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问世60年来常演不衰、历久弥新,成为一部划时代的民族经典。日前,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推出娘子军回家系列活动,邀请以第六代“琼花”为代表的“娘子军们”来到了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发生地——海南,开启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60周年纪念演出的序幕。
为纪念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60周年,中央芭蕾舞团于今年3月开启全国巡演,首站就来到了故事的发生地海南。
舞台上,熟悉的旋律和经典的舞蹈片段,把人们又带回了20世纪30年代海南岛上贫苦妇女们扛起红旗和刀枪,为反压迫求解放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在今天的海南省琼海市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第一支女子军连队,被称作“红色娘子军”。她们配合红军主力作战,先后参加了纱帽岭伏击战、火烧文市炮楼、文魁岭保卫战等战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她们的革命斗志感召着越来越多的妇女投入到革命中,成为广大妇女为争取解放不懈斗争的典范。
上世纪60年代,中央芭蕾舞团取材于琼崖女子纵队的真实故事,创排了我国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60年来,《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演出场次累计超过4000余场,收获了无数赞誉,成为影响几代人的民族艺术经典。时隔60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再回海南,持续传承以红色娘子军为代表的琼崖革命精神。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冯英:在重温六十年《红色娘子军》这样的经典的时候,心里是满满的有自豪、有欣慰。它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芭蕾舞剧这样一个作品了,它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也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乃至于到今天我们所到之处仍然是一票难求的这样一个景象,那也说明这样的作品无论是从给人以精神力量,还是对于我们演员在演绎这样一个经典作品的时候,内心充满了这种不放弃、持续拼搏的斗志。
演出期间,中央芭蕾舞团全体演职人员披着蒙蒙细雨从海口来到了位于琼海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这里是为纪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而建造的文化旅游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也是海南人民和全国游客了解红色娘子军历史和精神的重要窗口。
中央芭蕾舞团首席主演、第六代“琼花”扮演者 邱芸庭:特别地开心,特别地兴奋,终于见到“娘家人”了,以前老一些的照片和一些雕塑,更让我们对这个舞蹈的创作和表演的时候是更有情感加进去的,也从她们的身上学到那种很顽强的精神。
2023年9月23日,经过修缮改造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重新对外开放,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来重温这段红色记忆。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目前占地面积有50亩,园区内设有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和平广场、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大型主题雕塑等。
在纪念园和平广场正中央,一座高达5.5米名为《曙光》的人物雕塑格外引人注目。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管理中心副主任 陈曼燕:这个雕塑以红色娘子军的头像作为主要的创作元素,超大的人物形象融入了海南区域女性的特征。据说于世宏教授在创作这个作品之前,专门到海南琼海市的街头进行采风,观察了很多琼海女性的面部特征之后创作的这个作品。这个作品造型上简洁明快、凝练厚重,和我们整个纪念园的环境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一个既浑然一体又醒目突出的视觉效果。人物表达了红色娘子军不怕牺牲果敢坚毅的这种形象。现在这个场所也成为来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参观的游客致敬红色娘子军的一个重要的场所。
陈曼燕:这是我们“战地琼花”主题陈列展中最受欢迎的一个展品,那就是凝聚着海南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荔枝炮。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我们琼崖共产党人所使用的兵器大部分是一些冷兵器,比如说大刀、长矛,还有粉枪,它们都只适合于近身搏击,比如粉枪它的射程只有几米。在武器非常匮乏的情况下,琼崖的革命群众非常地智慧,仿造大炮的形状就地取材,选用坚硬的荔枝木研制成功了荔枝炮。在当时荔枝炮的射程能达到几十米,极大鼓舞了我军的士气,在几次战斗当中也屡立奇功。
在纪念馆的二楼,无论是游客还是来研学的学生都可以体验制作这样的一幅关于红色娘子军的椰雕。椰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用椰子壳作为原料,用刻刀进行制作而成的。大家可以将作品带回家去,将红色娘子军的精神继续地传承下去。
从文创产品到非遗制作,从变装照相馆到模拟练兵场,不断翻新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通过文旅的创新融合,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在这里得以生动地展示,让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口口相传。
陈曼燕:自去年的9月23日开园以来,短短5个多月的时间接待的游客量目前统计是25万左右。今后我们也将以4A景区评定的标准来完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的接待能力,完善它的纪念和教育功能,将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打造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为一体的重要的场所。
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