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09年2月24号上午,中央电视台召开2009年工作会议,大会第二项议程是宣布央视2008年度表彰决定,《新闻联播》等十个栏目荣获央视2008年优秀栏目一等奖,一等奖的十个栏目中《焦点访谈》第二名,《海峡两岸》是第三名。这是《海峡两岸》连续五年获此殊荣。《海峡两岸》获此殊荣我不意外,意外的是《中国新闻》一等奖落选,获二等名次。当然,能获得二等奖也不错了,全台四百多个栏目,精品林立,二等奖仅二十个,竞争十分激烈。
一等奖 也好,二等奖也罢,这两个栏目在我的心目中都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栏目,这不仅仅因为她们曾多年荣获优秀栏目一等奖的称号,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栏目在海内外观众心目中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他们已经成为海内外观众了解中国`观察台海局势的窗口。这两个栏目为拉动频道收视率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0年前,《中国新闻》就已经成为四套收视率最高的栏目,近几年来,《海峡两岸》又迅速崛起,成为四套收视率之首。因为收视率高,所以广告商也看好,据说,2009年,央视广告部给《海峡两岸》定的价格与央视一套晚十点《晚间新闻》相同,每三十秒七万多。这两个栏目已经成为四套创收的龙头栏目,为央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优秀栏目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们是我的同事用心血,用汗水,用青春,用常年无休无止的加班换来的!我曾和同事聊天时说,优秀栏目是用命换来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是事实!以《中国新闻》为例,他是1991年冬天连我这个新闻组组长总共五个人的新闻组`没有新闻干起,一直到我离任时150人,每天首播八次新闻节目。八年中我们象心疼自己孩子那样呵护经营栏目,我每天早上七点多到台,值播出班时晚上八九点合成完节目才下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其中的艰辛和委屈只有自己知道!《海峡两岸》的改版崛起,难度要远远高于创办《中国新闻》,因为1999年10月台里作出《海峡两岸》增加播出密度的决定后,我们招收的二三十个编辑记者绝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新闻实践,对台湾知识了解很少,尤其是当是《海峡两岸》是专题纪录片形式,刚毕业的大学生要独立完成每期15分钟的专题,谈何容易!对这些新兵我是手把手地教,从节目的结构到句子的表达,不厌其烦,大部分稿子我要修改两三遍,有的要重写。稿子是这样,片子也是这样,一个个画面和大家研讨,一段一段地修改,一个节目的片子往往要磨两三遍,直到满意才播出。创业初期两三年,一期节目从策划到播出我要投入七八个小时。为了方便大家,下班后我让编辑们把稿子传真到我家,随传随改。两三年间用坏了一部传真机。传真机坏了,我的颈椎也坏了,天天伏案改稿,颈椎受压迫,间盘间隙缩小,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和血管,2003年冬一天在家写稿,晕倒在写字台上。家人吓坏了,急呼救护车送医。原以为心脏病,查来查去是颈椎惹的祸!几年过去了,颈椎病越来越严重。头晕,手麻,生活质量很差。但是,想到我们培养了一支一流的队伍,为台打造了一些优秀栏目,心里很欣慰!当然,我的同事付出要比我大得多,每天晚上我在家看《海峡两岸》和《中国新闻》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正在加班的同事,对他们充满敬意!
除了人努力外,一个优秀栏目的产生还有其诸多客观因素,包括国家对外对台宣传的大环境,也包括台里给创造的小环境,等等。我作为这两个栏目的创办人之一,借2009 年编辑部要出《电视研究》专刊约稿的机会,回顾栏目创办历史,总结栏目创办经验和教训,找出优秀栏目产生的基本经验,对于减少弯路,提高栏目竞争力,很有意义。
没有《新闻联播》改革的痛苦经历,就没有《中国新闻》
《中国新闻》是1992年10月1号随着央视四套开播而诞生的,开始名字叫《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每天一次,每次10分钟。由于四套刚开播,影响不是很大,因此,新闻的影响也不大。没有想到,节目开播一个多月后,时任广电部长的艾知生部长就在央视处级干部会上表扬四套新闻节目,他说“:四套新闻办得不错,信息量大,节奏快,会议新闻的处理是按新闻的价值,而不是按职位的高低。”艾部长还说,“四套新闻办得好是因为上边婆婆少,下面自由度大”。后来,艾部长在多个场合表扬四套新闻,并要求《新闻联播》向四套新闻学习。1993年12月19号上午,艾部长甚至亲自给我(时任海外新闻部主任)打电话,表扬《中国新闻》针对性强,国际上感兴趣的报道多,艾部长还举例说18号晚《李光耀说英国在香港搞民主是阴谋》和《外交部发言人吴建民答记者问》选用的得好,而且有同期声,艾部长还说这两条新闻国内主要媒体都没有用,四套新闻用了,说明你们新闻敏感强。广电部副部长兼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在全国外宣会讲话时说: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里程碑是《东方时空》的创办和四套新闻的崛起,其主要标志是发挥电视优势,按新闻规律办事。
艾部长关于“四套新闻婆婆少下面自由度大”的评价,是与《新闻联播》比较而言的,他从机制上揭示了四套新闻办得好的原因;杨台长“按新闻规律办事”的评价总结了《中国新闻》成功的经验。 的确,没有《新闻联播》改革的痛苦经历就没有《中国新闻》。这种痛苦是《新闻联播》采访编辑过程中各工种共同经历的,他们中既有各级领导,有一线采访记者,也有后期播出 值班编辑。我作为在《新闻联播》做了十年前期采访`四年后期发稿的老编辑和《新闻联播》改革的亲历者,对这种痛苦体会尤深。
那是1985年冬天,当时央视新闻部领导章壮沂(后任央视副总编辑)找我谈话,宣布领导决定:让我到联播组做发稿编辑,并代理组长。那时我已在央视新闻部作了十年采访工作,每年都有获奖作品,当时只想成为一个名记者,要我做后期发稿每天串带子替他人做嫁衣是一百个不愿意!我提出干一段就回来,领导笑嘻嘻地说“做着看”,谁知这一句“做着看”,一做就是四五年,半年后不但把“代组长”的“代”字去掉,而且先后被任命为新闻部和新闻编辑部副主任,这是后话。新闻部领导找我谈话后,当时主管新闻的杨伟光副台长(1991年12月升任台长)和沈纪台长助理(后任副台长)又分别找我谈话,中心意思是联播组绝不仅仅是串带子的,是实现央视新闻改革计划的最重要的一环,要用屏幕引导全国电视记者 的采访。然后他们交代我要做的事以及如何做。领导几次 谈话我才感到这次新闻改革是要动真格的了,两位台领导亲自抓新闻这在之前是没有过的,我感到新闻在央视有了地位,改革能成功!此前台里也多次召开过新闻改革会议,但雷声大雨点小,每次都不了了之,下边也不怎么当回事 了,但这次听几位领导讲话后感到明显不一样,不但有思路而且有措施。当时杨台长他们刚从中央广播电台调来几个月,他们做出的新闻改革计划已得到上级批准。领导谈话后我就开始了发稿编辑的生活,那大概是1985年底。那段时间里我和联播组的二十多位同事领会领导意图创造年性地开展工作,协助领导提高新闻时效枪发重要新;改革新闻内容结构,减少一厂一店的表扬稿式的与百姓无关的工作总结式报道,增加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部人关心的重要内容;增加社会新闻;增加与百姓的联系,开设〈观众信箱〉和〈观众论坛〉窗口;改变节目形式,由一条条录象新闻串接逐渐变为由主持人播报导语再放录象的与国际接轨的播出形式,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的改革,〈新闻联播〉由量变到质变,逐渐 为中央和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的权威媒体。
凡事都有两重性,当一个栏目成为上下关注的焦点的时候,事情就复杂了,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都把上联播作为政治待遇,播甲部委年会乙部门也必须播,不播就有人找上门来,当会议少的时候没问题,可以照顾,但是一到年底几十个部委都开会时就受不了!会议报道如果能选择百姓关心的信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也不错,问题是各部门特注重谁出席谁讲话的程序和规格,百姓恰恰对此反感。还有中央高层的会议或视察活动报道也 是巨大的压力,每天下午五六点钟艾部长和台长到审片室审查我们的编排时,最怕时政记者进来,高层出席会议或视察活动的报道大多很长,五六分钟七八分钟一条是家常便饭,《新闻联播》30分钟中国内新闻版面大约占20分钟,假如有两条长的时政新闻,剩下的时间还能发几条新闻?我们忙活了一天的精心编排被冲得稀哩哗啦,一天的劳动化为乌有,那种沮丧心情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经过几次冲击之后,地方台传来的重要新闻错过时效,不能播出,每天晚上七点半《新闻联播》播完,各省市台新闻部主任总是来电话,埋怨我不把他们的好新闻在《午间新闻》播出,留着给留黄了!我只能说对不起,一个劲地道歉。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长的会议报道,我感觉到无论是部长还是台长都是一脸的无奈,因为很多稿子都是上边定稿的,有些时候我们串联合成节目时因时间不够给删短,节目刚播完就有人来电话。《新闻联播》的改革遇到了巨大瓶颈!难道这一关真的过不去吗?我和我的同事每天都在苦闷中,后来,我们决定用观众的呼声促一下。1989年3月2号我们在《新闻联播》《观众信箱》中摘发了五封观众来信,呼吁减少会议报道。《新闻联播》刚播完,支持的电话就响成一片,其中有新华社时任总编辑的南振中,南总编还派记者采访,次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央电视台呼吁会议新闻改革》的新华社通稿。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那一段时间全国媒体掀起了会议新闻改革的热潮。但是,因种种原因,会议新闻总是越减越多,让人困惑!
难道央视真的就办不出一个符合新闻规律的新闻节目吗?
机会来了!1992年,央视要创办对海外的第四套节目,这套节目以新闻为龙头,各级领导从开始就要求按国际惯例办新闻,不要走联播的老路,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新闻的路子。1992年10月1号,第四套节目开播,四套的第一档新闻《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诞生,考虑到当时的人力物力,最初每天只有一次,每次10分钟,但这毕竟有了阵地,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创办一档真正的新闻节目。新闻的选择和节目的编排按新闻价值,谁重要谁上,谁重要谁排在前;自采新闻大量采用现场同期声,增加新闻的可信性和感染力,从根本上改变画面和解说两张皮状况;重要新闻制作新闻地点位置示意图;每条新闻增加新闻背景;节目由主持人播报新闻导语串联合成;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一档内容和形式崭新的节目诞生了!这在18年前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随着领导和观众对这档新闻的认可,台领导迅速把四套新闻增加到30 分钟,并定名为《中国新闻》,在第四套节目开播一周年的1993年成立了海外新闻部,我被任命为部主任,1999年我卸任时《中国新闻》已发展到每天首播八次,首次播出的长度两个半小时,加上重播新闻在第四套节目占五个多小时,的确成为支柱。海外新闻部连续被评为台先进集体,《中国新闻》连续被评为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