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3月4日至11日,2025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真言、献良策、出实招”,带来了一份份高质量的议案、提案与建议,由此彰显着新时代代表、委员的使命担当。本期专题聚焦美术界的代表委员,通过对话访谈关注其提案或建议内容、呈现其相应领域的研究或创作成果,从而展现他们一路走来,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履职答卷。
吴为山:以艺术连接人民与时代
采访|《艺术市场》记者 武文龙
刊于《艺术市场》2025年04月号
吴为山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委,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2025年是吴为山连续第18年参加全国两会。自200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他在任期内已提交了40余份提案,而今年他也再度荣获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多年来,吴为山始终坚持“奔走国是,关注民生”,努力做到“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从建言“书法进课堂”到“全民美育”,从“馆际协同构建”到今年“文化养老”理念的提出,每一份提案的背后都源于他对社会发展极具人文温度的关切。
问|《艺术市场》:今年两会,你的提案聚焦在了“文化养老”的方向。之所以关注该领域,是对时代发展基于怎样的观察和前瞻?
吴为山:我提出关于“文化养老”的提案,是基于对我国人口结构深度变化与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双重判断。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65岁及以上人口超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社会正在全面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然而,当前国内的养老服务仍以“照护”为主,文化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这种“被安置”的状态容易引发孤独感、失落感,也未能激发“银发族”所蕴含的文化创造力与社会参与感。
我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深知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面向未来,也在于承载过去、激活当下。“文化养老”不是将老年人从社会剥离,而是让他们继续成为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全国调研中,我看到许多地区正在探索“文化乐园”“旅居养老”等新模式,反映出社会对文化型养老服务的热切期待,这也验证了我的判断:当养老与文化、艺术、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形成人与人之间更有温度的联结。
因此,我提出推动“终身教育书院”模式,将文化艺术引入养老服务体系,这不仅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更能让他们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创造美、传播美、贡献美,这本身就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作为政协委员和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吴为山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在意大利芬奇市隆重“落户”,永立利奥纳多·达·芬奇博物馆和图书馆
问|《艺术市场》:能否展开介绍一下提案中对“文化养老”的建议和举措?
吴为山:养老不应只是“被安置”,而应成为精神生长的新起点。因此,我建议推动养老机构向“终身教育书院”转型,并在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的赋能下构建“学习型养老”的新模式,为老年人打开心灵的窗,点燃创造的火。
具体建议包括如下7个方面:一是构建文化空间。设立书画室、音乐厅、非遗工坊、科技体验区,使老年人在熟悉的文化语言中安居,在沉浸的艺术体验中颐养。二是开设多层次艺术课程,课程涵盖传统书画、诗词、篆刻,同时也包含数字艺术、短视频创作等,以此激发“年轻态”的银发智慧。三是打造智能化文化服务。引入AI健康系统、线上艺术课程、远程医疗服务,让科技为老年人赋予自由与尊严。四是发展“文化疗愈”机制。为失能、失智老人设计音乐律动、口述历史、影像创作等项目,使老年人的记忆有归属、情感有依托。五是推动老年人再参与社会。通过“文化贡献者”机制,鼓励他们以“美”回馈社会,以劳养心,以艺养老。六是设立文化养老专项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发力,扶持老年人文化创作成果转化,让展览、出版、收藏皆能实现。七是推进“文化+文旅”融合。在南方园林,听昆曲评弹;在北方雪原,看冰灯剪纸。让养老空间成为文化地标,也让老人走进祖国的山河与文化的胸怀。
“文化养老”不仅是一种服务模式,更是一种文明形态。我希望未来的养老院不再只是安静的终点,而是精神的中转站、文化的再出发。让老年人不只是“被养老”,而是在艺术中继续成长、在创造中获得力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银发智慧与情感温度。
吴为山《庄子》青铜 50×54×39cm 2017年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藏
问|《艺术市场》:除了政协委员的身份,你还担任着中国美术馆馆长一职。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级美术殿堂、国家重要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国际美术交流窗口,在新时代的发展语境下,你认为中国美术馆应在哪些方面更好地展现新作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吴为山:作为国家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不仅是艺术收藏和展示的空间,更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美学、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使命。我们常说,美术馆不是象牙塔,而是连接人民与时代的桥梁。新时代的发展,对美术馆提出了新的期待。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我们也在思考:美术馆能做什么?又该如何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把美术馆真正变成一座“文化课堂”。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的办馆理念,持续推进“为新时代人物塑像”这一品牌项目,用艺术塑像,也塑造精神。同时,我们走出北京,把展览送到边疆、送到基层。其中,“走向西部”项目就是一个例子—不只是送作品,更是送精神、送审美、送文化的温度。美术馆不能只等人来,更应该主动走出去,把美的种子撒到更远的地方。
第二,推动“馆际协同”,构建文化共同体。我在履职中多次提到,单靠一家美术馆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大家协同联动,文化资源就能发挥出更大效应。我们和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共同策划了“墨韵文脉”系列展览,不仅实现了资源互通,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融合、叙事的衔接,让历史与当下之间形成真正的文化对话。
第三,用科技手段拓展艺术传播的边界。随着数字中国的推进与发展,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所以,我们也在积极尝试新媒介表达,比如“美时美刻·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短视频、“长征组雕”的新媒体传播等等,通过VR、数字导览、短视频等方式,把美术馆的内容从展厅带到手机、带到课堂,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有机会接触经典、理解美术。
第四,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的展览和讲座陆续走进希腊、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很多观众通过这些展览第一次真正“看到”中国美术,也“理解”了中国文化。我始终觉得,艺术不需要翻译,它可以超越语言,把中国人的情感、气质和精神传递出去。
未来,中国美术馆会继续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前列,把经典作品转化为公共精神资源,从而成为国家形象的承载者、文明对话的参与者,也成为人民精神生活中可亲、可信、可感的文化温度。
“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现场 中国美术馆
问|《艺术市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等任务要求。在这些方面,中国美术馆近年来有哪些积极实践?
吴为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这些要求,其实正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持续推进的方向。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机构,我们特别关注两个维度:一是“资源能不能触达更多人”,二是“文化服务能不能真正走进人的内心”。
我们一直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边疆、面向普通观众”的方向,把高质量的美术资源带到更广阔的空间。比如,我们策划推出了“走向西部”系列项目,不仅将展览送到西北、西南,还结合当地文化生态做出适配性的艺术呈现;又比如,“美在乡村”系列活动,让经典美术作品与乡村文化建设结合,提升基层公共空间的审美氛围,也得到了很多观众的积极反馈。
我们另一个特别重视的工作方向,是如何把“看展”变得更有深度、更有温度。比如我们开展“艺术与思政融合”的实践,把“为新时代人物塑像”系列展览与美育教育结合,在大学、高中推广艺术导赏课;又比如,我们开设“大师讲大美”系列讲座,请艺术家、学者直接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以激发观众对艺术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在具体服务方式上,我们也在不断尝试通过数字手段打破时空界限。比如,在“中国美术馆的一天”微纪录片中,用真实的人物与日常工作串联起美术馆的日常节奏,让大众更好地理解这座机构背后的文化逻辑;又比如“美时美刻·中国美术馆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短视频,以节气文化为线索,串联起馆藏名作,让年轻观众通过短视频主动接触中国美术,连接传统与当代。
“直达基层”不是简单地把“展览送下去”,而是美术馆整体思路的一次转变,是“从高处展示”向“与人对话”的转化。未来,我们还会持续拓展合作渠道,加强与地方美术馆、学校、社区的联动机制,在展览、教育、研究等层面形成更稳定的支持体系,让文化资源不仅“看得到”,更“用得好”“传得远”。
当地时间2024年9月25日,吴为山访问希腊雅典之际,受邀将其雕塑作品《天人合一——老子》正式交接给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馆长安娜·卡拉帕纳约杜,并由该馆永久收藏。
问|《艺术市场》: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多年来你一直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从个人感受出发,新时代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有哪些变化?呈现出哪些特点?
吴为山:这些年来,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美术越来越贴近生活,也越来越走近人民。过去,很多作品关注的是重大历史题材、宏大叙事;而现在,更多艺术家愿意把笔触投向平凡中的不平凡,去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我一直说,“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是创作的中心”,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创作的根本出发点。
从“为新时代人物塑像”到“走向西部”,我们一线一线走、一点一点画,把那些扎根大地、默默奉献的人物呈现出来。他们的面孔,凝聚着新时代的精神。他们不一定轰轰烈烈,但都是这个时代最真实、最可敬的形象。
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我们对中华美学的理解更深了。以前有些创作容易被形式带着走,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文化根脉和精神内核,开始回到“写意精神”的本质—不是简单模仿传统,也不是盲目追新,而是追求那种“气韵生动、意在笔先”的艺术境界。我自己在雕塑创作中,也一直在探索怎么把这些传统美学思想转化成当代人能读懂、能共鸣的视觉语言。
与此同时,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提升。我带着作品去了很多国家,在当地进行了讲座交流,像《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天人合一——老子》等雕塑,也被国外重要机构永久收藏。这些作品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在文明互鉴中找到了“共情点”。所以我提出了“一个魂、一张脸、一颗心”的理念—魂是和平,脸是文化身份,心是真挚情感。美术,就是这样让世界认识你、理解你、尊重你的。
当然,今天的美术创作也面临新挑战,比如AI、大数据、元宇宙的快速发展,对创作方式提出了新课题。但我始终觉得,技术再先进,它只是工具。真正打动人心的,还是艺术家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是你能不能在作品里留下一个有温度、有力量的“人”的形象。
所以说,新时代的中国美术,正在走一条根植民族、面向世界、融通古今的路子。这条路不容易,但正因为它不容易,我们才要坚定地走下去。
吴为山 《旗帜》雕塑 710×2100×145cm 立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
问|《艺术市场》:结合你的个人艺术创作实践,谈谈艺术家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文化的责任?
吴为山: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艺术是其中最富生命力的表达形态。艺术家,是与历史进程的同行者,也是美与信仰的守望者。
我始终认为,艺术家应当首先是极具家国情怀的文化工作者,其创作应根植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在延续中创新,于传承中拓展。中华美学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些年来,我在雕塑创作中不断提炼、体悟,从“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到“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从“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到“高明中和”的美学理想,无一不是对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精神的再发现、再激活。
写意是中国艺术特有的气象。它不仅是一种技法形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世界观。在我看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恢复这种文化的深层思维结构,让“象外之境”成为艺术创造的原点,让“以美通心”成为文化传播的路径。近年来,我策划的“中国写意”系列展览走出国门,在法国、希腊、匈牙利引起良好反响,这也说明只有扎根本土,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讲好中国故事,不是讲述几个传奇人物或神话传说,而是要把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如对和谐的追求、对天地的敬畏、对人伦的重视等融入艺术语言中,使之可感、可亲、可信。我在雕塑中塑造孔子、老子、鲁迅、雷锋等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者,就是希望以可视之“形”传达不可见之“魂”。如今,我的600余件雕像在世界30多个国家落成,成为中外文明对话的“目光相遇之点”,这也让我更加坚信:艺术的力量,是跨越国界的共鸣之力,是文化自信最真切的体现。
艺术家的责任,还在于服务人民。艺术不能只是挂在墙上的图景,更应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积极参与“为新时代人物塑像”“走向西部”“美育进校园”等项目,用艺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文化不仅可见,更可感、可用、可传。
今天,面对人工智能、数字媒介、全球交流等新局面,艺术家的创造更需要坚守文化主体性,提升思想深度与精神温度。在变化中保持定力,在融通中保持品格,既要敢于“与世界对话”,更要善于“立足文化根本”,让新时代的中国艺术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奏响独特而又铿锵的声音。
“四时玩趣——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美术迎春展”现场
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