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5月16日,习近平主席向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轮值主席巴林国王哈马德致贺信,祝贺第33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在麦纳麦召开。
当前中阿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在贺信中,习主席着眼未来,表示中方愿同阿拉伯国家一道,继续弘扬中阿友好精神,建设更高水平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从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的传统友谊,到上世纪中国和阿盟成员国陆续建交,再到新世纪共建“一带一路”、一起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阿友好精神始终焕发着时代光彩。
2022年,在首届中阿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生动阐述了中阿友好精神——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
△ 2023年10月1日,北京,三位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游客在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巨型花篮前留影。
守望相助是中阿友好的鲜明特征。
1962年12月,刚刚宣告独立的阿尔及利亚政府,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全世界发出紧急医疗援助的呼吁。彼时,刚度过困难时期的中国,第一个宣布驰援阿拉伯兄弟。
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沙特第一时间向中国提供6000多万美元的现金和物资援助,这也是中国政府当时收到的最大一笔海外单项援助。
在元首外交中,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及中阿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他肯定中国援外医疗队“树立了中阿友谊的丰碑”,也对在汶川地震中收到的援助,表达“永远铭记于心”的感激之情。
“阿盟是第一个同中国共同发表团结抗疫文件、集体肯定中方抗疫成就的重要区域组织”“沙特国王萨勒曼是第一个致电习近平主席支持中国抗疫的外国元首”“中国同阿联酋及巴林开展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三期国际临床试验”……
翻开《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频繁出现的“第一”“首个”,见证着中阿守望相助的友谊。
△ 2023年11月15日,“艺汇丝路——中阿艺术家采风作品展”在江西南昌开展。
包容互鉴是中阿友好的价值取向。
一直以来,中阿始终相互欣赏,互学互鉴,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在中国,阿拉伯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家喻户晓,阿拉伯风格的手工艺品、绘画等颇受欢迎。中阿文明交流持续发展,“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等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纷呈。
2022年,中国脱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阿拉伯语版于在埃及播出。剧中中国人在追求幸福生活中展现出自强不息、互相帮助的精神,引发阿拉伯国家观众的共鸣。
2023年,50多位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联名致信习近平主席,分享十余年来访华采风的收获和感悟。习主席复信表示,希望更多阿拉伯艺术家来华采风,以大美之艺创作更多促进中阿文化交流的艺术作品。
△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2日,2022卡塔尔世界杯期间,骑警在卢塞尔球场外维护治安。
平等互利是中阿友好的不竭动力。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近年来,中国港湾公司参与设计、建造和投资运营的吉赞经济城商业港带动沙特西南地区海上贸易;中企三峡国际在约旦的风电和光伏项目助力约旦开发绿色能源战略;中阿北斗中心落户突尼斯,服务阿拉伯国家多个产业领域,为当地群众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阿拉伯国家货币上,卡塔尔卢塞尔球场、科威特中央银行新总部大楼、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中国建造”的身影频频出现,这些丰硕的合作成果成为时代标记,见证着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目前,中国已同全部22个阿拉伯国家和阿盟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实施了200多个大型合作项目,合作成果惠及双方近20亿人民。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当前中阿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只要我们始终秉持着“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中阿友好精神,中阿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