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5日(刘惠迪)苏通大桥见证了我俩的爱情之路,大桥一点一点建成,我们的心也一点点靠近。我们的婚礼和大桥合拢在同一天,觉得特别幸福!大桥合拢时,40对参与建设的新人喜结良缘,其中新娘姚丽静、新郎徐宏卓这对儿新人的感言,给苏通大桥现场副总指挥何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通大桥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公路交通发展成就的展现,也是桥梁建设的典范。苏通大桥连接江苏省苏州、南通两市,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车,全长32.4公里,是世界上最大跨径的斜拉桥,主跨1088米。如果给苏通大桥贴一张标签,创新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副总指挥何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去往苏通大桥的工地中,有一个标语牌很醒目,上面写着创新是苏通大桥的历史使命。苏通大桥攻克了10项世界级关键技术难题,创造了最深基础、最高桥塔、最长拉索、最大主跨四项世界记录。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称苏通大桥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1088米:桥梁大国向强国跨越的标志
我国斜拉桥技术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而发展。中国的斜拉桥,一般在400米到600米,国际上是800米左右。苏通大桥要实现斜拉桥千米跨越,在世界建桥史上尚属首次。正是因为没有人做过,所以我们做出来才更有意义。苏通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张鸿说,这无疑是个挑战,规模之大,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创新是苏通大桥建设的动力源泉。1.7万建设者经过10多年的准备和4年多的奋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突破制约千米级斜拉桥建设的十大关键技术难题。人家800多米的桥基本上是一跨过江、一跨过海,基础都在岸上做的。我们这么宽阔的江面,这么快的水流,那么密集的航运,那么松软的地质条件带来的技术挑战,比人家难得多。江苏省交通厅厅长、苏通大桥建设现场总指挥有游庆仲在谈话间,说得最多的就是一个难字。
首先是建成有难度。其次,建好又是难上加难。沿岸土质松软,基础能不能做牢靠,高耸的桥塔,能不能做直,这么长的大跨度,安装控制的精度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等等,这都是很难的技术要求。游庆仲总指挥说,国内是没有类似经验可以参考的。苏通大桥的创新目标不仅仅是建设一座跨径超千米的斜拉桥,更重要的是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为此,围绕主桥结构体系、抗风、抗震、减震、主桥架设等十项关键技术,从机理和理论、计算分析方法和手段、设计与施工三个层面开展研究,逐一破解。
最大群桩基础:抗衡每秒一米的水流
建桥,成败在基础。然而苏通大桥的基础建设就遇到了大难题。有着丰富经验的游庆仲总指挥感到十分惊讶:几十吨材料一放下去,水一冲就没了。我当时很震惊,水流怎么会这么大?工程刚开工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苏通大桥下的水流是每秒一米,能把十个人一下子就拖起来十米高,是摧毁性的力量。如果在主墩上打桩出了问题,一根桩出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苏通大桥二航项目部总经理刘先鹏回忆了惊险一幕。2003年7月31日,12根平台钢管桩被打入江中。就在这一天,恰逢天文大潮,狂风大作,江中潮涌浪动。12根钢管在水流撞击下剧烈摇摆,竟生生从中段折断。刘先鹏说,苏通大桥第一次平台搭建宣告失败。
苏通大桥的建设者们毕竟是久经磨练。我们把桩和护筒连接成一体,并设计了桩基础引导装置。刘先鹏感叹,这是大桥的关键节点,没有重来的机会。2005年5月,两座群桩基础浇筑完成。主墩基础由131根长约120米、直径2.5米/2.8米的钻孔灌注桩组成,承台长114米、宽48米,创下了世界规模最大、入土最深的群桩基础。
苏通爬模:抵御每秒70米强台风
风,第一大威胁。如果江面刮6级风,苏通大桥的塔顶就是9级风,震动幅度最高可达4米。
风,威胁人身安全。在310米的塔吊内工作,时刻监测风速,超过警戒,必须全员撤离。
风,威胁工程质量。塔身建设几乎完全依赖爬模技术,但国产的只能抵抗30多米的风速,只能自主创新研发能抵抗更高风速的技术。
桥梁风导致振动是桥梁设计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何平副总指挥说,我们在吸收国外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出能抵御每秒70米风速的技术。苏通爬模不仅风雨无阻,而且刷新了同类工程的世界纪录,许多国外厂商专程前来取经。
10枚硬币摞起来简单,20枚也不难,但如果把100枚摞起来保持不倒就需要超凡的技术。而苏通大桥的索塔,就相当于把1000个硬币摞在一起的难度。正是建设者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征服了这座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珠穆朗玛峰,让苏通大桥的通天塔稳稳屹立于长江之上。
今年6月,苏通大桥被授予IBC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大奖,成为我国首个荣获该项国际桥梁大奖的工程项目。苏通大桥的开通改善了长江两岸百姓交往和交通条件。南通当地百姓把苏通大桥誉为图腾。以前,人们戏称南通是难通,大桥建成后,正如民建中央副主席朱相远为苏通大桥所作序中所说:天堑变通途,通途化苏绣。
如今,苏通大桥开通仅数月,最高日交通量已达4万辆。作为苏通大桥建设的亲历者,何平副总指挥说:苏通大桥建设是一次重大机遇,也是一项重大挑战,更是一项重大使命。正是改革开放30年积累下来的成果,让我们能够建成世界第一大桥,实现千年梦想、百年期盼!
责编:李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