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各类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改进,也必然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生产力的能级。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跑赢“抢占科技制高点”这场世界变局争夺赛,必须把握战略主动,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系统集成,协同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立足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趋势,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有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总装厂房,科研人员对“微笑”卫星进行最后的检查(2024年11月4日摄)金立旺摄/瞭望周刊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先进生产要素,包括先进的劳动者,即适应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作为先进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与教育、科技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样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持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二期工程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投产,标志着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全面建成。图为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2024年10月30日摄)赵子硕摄/ 瞭望周刊
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概念。“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经典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共同构成生产力三要素。作为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性因素,劳动者与其余两要素最鲜明的区别,在于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要通过劳动者完成生产劳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由此可见,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根本决定因素。纵观人类生产力发展史,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的变化,推动生产力结构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2024年1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本质特征等进行全面概括和总结,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要素的内涵作出了新的拓展和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各类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改进,也必然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生产力的能级。生产力要实现“新质”,依赖于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作为主体的劳动者。他们既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惠及对象。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传承发扬党的人才工作经验的必然要求
尊重人才,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这是我们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
回顾过去,我们党的历史也是一部凝聚人才、成就人才、壮大人才队伍的发展史。我们党的人才工作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对人才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当前,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应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承和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纵观世界历史,任何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放眼当今世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愈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从国内发展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从国际竞争大环境来看,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叠加全球科技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国建设都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跑赢“抢占科技制高点”这场世界变局争夺赛,必须把握战略主动,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同时,加快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
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拥有大量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具备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新型人才。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人才工作最根本的政治优势,也是最重要的成功经验。立足新发展阶段,更须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握战略主动、强化战略谋划,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统筹推进人才工作重大举措,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健全政府、社会、单位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
坚持系统观念。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不断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塑造竞争优势和抢占发展先机的关键。当前,应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运行体系和协调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产业企业、社会组织、行业院校联动机制,从协调机制、政策供给、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系统集成,协同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立足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趋势,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有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应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人才,特别是加大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结构。重视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机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实施更加开放的吸引人才的政策,加大国际招聘力度,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把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要向青年人才倾斜,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形成从青年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到战略科学家梯队培养的人才结构。
坚持改革创新。应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善待人才。坚持走群众路线,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单位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发现人才中的积极作用。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研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励人才成就事业。坚持辩证思维,完善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加快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
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在加强对人才政治引领的同时,做好联系服务人才工作,需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各类人才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领导干部应带头联系专家,加强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当好“后勤部长”,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积极营造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和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文丨彭萍萍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瞭望》2024年第48期 )
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