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男职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龄为五十五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四个月延迟一个月,分别逐步延迟至六十三周岁和五十八周岁;原法定退休年龄五十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两个月延迟一个月,逐步延迟至五十五周岁;从2030年1月1日起,将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由十五年逐步提高至二十年,每年提高六个月;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9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对一系列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明确与细化。
延迟退休政策内容丰富、设计精细、关联广泛,规定延迟退休遵循小步调整原则,而非“一步到位”;遵循弹性实施原则,而非“一刀切”;遵循分类推进原则,而非“齐步走”;遵循统筹兼顾原则,而非“单兵突进”。从确定较缓节奏到遵从个人意愿,从满足多元需求到完善配套措施,可以看出,新政的一个重要基点就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切实保障好、维护好广大劳动者的选择、休息、发展等权益。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从广大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才能推动政策落地落实,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源红利转变,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延迟退休坚持自愿、弹性,由职工自己根据自身就业、收入、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评判,增加退休年龄的选择自主权和弹性空间。延迟退休政策明确了“往前弹”和“往后弹”两种情况,退休年龄由之前的一个固定年龄值,拓展成为一个年龄区间,这种变化,也意味着政策理念、退休观念的调整。通过灵活的制度设计,增加个人选择的权重,尊重职工选择不同的职业发展轨迹和人生规划,这对于广大劳动者当好“主人翁”,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延迟退休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老年人、年轻人、男职工、女职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空高温特殊工种从业者等众多群体。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延迟退休对百姓工作生活产生的广泛影响,对不同职工群体的诉求需求、痛点难点作出了针对性部署。譬如,对所谓“挤占青年就业”的担忧,既通过渐进式的节奏、弹性原则等减缓新政对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影响,又提出了开发更多适合青年的就业岗位、健全完善政策服务体系、积极营造公平良好社会环境等一系列举措。对于进城务工的超龄劳动者,明确进一步强化用人单位责任,切实保障他们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
延迟退休政策实施也为解决职场老问题提供了一个推力,譬如,防止和纠正包括年龄歧视在内的各类就业歧视,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创造更为公平的就业环境。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我们需坚定不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创造更多岗位增量,不断提升就业质量,让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都能够通过努力奋斗创造个人幸福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更根本的是,要在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上持续发力,特别要抓好“一老一小”两个重点,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政策效果怎么样,关键看落实情况。延迟退休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好改革落实,提升改革实效,及时跟进配套制度,促进各类政策有效衔接,及时解决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真抓实干、协同推进,让广大劳动者充分享受到改革红利,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奋斗。
央视评论员
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