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继续聚焦《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臻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其中,国家公园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国家公园保护国家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这意味着,国家公园建设要提速,生态文明建设要提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看看我们如何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建设,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清晨,穿山甲结束了一夜的活动,清理鳞片准备休息;鸟妈妈早早外出觅食,开始忙碌养娃的一天;日上三竿,贪吃的小麂迟迟不肯离去;顶级猎手黄喉貂准备外出捕猎,一展身手……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原住民,也是这片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最直观的体现。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桐木保护站护林员罗贤华:“各种各样的动物经常到路上和茶地里活动的也比较多。”
老罗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一名护林员,他的工作就是巡护山林、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确保这里的生物资源安全。
武夷山国家公园地跨福建、江西两省,有着同纬度带现存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东南动植物宝库。不过在以前,这种鸟叫虫鸣、草木清香的景象,老罗简直不敢想象。武夷山以岩茶名扬海外,但在数年前,因为缺乏保护意识和监管,一度有不少茶农毁林种茶,青山满目疮痍。
武夷山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过去几十年时间,我们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经济发展起来了,问题也接踵而至,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十分突出,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老路走不通,新路在何方?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研究部主任胡勘平:“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国家治国理政非常重要的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原则和做法融入贯穿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一场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变革在中华大地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深远擘画,指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要求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30多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特别是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被评为“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及几十项具体改革方案,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郝栋:“有中央层面的,管宏观的、管战略的、管全局的,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的特点和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形成了一批地方性的政策法规,把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之后,我们的制度体系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其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就是一项重要部署。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为了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之后,武夷山和三江源、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等地成为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郝栋:“在推进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过去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改革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两点论、重点论要相对统一,更加注重我们的实践效果。”
与此前自然保护区各自只瞄准局部不同,国家公园更强调对整个生态系统和整个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保护,是系统化、一体化的保护,这就需要破除旧体系的藩篱。以武夷山为例,这里有森林、水、草地等多种自然资源。在成为国家公园之前,这些自然资源分属于多个管理部门,每个部门都划出了各自的自然生态空间,原本完整的生态系统被人为割裂,存在着谁都管却谁也管不到位的问题。
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会议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相关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理顺管理体制。
以系统思维谋全局、着眼“一盘棋”,这是我们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法论。遵循这一理念,各地都在努力写好“绿水青山”的答卷。黄河沿岸各地协同发力,上游推进水源涵养,中游着手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系统施治;长江沿岸省份携手共同治污增绿、修复岸线、十年禁渔,为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而努力;京津冀协同推进密云水库水源保护、白洋淀生态修复等项目,探索超大城市及城市群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目前,我国已部署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神州大地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燕子窠生态茶园内,省级科技特派员廖红指导茶农进行田间养护。作为国家公园内的茶园,这里不能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一切生产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但这并没有影响茶农们的收入。省级科技特派员廖红为茶农定制了一套生态种茶方案。
茶农杨文春:“廖红教授教我们夏天在茶行间套种大豆,来补充氮肥,冬天在茶园中间套种油菜,来补充磷钾肥。”
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茶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还可以生态防控虫害,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当地还做起了茶旅融合的文章,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绿色发展之路。而这得益于新时代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保护和发展协同共生,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福利。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来到燕子窠生态茶园。
杨文春:“那天我们带领茶农在这边压青,总书记问我这有什么作用吗,我说油菜是最好的绿肥。”
福建南平市首批科技特派员徐茂兴:“总书记嘱托我们这些科技特派员,要把论文写在广阔的田野大地上。”
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让人民群众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6月1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正式施行,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各地还成立了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浙江,大美乡村游、生态游让人民群众鼓起了钱袋子;在海南,因建设国家公园而搬迁的“雨林居民”在政策支持下,从事橡胶、绿茶、食用菌种植等产业,尝到了生态红利的甜头;在陕西蒋家坪村,茶农们依靠好茶、好山水发展茶旅融合,绿色之路越走越宽……中华大地上不断书写新的绿色奇迹。而“人民”二字就是这一切工作的初心和动力之源。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我们交出了这样的答卷:2024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8%,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I至III类)断面比例为88.8%;2023年,全国完成造林399.8万公顷,种草改良437.9万公顷;2023年,全国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市绿地3.4万公顷,开工建设“口袋公园”4128个,建设绿道5325公里,规划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规划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涵盖陆域分布高等植物2.9万种、脊椎动物5000多种;“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相当于节约化石能源消耗约3.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亿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