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本周内容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创作随笔     精彩回顾         



长城脚下的家园


  赵忠祥: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走进我们的家园,今天我们家园的题目是长城脚下的家园。首先说说长城,一提起长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肃然起敬,因为它是我们的骄傲,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两千年来,它记载了我们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要说起长城,我们北京旁边就有一段长城。谁给我们说说,经过我们北京的这一段长城,最长的一段在哪儿?

  观 众:密云县。

  赵忠祥:好,说的非常好。说的那么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观众朋友来自密云县,来自密云的父老乡亲,来自密云的同学们,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说到密云县,首先我们介绍一位贵宾,那就是密云县的县长王洪钟同志,在他身边的是北京社科院的院长朱明德同志。提到密云,大家说了,有一段经过首都的最长的长城位于密云县,它是司马台长城。古有长城保卫着我们一方的平安;今有水库,密云水库维系着我们首都的命脉。所以我们请王县长给我们谈谈密云。

  王洪钟:密云县位于北京市的东北部,总面积2227.5平方公里,是北京市最大的区县,总人口是43万人。华北最著名的水库——密云水库坐落在密云县中央,库区面积224平方公里,水面的面积是188平方公里。所以来讲呢,密云县是首都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密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朝的时候就设立了“渔阳郡”,当时是咱们全国的36郡之一,隋唐以后又叫做檀州。密云县最著名的就是司马台长城,被我们的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命名为“中国长城之最”,所以密云县历史非常悠久,也是密云县历史的最好写照。

  赵忠祥:县长刚才谈了密云在秦以前就设了渔阳郡,天下36郡之一。这个渔阳郡当时应该说那个地方水草丰美,在全国举足轻重,而且名扬天下。一直到唐朝的时候,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还有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指的就是安史之乱的时候,渔阳这个地方是安史之乱发难之处,谈到这段历史我想还是请我们的社科院院长来谈谈。

  朱明德:好,咱们北京人现在有很多说法,一说就是先有哪儿哪儿,后有北京城。实际上要说北京的形成,要说先有哪儿,还是先有渔阳,这个渔阳它比北京早,那真是两千年。所以呢,这个地方为什么能形成渔阳郡?按照地理历史学家的观点,它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个就是土地肥沃,然后它的水草丰美,另外人口较多,同时它必须是一个军事的要塞。

  赵忠祥:那么当时在渔阳设郡,要说土地肥沃和物产丰美,县长应该还跟我们谈谈那时水利资源不像今天这么枯竭吧?

  王洪钟:渔阳郡,当时的渔阳指的是我们的白河,在白河的南岸,也说明了密云的水量比较丰富,水资源比较丰富,后来就叫做渔水之阳,所以这个逐渐演变成了渔阳郡。

  赵忠祥:那么司马台长城,有“中国长城之最”这样的美誉。接下来我们请大家看我们的大屏幕,看一段片子。

  短片

  密云县境内的古北口长城司马台段,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再建于明隆庆年间,是由蓟辽总督谭纶和蓟镇总兵戚继光分别督建,它是至今仍然保留明代长城原貌的一段古长城。这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结构新颖,形态各异,整段长城可以用“险、密、全、巧、奇”五字概括。

  司马台长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筑,蜿蜒曲折,惊险无比。尤其是天梯和天桥,更是险中有险,小小的10华里段长城,却修筑了35座敌楼,一般都在100——200米之间,而且大多数敌楼,都是环转回旋,敌楼与城墙的建筑形式奇特多样。有单眼、四眼和五眼楼,大小不一,形态组合各异。望京楼是司马台长城的制高点,海拔986米,为空心三眼楼,两层砖石结构,这里视野开阔,隐约可见北京城轮廓。诸多敌楼中最精美的一座当属仙女楼,整个敌楼处处给人以精巧、细腻、秀丽之感,仿佛它不是人间战争的防御设施,而是一座仙境楼阁;司马台长城的巧体现在,进可攻,退可守,步步为营的障墙上。虽以山势险峻 雄奇为主景,但也不乏碧波荡漾、湖光帆影的优美景色。长城角下的鸳鸯湖赋予了司马台长城以灵性,清澈的湖水,有冷泉和温泉两泉汇聚而成,冷暖各半,神奇异常。登临司马台长城,才可真正体会到“奇景都在天险处”,同时不得不佩服建造者的鬼斧神工。

  赵忠祥:说咱们家乡好,家乡的掌声是十分的热烈。说起司马台长城我又想起这次做节目才听说,过去真是孤陋寡闻了,有一段错长城就在这儿。谁能说说这段错长城是怎么回事儿?

  观 众:错长城位于密云县的西北部,西沙地村的一个小山坡上,距西沙地村6华里。它是戚继光修长城时,建造长城,由于辽东倭寇侵犯,戚继光去了辽东抗敌,委托一个副将谭成,谭成以为这回捞的机会到了,他搜刮民财,想借助修长城捞一把,完了以后他打听亲信,到朝廷打听长城应该修在什么地儿,他为了取功吧,他提前就是听错了,实际应该修到怀柔的“神塘峪”,他错听了修到了密云县的“石塘峪”。等戚继光回来以后,到神塘峪去看,那一个人没有,据了解回来以后又到石塘峪,到石塘峪以后他到这儿修了一个长城,所以这么修错了,回来以后戚继光把他们这些个贪官一共20多人吧就地正法,在西边有一个小沟,在这儿正法的,这儿叫“赃官沟”。以后起名,这个错长城现在就叫半截边儿,所以说它修了半截就停了,就这么一个情况。

  赵忠祥:好,给我们增加了一点知识,同时也给我们上了一课,这个万里长城听说只有这么一段是修错了,那么从这个上头我们可以想到很多很多的问题。说起长城来呢,我想大家都以它为骄傲,我们的三代领导人都非常关心长城,毛主席有一句诗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小平同志有一个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是这样吧原词,江泽民总书记还亲自到密云县这段长城来视察。当时的情景咱们当时接待的同志应该说历历在目,我们请当时接待的同志给我们谈一谈。

  观 众:1991年5月2号,江泽民总书记到我们密云对司马台长城进行了视察,当时县委派我去陪同江总书记视察,在视察当中江泽民总书记提问了好多问题,什么密云的长城总长有多少,都是哪个朝代修建的,现在的保存现状,保护情况怎么样……都按照总书记说的都一一地进行了回答。然后特别是总书记问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司马台长城,对这一段长城进行考察,他们对这段长城的评价是这样,说是这里的长城修复,这里的长城是保存了历史原貌,再一个呢,就是它呀,这里的修复符合国际上的文化遗产修复的原则,所以江主席听了挺高兴,后来就问这个,他们对这个赞赏的是哪一点,我说赞赏的是有这个修复的,修旧如旧的原则,他们对这个十分赞赏。江总书记说,这个怎么修旧如旧呢?后来我就指着对面的长城,向总书记介绍说,我说您看,从这个水库西边这个楼子,第四个楼子开始,一直到东边这个,水库东边第四个楼子,这个之间,您看都是87年重新修复过的,您看现在从外观上看看不出来它是新修的,为什么呢?因为咱们在修复当中使用了做旧法,使得新旧一致,看不出新的和旧的,您再看看东边的第四个楼子,那也是87年修复过来的,为什么它还残垣断壁的样子,因为那是1933年,日本进攻我华北的时候用炮给轰塌的,这是日本侵华的罪证,所以我们故意没有把它修复完整,就是把它现状保留在残缺不全的样子,为了对我们的后代子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在这个时候,江总书记非常严肃的说:好,我同意你们这种观点,不要把它重新修完整,就是要保留它现状,这是历史,这是日本侵华的罪证,这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你们的做法我很赞成。

  赵忠祥:好,谢谢谢谢,谢谢您给我们的介绍,江泽民总书记也指示我们,要我们一定维护好它。现在的这样一个状况,作为我们对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教材,我们不要忘记1933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破了这里,现在请看大屏幕。

  短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很快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然后继续向华北进攻。1933年3月日军向古北口发动进攻,著名的长城抗战从此拉开序幕,北京地区抗战的第一枪在古北口打响。

  这一座座烈士之墓,一尊尊烈士塑像和纪念碑,都在无声地诉说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面对日寇的屠刀,密云人们没有屈服,从古北口抗战中壮烈牺牲的七勇士,到血沃幽燕的抗日名将白乙化和为抗战的胜利贡献出了七位亲人的“当代佘太君”邓玉芬,密云人民用铮铮铁骨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不做亡国奴,拿起刀枪保家园,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同仇敌忾的坚固长城,他们的壮举,令长城生辉,为河山壮色。

  历史不会忘记,人们不会忘记,正是他们以一腔热血铸造出了中华民族的长城之魂。这“古北口长城阵亡将士墓”上一幅对联:“大好男儿光争日月,精忠魂魄气壮山河”,写尽了这种不屈不挠的铁血精神,正是长城精神的真实写照!

  赵忠祥:北京抗战的第一枪就是从咱们古北口开始的,如今我们登上了这一段长城,看到当年战争留下的累累伤痕。我们不会忘记那一段历史,同时在这里我们展望我们大好的锦绣河山,想起了如今我们的祖国在蒸蒸日上,应该说我们心潮起伏,请看一段大屏幕。

  OS:

  古北口位于密云县与河北省滦平县交界处,它地处燕山深处,峰峦环抱,山高势险,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两山对峙,紧锁潮河。大自然造就的山口险境,易守难攻,号称“边陲要塞”名不虚传。正是由于古北口地处要冲,控山海、居庸两关之中,是中原通往东北、内蒙的锁钥之地,所以备受历代统治者重视,早在春秋战国时,燕国就在此筑墩设防;北齐更是在这里构筑密云县最早的长城;隋唐时在这里设置军镇,常年驻防,到了元明清三朝,由于定都北京,这里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京师北大门,明朝时,重建古北口关并跨山筑城,在潮河入境处筑城桥,与两山的长城相接,桥头敌楼林立,桥下建水门,而在河岸,建仅通一人一车的铁门,谓之铁门关。清代,更是在这里增设柳林营,建提督府,修御道,建行宫,安重兵把守。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赵忠祥:谈到了这一段长城,我想大家会浮想联翩,尤其是从咱们密云县来的父老乡亲,提起家乡的事儿应该是历历在目的,那么不单是1933年的这种抗战的悲壮的历史,同时我们要上溯一两千年,这里也流传着很多的故事,流传着很多的英勇悲壮的传说,我不知道哪位,自告奋勇给我们讲一讲。

  观 众:古北口位于密云县的东北部,那里属于兵家必争之地,有很多的古寺庙,其中“杨令公庙”就建在那儿。杨令公庙始建于1025年,是辽国人为激励他的将士,向杨家将,杨家学习这种精忠爱国精神而建的。令公庙分前后两殿,后殿为家眷,前殿正中供奉的是老令公,两边分坐的是他的八个儿子。并且与令公庙齐排的还有一个七郎坟,坐落在万寿山脚下。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一次老令公打仗被围困,让他的一个将士前去到古北口向潘仁美请兵,将士到了古北口之后,知道杨家,因为他与辽国勾结,知道他被困就想不出兵,这样就将他的将士给杀了。七郎跟老令公说,说他亲自去请兵,七郎骑马来到古北口请兵的时候,因为七郎打擂的时候,将潘仁美的儿子给打死了,这样潘仁美也怀恨在心,他请兵也不给,不给之后又怕他回去告诉老令公,这样就将七郎给捆绑起来了,将他押到潮关(村),捆绑在一棵大树上,让他的将士用弓箭射,最后七郎告诉潘仁美说你用多少弓箭都射不死我,说只有你将我的眼睛蒙上我才能死,因为我长的是天眼,这样潘仁美知道了,知道用一块黑布将他的眼睛蒙住,这样才把七郎给射死,他将杨七郎大卸八块,扔到潮河,潮河水逆流而上,并且杨七郎的一条大腿在潮河的源头逆流而上,这样当地的老百姓都看见了,都特别的敬仰,都跪拜在潮河两岸。

  为了停止潮河逆流,当地的老百姓就将杨七郎的大腿埋在万寿山脚下,建了一座坟,建了之后他的坟暴长,就是每天都在增长,长的特别快,这样潘仁美特别害怕,请了好多的道士在那里又念经,又说,最后人家给他出了个招,叫他在那里建一座塔来镇那个七郎坟,最后潘仁美听了,在那儿建了一座塔。在文革期间这座塔被拆毁,现在这个坟还有。

  赵忠祥:一提起杨家将,很多人就会想起,他们前仆后继保家卫国的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所以杨家将满门忠烈,提起他们就想起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爱国主义的这样一种气壮山河的精神。刚才那位同志讲的那是一个传说了,这个传说实际上是我们当地的父老乡亲们对杨家将的这种满门忠烈的一种歌颂,一直就是,包括对他们牺牲的儿郎也是非常崇敬的。那么在长城这一段,不仅仅有杨家将的故事,两千多年来,这里应该说是既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烟云一直也都没有散过,所以说去过长城这一段的,我们去的时候会发思古之幽情。

  我请教两位嘉宾,都说是“明修长城,清修庙”,他这个意思就是一直到了明朝,在那个时候包括明朝自己它瘠弱瘠贫,有的时候,他这一段战争不断,他不断地在修长城。但是它没有抵御清兵的入关,最后清朝夺取了政权。大家看那个电视连续剧,有一个《康熙王朝》,陈道明演的,曾经在康熙在视察古北口这一段关隘的时候,发出了一个感慨,他就说从今以后不要再修长城了,因为你把长城修的再好,你也不能够,如果你自己腐败了,你自己软弱了,你自己无能了,你仍然会被人家入侵的,仍然会被人家推翻的,于是他就发出了不要再修长城这样一道诏令。这个电视剧里有这一段,我记得还是很清楚的。从这一段电视剧的片断当中,我们也可以隐隐约约跟这一段“明修长城,清修庙”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应该怎么给我们密云县这个明清以后的文化定位,我们还想请朱院长谈谈。

  朱:好,我谈一谈。这个明代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清代,更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形成它是一个多民族融汇、融合的一个过程。所以说长城作为一个象征,就成了人们精神上的一种/一道防线,就是一种抵御外敌侵略的一道精神的,叫做国防长城,国防这个防御线。那么后面就是刚才赵老师说的,文化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不断地在融合中生成,那么对于密云县的这个文化的定位,可以这样说,它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开放型的文化,为什么呢?它的生成有这么样一个过程,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它是有移民文化,有商贾文化,就是商业文化,还有军旅文化,还有民族文化,这几种文化的交汇使得密云县自古到今形成了一种开放性的,它不是封闭的,而且非常包容的,很容易吸收新的思想、新的文化的这么一个传统。这种传统直到今天,王县长带着大家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搞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包括带领大家搞大开发,包括以前搞水库的,修大水库,为北京修大水库,包括密云县所做的一切贡献,所做的一切,创造性的一些工作,都跟这个文化,你还能找到它的根源。不信现在你看大家这张张脸、大家这生动的形象,它绝对不是来自一个地方,你们查查家谱,有的是来自江浙,有的来自山西,全国几乎都有,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赵忠祥:您说的非常对,尽管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咱们大家的心是联在一起的,都为咱们的家乡如今的变化自豪,所以每个人脸上展现的那种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这个笑容也都是一样的。我们刚才说完了山,说完了城,现在该说水了。说水的时候呢,首先先说一个小的水面,听说咱们密云那儿有一个白龙潭,这个地儿我还真没去过,县长这个潭面大不大?

  王洪钟:潭面不是特别大。

  赵忠祥:不是挺大,但是这个白龙潭挺有名的,正应了那个“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白龙潭到底怎么回事儿呢?它和清皇朝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咱们看一下大屏幕。

  白龙潭位于密云县城北30公里,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在5公里长的龙潭沟山谷内,泉水汇集成溪,溪流从上而下,于断崖处形成3条瀑布,瀑布下形成三个小潭,相传头潭内一条白龙潜居其中,它能兴云布雨,造福于民。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地区干旱无雨,乾隆皇帝亲派官员来这里上香祈雨,第二天便“普降大雨”,乾隆帝十分兴奋,亲自做《喜雨赋》一首,并派皇子至白龙潭祭祀。以后又在这里修建了行宫,乾隆皇帝每次往返京师与避暑山庄之间,都要在此小住,这使白龙潭蒙上了一层皇家色彩。早在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辙就曾写下《咏龙潭》诗一首:“白龙昼隐潭,修尾挂石壁。幽人欲下看,雨雹晴相设”。这历经岁月的清朝乾隆皇帝御书和嘉庆皇帝的手书,以及尘封许久的李鸿章手书和戚继光的“龙潭有序碑”都在承载着历史,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赵忠祥:毛主席说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的辉煌跟我们的盛世,跟我们的欣欣向荣比起来呢,我觉得还略逊一筹。白龙潭也小了一些。其实当今我们的密云水库,我去过多次,在水库边上有时候是水势旺盛的时候真是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那种感觉,所以每去一次都加深了我的一层感受。我最早去密云水库的时候,那时候还没到过海边,我以为这就是海了,那跟我们看的昆明湖、一般的小的湖泊真是不一样的,波涛汹涌,有点波涛汹涌的感觉。那个时候我没有想到它和我的生活有什么紧密相连的地方,后来我就听说我们喝的水就是密云水库的水,那么再后来呢,赶上1976年地震,那时候在座的很多朋友我一看那个时候可能有的那时候还很小,或者有的那时候还没来到人世间,76年的时候我们就搭一个抗震棚,住在那个抗震棚里面,那时候就怕一点,就怕密云的那个大坝要让地震再震给震塌,一下就把我们给冲了,我心想别让房子给压着,让水给冲着多不合适,所以很多人在聊天的时候就说,哎哟,赶紧把水给放了得了,给它放空了,大坝再震塌了,水也冲不过来。后来听说水放了不少,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可是再后来北京经常干旱,一想起我们喝的那个水都是从密云来的,他把水又都给放走了,我们就一到下雨的时候就想:哎哟,进了多少水?够不够咱们喝的?能不能敞开喝?真是这么想的。所以每次去密云都有一个不同的一种感受,现在一到下雨的时候我就想,我希望密云告诉我们,今年水库进了多少水?够不够我们喝的?我想请县长讲一讲密云水库的情况。

  王洪钟:密云水库总库容设计是43亿立方米,去年大约进水3.5亿立方米。按照这个气象专家的分析,今年还要进大约3.5—4亿立方米的水。所以虽然目前比较干旱,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今年再进3.5到4个亿应该是没问题,现在水库的存水量大约是13亿立方米。这样来讲就是说密云水库的保护就更加重要。

  赵忠祥:我想请县长给我们讲讲密云水库,我们经常提我们北京人喝的三杯水当中,有两杯是密云水库的水。

  王洪钟:密云水库应该说从1958年开始建设,到现在已有4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这40年密云人为保护首都水源地,在水库上游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才创造了今天这样水库周边优美环境,可以说密云人民为保护水库做出了奉献。在建设水库过程当中,密云县共淹没了25万亩粮田,三次大规模的移民,几万人迁出密云,为了保护水库,水库周边的所有的铁矿、选矿全部关闭,把所有的企业全部关闭,给密云县造成了几千万的经济损失,对于这一点来讲,密云人无一丝怨言。尤其是这个水库的功能,在85年以前,主要是防洪和灌溉,85年以后就正式作为首都的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所以来讲呢,这个功能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情况来讲呢,密云人民就是还是坚持不懈地在水库的周边进行绿化美化、植树造林,今年造林面积达到了130万平方公里,密云县的林木覆盖率2001年是68.2%,到今年年底要突破70%,是北京市林木覆盖率最大的区县。前不久国家林业局局长到密云考察,对我们的植树绿化做了很高的评价,所以说这个密云水库的保护密云人民做出了贡献,在这方面来讲呢,就是我们这个水库周边的环境。

  应该说请首都人民放心,我们最近又搞了/投入了800多万元,在水库周边又加上了护栏,把这个旅游景区,就是说周边的旅游全部进行了清理。我们这个水库下边有11亿立方米的铁矿我们不能开采,而且这个铁矿通过磁化以后,可以把水库里的水变成矿泉水,所以密云水库的水的质量是非常好,所以从目前来看,只要今年雨水跟上,我们想密云水库这个供首都用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赵忠祥:我们非常感谢王县长给我们做的介绍,今年也可以放心了。以后我们也拜托王县长领导的密云人民,保护好我们这一潭碧水,密云水库和首都的关系这么紧密相连,水又和人的生命是生死相关,我们请朱院长再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朱明德:这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所以说密云水库、密云的水,这个可以说密云的水,自古以来就是北京能形成帝都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我在这里给我们讲一讲,明代迁都的事儿,明代的朱木隶,燕王朱木隶坐了江山之后,经过他的忠臣姚广孝的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迁都。迁都的时候有三个条件,就是为什么要,有三个理由,为什么要迁都?迁都最主要从政治上考虑,从军事上考虑,从经济上考虑。为什么北京能形成首都?天子手边是我们的,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统一,这么一个中心建立在这个地方。

  第二个它还有个条件,就是当时的生态环境在全国是最好的。就是按照姚广孝所说,是有一个龙椅,就是这个燕山,太行、燕山上面还有一盆玉水,当然当时并没有密云水库,但是密云水系是古代政治家非常注意的,明代为什么确定说这边有密云水系呢?这个还起源于在元代的时候,咱们国家有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叫郭守敬,他那时候建元大都的时候,就是把密云的水通过昌平,沿着这个山势引到了现在颐和园这一带,然后再和通惠河接通,他非常聪明,因为这个通惠河从东边过来之后能进北京,但是不能全进北京,因为北京的地势是一个扇型的,西北高,东南低,所以说他通过引这个水系过来之后,接通以后,整个北京当时非常漂亮,是一个,应该说是有点像现在这苏州河还有点像江南,那时候就很像江南那个景象,它的水是环城的,因此这个水,古代是对这个迁都他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再说到今天,密云这盆水,特别解放之后咱们共产党非常重视这个北京的建设,其中特别重视水的问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保证北京的用水,还有一个因为是密云那一带的水,水系是属于海河流域,它如果水多了,泛滥直接淹的就是天津。所以呢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为了首都的发展,党中央在那儿修了一个大水库,在1958年,今后这个水到底充足不充足?能不能有充足的水?对于我们北京能不能率先基本实现这个现代化很重要。

  也关系到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能不能呈现在世人面前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当现在我们,就是有些现象,浪费水什么这个现象时候,我们一定想到密云水,是密云人民做了很多牺牲才得到这一大盆水,而这个水不是无休无止的,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密云之水也是天上来。但是老天爷不会说咱们叫人家下人家就下,它不会,它有时候下,有时候就不下,因此还靠我们尊重自然辩证法,我们好的时候想到不好的时候,多的时候想到少的时候,爱护它,节约它,为了首都更美好我们都要保护好这盆水。

  赵忠祥:谢谢!谢谢!谢谢两位的介绍。我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特别是,不是北京的观众朋友们可能对密云水库了解的并不多,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大屏幕看一看密云水库。

  os

  密云水库位于密云县城北燕山群峰峡谷中,横跨潮白两河主河道。碧波万顷的密云水库,波光粼粼,水天一碧,水鸟翔飞,湖中诸多孤山小岛,长满碧树鲜花,如“海上仙境”,如一颗镶嵌在燕山怀抱中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

  密云水库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1959年9月拦洪,1960年9月竣工,来自河北、北京的20.6万名建设者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了大型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先例。

  密云水库库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最大水面积188平方公里,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水库建成,拦蓄了上游大小洪水,使下游免遭水害,也使360万亩农田得到灌溉。密云水库更是首都生活和生产用水的主要水源,年供水量10亿立方米左右,市区几百万居民和外来宾客,每天所饮用的自来水,90%以上来自密云水库。它已经成为调节和涵养北京地区地下水源的主要地表大水库,“燕山杯中一鸿水,滋润京华万千人”。

  赵忠祥: 刚才我们说的片子里面有“渔帆点点”之称,这是过去的景观。现在我们已经早就不让在库区打鱼了,早就不让那游船飘荡在库区了。刚才王县长也给我们讲了,又花了800多万有了一个护栏,现在不要说不能在密云水库上开展旅游项目了,就是说一般的接近密云水库也不容易,因为它是我们的一盆饮用水,咱们谁家也不能把咱们的水缸给弄脏了,如果你在里头游泳,你在里头去“和弄”,就等于你进农民家一缸清水人家喝的,你进门就洗手,你说那合适吗?

  朱明德:但是可以去看这盆水,这个旅游就变成我们去看这盆水了。

  赵:但是别下去,不能下去,就这样,咱们看的过程当中也要好好地保护它。

  王洪钟:最近市政府又做出决定,水库也不能再养鱼了。

  赵忠祥:养鱼也不许了?

  王洪钟:咱们在五年之内呢,把库区的鱼全部退出去,现在我们正在实施这项工程。

  赵忠祥:您指的是养鱼退出去吧,要自然长两条鱼退不了。那么,密云水库刚才大家也看到了,真是/应该说是北京人民的造化。过去好像李鹏委员长说过这句话,我们想请咱们来自密云水库周边的咱们的父老乡亲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年中央领导视察水库的一些情况。这是我们的老县委书记。

  县委书记:咱们49年解放,党中央、国务院,那时候毛主席、周总理等一些主要领导人都研究解决首都这个水的问题。首都有两条河,一个是永定河,再一个是潮白河,第一个修水库就是永定河开始,解放第二年,50年开始修,修了一二年就成功了。马上紧接着到58年就修密云水库,主席来了,主席视察水库,59年圆口以后,坐在船上,他把我叫去了,把密云情况给汇报了一下,这是指水库周围光秃秃的山怎么办?那时候咱们大跃进,心气还没凉下去,我说三年绿化,不是,五年绿化争取三年完成,主席说我看你二十年完成就不错。

  赵忠祥:谢谢。好,刚才咱们老书记谈到了修建水库时候,不仅仅是咱们密云的父老乡亲了,周边的包括咱们河北省的20多万人,真是前仆后继,当时的那种劳动场面,我们现在都很难去想象,对照现代化这样一个建设,特别是三峡大坝施工的时候,现在我们的这种国力,现在我们的机械化程度,对照起原来的时候只能说原来是非常原始的,非常落后的这么一种状态。

  但是我们的人民前仆后继、气壮山河的这样一种勇气,这样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使得我们这座水库用最快的速度修成了,造福现在,造福将来。除了刚才老书记给我们讲的很多动人的故事以外,现场的我们来了十姐妹的王建华同志,我们请她讲讲当年怎么样奋斗的?

  王建华:那时候呢,我是修建密云水库工地的民工,我就是王建华,在密云水库58年开始修建的时候,我就参加了。在工地上呢,活跃了一支强干、活泼的姑娘,就其中有我一个。我们这十姐妹突击队当中最大的21岁,最小的17岁。在挖明渠当中深了以后就从水里往外捞泥,这个怎么办呢?因为劳动得比较疲劳了,有的人不小心,一没小心就掉入水里,那真是三九天,掉到水里全身都是水,我其中就是一个,那时候我梳的是辫子,两根小辫冻成冰棍,因为当时是三九天,冻成是冰棍,衣服也完成都冻僵了,领导说你现在别干了,回家吧!我说没事儿,大家都能坚持,我也一定能够坚持!哎呀,当时吃的那就甭说了,太艰苦了,吃的就是大食堂,窝窝头,大咸菜,好的就是白菜,反正能吃的饱。况且因为三班倒,到冬天的时候不能穿棉衣,那都是女孩子都不能穿棉衣,从水里往外捞泥,有时候全身都是湿的,有时候下班的时候,我们的首长/连长、指导员把我们的外衣脱下来,那时候都是绒衣,连毛衣都没有,给我们烤,用火给我们烤,我们住的都是民房,都是土炕,土炕也不烧火。都是女孩子来讲就非常的艰苦,最难忘的是那就是到59年了,59年4月份我们正在沙石场筛沙石。

  当时最热的时候,总理他来水库视察,所以那时候集中了一些水库工地的劳模,见见面座谈座谈,其中有我一个。因为当时领导通知我说上大坝上开会,我也不知道什么会,就我这一身劳动的衣服,纳帮鞋、补丁裤子、补丁褂子,所以我就是上大坝上去了。到大坝上等了一会儿,见到从大坝的东头国家领导周总理,总理来了,来视察。这时候我说我这太这什么了,我说国家领导来我就穿这身衣服见领导,太不礼貌了,那也没办法,最后领导到我这儿,跟领导介绍,说这是十姐妹突击队队长王建华同志,(总理)跟我握握手,问我现在你担任什么任务啊?我说我们担任的是筛沙石。(总理)说累不累?我说不累。想家吗?不想。(总理说)真不错,好好干吧!总理亲切的对我说了这么几句话。

  赵忠祥:她讲的是应该做的,但是我们不是作为密云县的人,我们不应该像她这么认识,我们仍然会认识到密云县人们做出那种牺牲、那种奉献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引起了我们深深的尊敬,甚至于我们喝到这个清凉的、清洁的饮用水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密云县人民对我们的奉献,和想到他们的长达四十年的一种牺牲。我们请我们在座的一位老同志谈谈当年搬迁时候的情况。

  观 众:密云县的移民大概有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这半个世纪里共计移民了三次,前两次都是在密云县内,有一万多户、五万多口人。当时我就是移民户,当时移民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就是这个八口人的(户)给一辆车,比如说八口人以下四口人,那两家给一辆车,当时是老百姓也是哭天喊地,特别是老年人,哭天抹泪的。比如说他刚栽了一棵树,长成材了要盖房子没盖,抱着树哭,有的房子盖好了的就摸着这个房子哭,当时那种场景实在是十分悲壮,可以说是碧水战歌话移民。我们家当时是8口人,那年我正好上中学,走的时候我上中学去的时候,家里还没搬家呢,等我去了一个月,我们是9月1号开学大概是。

  赵忠祥:住校是吧?

  观 众:密云一中念书,等到回来的时候根本就找不着家了,为什么呢?漫山遍野都是民工了,因为我们家挨着九龙山坝,所以这样的话就只好跟着民工打听,这个是霸县,这个是什么,就这样打听到家了。

  赵忠祥:我都觉得我坐这儿挺不安的,我觉得我挺对不起你们的,个人来讲,但是呢如今的密云县应该说是,不说是天天大变吧,应该说是有了这个,几年之内有了非常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大概有两年没去了,那么我们请县长谈一谈你们采取的保护措施,如今取得了哪些成绩?听说这次在市党代会上,又受到了表扬。咱们密云县,这方面请您介绍一下。

  王洪钟:密云县作为首都一个重要的水源地,我们首都人每喝三碗水中,有两碗多来自密云水库。保护密云水库不但是密云县的光荣的一项艰巨任务,同时也是一项政治任务,95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密云的时候,特别给我们题词叫做“绿山 净水 富民”,也就是说怎么样在保护好水源地的情况下,让农民尽快地富起来。这就要谈到绿色辩证法,总书记的题词本身就包含着比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在这里面来讲呢,过去认识上有误差,我们密云县在京郊的发展比较落后。经济总量低,贫困村、贫困户比较多,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如果不让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那么首都水源地密云水库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在这个方面来讲,有一个认识过程,过去我们老年人就说有这个水库,我们铁矿不能开采,旅游也不能搞,工厂企业不能搞,这个淹没粮田,所以有人就说“要想富,炸水库”。2000年下半年,针对密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认真分析了密云县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特别是又反复重温了总书记“绿山,净水,富民”题词精神的深刻内涵,所以我们制定了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那么这个战略来讲呢,就是着眼于未来首都对密云水库高标准的要求,我们提出要建设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先进完善的设施环境,高效规范的体制环境和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走环境立县,引进全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之路。重点构建以高新技术工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环保节能型的建筑建材房地产业这样一个首都水源区经济体系。这个规划制定以后,我们又确定了工作重点,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密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要继续创造好的环境,继续保护好水源地,水源地保护得越好,生态环境越好,密云的吸引力越强;吸引力越强,来密云投资、旅游观光的就越多,密云的经济发展就会越快。

  赵忠祥:当年咱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怎么样奋力拼搏,怎么样建成了这么一个大水库,而这个水库又发挥了这么好的效益,我指的是当时的劳动的场景,其实咱们密云县的人民也承受了很大的一种付出和牺牲,这一点我想请王县长也回顾一下。

  王洪钟:这个应该说40年来,密云县为了保护首都水源地确实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前面也讲了,首先我们25万亩粮田被淹没。第二,三次大的移民,有的县内移民,有的去县外的,大家没有任何怨言。第三来讲呢,我们密云县,如果密云水库可以搞旅游,我们(旅游业)在华北地区是独一无二的,(但水库)周边不能搞。再有就是密云水库下面蕴藏着11亿立方米铁矿,如果我们进行矿业开发那么我们发展得更快,但是铁矿也不能搞。此外我们在发展企业当中,任何有污染的东西、对水库有影响的我们都不能搞。这个从某种程度上是对经济发展有所制约,但是我们现在,密云上下的广大干部群众都认识到,正是因为我们保护好了生态环境,才有我们密云县今天这样大的发展变化。虽然我们做出了奉献,做出了牺牲,但是从现在来看呢,党中央、国务院,包括市委、市政府对密云非常关怀,我们认为是非常值得的。

  朱明德:密云县人民对北京市所做的贡献,就像赵老师所说是善有善报,最主要的是由于我们的奉献,由于我们的这种牺牲精神,密云县人民得到了一种特别大的锻炼,由此形成了密云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它对于鼓舞全县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新密云,它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这是一个。再一个密云县人民在困难面前,在遇到很多情况下,这不能走,那不能走的情况下,最后还是天无绝人之路。怎么天无绝人之路呢?就是按照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找这个规律了,这条路不能走,那条路不能走,那我就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找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条路,最终找到了引进高新科技,还有调整产业结构,还有挖掘咱们的潜力,各种行之有效的道路,现在密云的建设非常好,当然还有由于你们这个精神感动了北京市的人民,同时也让党中央和我们北京市委、市政府特别关注密云县。你看我所知道的,这几年派的领导干部都是年轻有为的,这本身也是对密云县的回报, 而且这些年轻有为的领导同志,在那里不仅自己得到锻炼,而且为密云县的发展做出了很突出的贡献。

  赵忠祥:刚才王县长还问我,说你有几年没去密云了,我说有两年,两年真是很短暂的一个时间,他说这两年变化非常大,那么到底这两年变化大到什么程度,还有很多观众朋友根本还没去过密云,那么我们一起看看大屏幕,看看密云今日的面貌。

  OS:

  由于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如今我们已然找寻不到当年古驿道上密云行宫的遗迹。但就在柏油马路几乎令回忆枯竭的时候,我们惊喜地闯进了一座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这是我们记忆中那个破旧的小县城吗?狭窄脏乱的街道已经被八纵三横的城市规划路网所取代。低矮破旧的平房和旧式楼房不见了踪影,到处是造型新颖、典雅别致的住宅和商家,虽然有很多还在建设当中,但也可以想象出它们长大后亭亭玉立的模样。当年充满野趣的乱河滩如今变成了连绵二十里的各式主题公园,到处青草茵茵、花红柳绿,具有强烈现代感的城市雕塑、艺术品与仿古建筑、复原文化遗迹相邻相望,凝固于时代的变迁之中。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看不到乡间的沉闷和冷清,而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变得神奇而又神秘;文化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笑容淹没了皱纹,舞步让岁月变得年轻 。长城脚下、潮白河边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赵忠祥: 刚才在镜头当中我们看到两个雕塑很特别,一个是叫“密之水”雕塑,一个是叫“绿釉净水瓶”雕塑,这个请县长给我们解释一下。

  王洪钟:绿釉净水瓶是1967年,在密云县城的北山上,就是原来叫做冶仙塔,过去这个是“冶塔仙灯”,67年出土以后,出土了一个著名的文物叫做绿釉净水瓶。这个净水瓶经过考古学家鉴定是国家一级文物,现在放在咱们中国博物馆收藏。这个绿釉净水瓶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净水用的,出土的年代大约是在辽代,距现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在一千多年以前,密云人就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环保意识,所以呢在我们进行密云县的生态精品卫星城的建设中,我们投入了800万元,恢复了密云县的冶仙塔,也就是恢复冶塔仙灯这个壮观的景象,为城市增加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又把这个净水瓶用铜制,放大30倍,把它伫立在密云县城中央,一个是为了增强城市文化底蕴,但是更主要就是让我们密云人继续保护生态环境,更好的保护密云水库。由古人,一千多年前的我们的祖先就有这个意识,那么我们今天更有意识,同时我们在奥林匹克健身园又修建了一个大型雕塑,就是“密之水”,这个雕塑目前是全国最高的雕塑,雕塑总高是34.2米,由四片树叶意思就是春夏秋冬托起密云水库,意思就是密云人民要继续保好首都这块饮用水,这是一个含义。 第二个含义就是说密云县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建设美好家园,第三也象征着我们密云县的生态精品卫星城蒸蒸日上。“密之水”和“绿釉净水瓶”遥相呼应,在密云县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条风景线的核心是我们对环境保护和对大自然美好的追求,我觉得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赵忠祥:好,我们非常感谢今天两位嘉宾,给我们做了这么多的介绍,我们也感谢密云的乡亲们来到我们的演播现场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给我们带来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今天这个节目真的我挺不愿意结束的,因为我觉得这个时间虽然已经够长了,但是我觉得话犹未尽,还有很多话要跟大家讲,还想听大家说,那么就留待以后吧。今天我们的话题是长城脚下的家园,我们讲了长城,也讲了我们密云县,长城和今天的水库都是众志成城建成的,当年我们用长城抵御外患,今天我们用密云水库在修筑我们精神的长城来保护我们的生态,保护我们首都饮用的这一盆净水,我们再一次地怀着无限的深情向密云的乡亲们致敬。

  好,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