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播出《朱炳仁:铜就是我,我就是铜》。
人物名片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浙江衢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开创了“熔铜”新工艺,拥有百余项专利,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此外,他还是揭开中国大运河申遗序幕的“运河三老”之一,并于今年建立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为传承千年运河的活态文化而努力。
他因一场大火开创熔铜艺术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铜建筑奇迹
从千锤百炼到泼铜如墨,从铸铜到熔铜,数千年传承的铜艺在朱炳仁手中呈现出了新的形态。谁能想到,这妙手偶得竟源自一场火灾。
2006年,由朱炳仁参与建造的江苏常州天宁宝塔突发大火,塔身上的铜基本都被烧成了铜渣。然而,一片狼藉的景象却激发了朱炳仁新的艺术灵感,“当铜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体流下来的时候,铜珠互相拥抱、互相交融,非常美。”
△江苏常州天宁宝塔
随后,朱炳仁将铜渣带回了工作室,铜渣在上千摄氏度的高温下融化流动,呈现自由奔放的模样,熔铜诞生了!正如朱炳仁在《舞铜》一诗中描绘的:“铜终于舞起来了。天地无限,造化无穷。”
朱炳仁用这些铜渣做了第一件熔铜艺术作品《阙立》,在此之前,朱炳仁从来没有意识到,铜可以用如此浪漫、抽象、没有压缩的方式来创造,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表达。
△朱炳仁的第一件熔铜作品《阙立》
朱炳仁自幼受到家族铜艺传统的熏陶,浙江绍兴“朱府铜艺”历经近150年,但到了朱炳仁出生的1944年,战火纷飞,铜铺难以为继。尽管为了温饱颠沛流离,但“以铜立业、以书立世”的家训,朱炳仁一直铭刻于心。
改革开放后,朱炳仁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铜榔头,经过多年苦心钻研,朱炳仁继承了祖传手艺,打磨铜器炉火纯青。但只做一名铜匠,他不甘心。
朱炳仁的父亲、爷爷都曾致力于将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同。朱炳仁接手后,逐渐让日用的铜器变成了一些艺术品。
2002年,浙江杭州西湖雷锋塔重建,朱炳仁担任铜工程总工艺师,他要建一座前所未有的铜塔。历时四年,朱炳仁以280吨铜为雷峰塔“披”上彩色铜衣,重现了“雷峰夕照”的盛景。
△杭州西湖上空晚霞绚丽,“雷峰夕照”景象壮美。
中华第一高铜殿“灵隐铜殿”、规模最大的铜建筑群“峨眉山金顶”、现代第一座青铜大宅“杭州江南铜屋”……朱炳仁秉持世代匠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铜建筑的奇迹。有人总结,朱炳仁及其团队至今已创造了55个“第一”。
朱炳仁说:“每做一件事情就要迈出新的一步,不要走老路,这样社会才会前进,时代才会发展,留给后人的东西才会有价值。”
△朱炳仁熔铜作品《千里江山》
建一座大运河通向世界文化遗产的桥
“运河三老”之一是朱炳仁的另一个知名称谓,并非水利专家的他为何能与大运河结缘?
△“运河三老”,从左至右分别为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
2005年,在一次活动中,朱炳仁和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一起谈论文物保护,朱炳仁诉说了自己没能在大运河上修建铜桥的遗憾。
罗哲文和郑孝燮向朱炳仁提议:“你的铜桥没有建成,我们一起建另一座精神上的桥梁,一座大运河通向世界文化遗产的桥梁,如何?”
达成合意后,三人联名写信寄给运河沿岸的18座城市市长,开启了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序幕。
△《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2005.12.15)
2014年6月22日,朱炳仁收到了从多哈传来的喜讯,大运河申遗成功了!
2024年初,我国首个大运河与铜文化融合的主题馆——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开馆。在朱炳仁眼中,运河文化抑或是传统铜艺,活态传承都是必由之路。
△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
熔铜技艺属于天下人
他“独门秘诀”毫无保留地公开
1200摄氏度高温的美,有多少人体会过?
曾有人跟着朱炳仁做学徒,体验熔铜技艺,被灼烤得胸闷难受,不住咳嗽,眼睛都睁不开,而朱炳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半辈子。“熔铜非常神奇,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我内心总在想,我这辈子就做铜了,所以铜就是我,我就是铜。”
器物有形,匠心无涯。朱炳仁用毕生精力保住的技艺,想让更多人知晓、更多人传承。熔铜艺术“独门秘诀”凝结了朱家五代人心血,2018年,朱炳仁和儿子思索再三,最终选择毫无保留地在电视节目中公开,熔铜技艺从此成为天下人的财富。“我手上没有绝招了,但我们一定会掌握新的绝招。”朱炳仁说。
△朱炳仁和熔铜作品《青花系列》
熔铜打造出的稻穗形态各异、随风摇曳;蓝白色调的青花元素附着铜瓶,在光影映照下韵味别致;巨幅铜壁画《万泉归海》大气磅礴;纪念梵高的《燃烧的向日葵》折射千年青铜光辉照进现代文明……
△朱炳仁熔铜作品《稻可道,非常稻》
9月14日,“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100多件/套铜艺瑰宝讲述着传承与创新。古朴的铜不再只是人们熟悉的颜色,它变得流光溢彩、映日生辉。对于朱炳仁来说,也许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但他改变了中国铜的历史。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丁飞。上一次见到朱炳仁先生,是去年6月他作为嘉宾参加《我说大运河》的直播。让我印象颇深的,是当时他和两位主持人泛舟大运河上,船穿过拱宸桥,桥上很多杭州老百姓向他招手、为他鼓掌,他微笑着抬头回应,原来在杭州百姓心中,朱老的位置这么重。采访中,先生一直都是语调温润如水、不紧不慢,唯一一次开怀大笑,是我提到“您的孙子今年高考成绩好,大家都很关注啊”,他那骄傲的表情是一点藏不住!
被问到在北大学化学孙子是否会继承衣钵,先生说,传承是多元的,下一代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他们或将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将铜文化传承下去。
监制/高岩
策划/樊新征 肖源
编审/樊新征
记者/丁飞
新媒体/章宗鹏
统筹/李航
视频编导/张良
摄像/李力 陈沿青
视频剪辑制作/张良
包装设计/曹懿心
微信编辑/崔朝辉
部分图片来自于视觉中国、网络
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