。它能细能粗、能中能侧,一枝笔既能写出最细微的笔触,也能塑造最粗犷的形体,正是它的出现,使本来已经比较复杂多变的汉字点划,经过书写后,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姿态。它可以写方硬斩截的笔划(比如北魏时期的龙门造像题记);也可以写柔和圆润的笔划(比如王羲之《兰亭序》);如果写的时候加上提按,写出来的笔划有粗细的变化。特别是和宣纸结合以后,毛笔的神奇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用中锋写出来的笔划,两侧的墨色往往比中间略深,形成层次,显得厚实;用侧锋笔法写出来的笔划,墨色比较均匀,显得明快;如果在写的过程中,把笔毫裹一裹,则笔划中的墨色出现一种复杂的状态,或浓或枯,有一种涩的感觉;如果写的时候墨少了、或者写得比较快、或者有意使用较浓的墨,有可能出现一丝丝的白,这叫飞白,和有墨的地方形成虚实的对比;……这是从笔法的角度讲。

  叶培贵:欣赏书法艺术的第二点是把文辞内容。

  我们说,一幅书法作品,书写的总是有一定意义的文辞,与作品的笔墨形式一起,综合用于欣赏者。特别是那种有着专门的针对性的,更要注意文辞的得体、合题,在宾馆里悬挂一幅“归去来兮”,那意思是“还是回去把”;或者写一幅《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喝酒的人还能喝得下吗?又有人爱为新婚夫妇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欣赏书法艺术的精神和文化的内涵。

  先谈精神的。

  艺术创作完成的主体是人,人是有七情六欲的,高兴时写的字,与不高兴时写的字,当然有可能不一样。所以孙过庭讲,书写作品时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神怡务闲”,就是说精神愉快、没有特别急迫的事物纠缠。这是在一般情境下的要求,只有在精神放松的时候才能比较好地发挥自己的艺术积累,根据自己的意愿完成作品。然而,书法创作在艺术创作中有其特殊性,它是一次性的、即时性的,笔迹能够捕捉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所以历史上最著名的作品有不少是在特殊的情境下完成的,王羲之的《兰亭》、颜真卿的《祭姪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都是如此,这三件作品分别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三行书。

  再谈文化的。

  是一种综合的东西,不一定通过作品的形式体会出来,而可能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支持。一幅作品总是反映作者的个人修养,我们常说:人品,书品。而且,欣赏是双向的:包括作者的作品审美,欣赏者的审美。还有些是历史慢慢赋予的,只有通过历史,才能体会得到。(比如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和《争座位稿》中所负载的政治道德伦理的东西)所以古人讲“人品书品”,人品不一定反映在作品的笔墨上,但后来的人会在欣赏的过程中考虑这个因素。秦桧的字不差,但不会有人欣赏它,也不会有人以收藏它为荣。

  汉字从很早开始就流传到周边国家:汉代,有“汉倭奴国王”印赐日本;唐初,高丽使者重金收购欧阳询作品;盛唐,在中国书法影响下,日本出现了多位艺术水平高超的书法家——平安三笔、平安三迹,此后绵延不绝,一直盛行不衰;近代杨守敬出使日本,带去大批法书拓本,培养了一批日本弟子;西方当代艺术家米罗,受到书法的影响,发展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西方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