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幼热爱绘画,用手中的画笔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数百位杰出人物塑造了堪称经典的艺术形象。他创作的巨幅山水浑厚、庄重、气势磅礴,彰显了中国风范、中国气派和中国形象。他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中国的笔墨创作的“丝路风情”系列作品,令西方世界对中国画刮目相看。他就是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中国画学会会长王西京。
1946年,王西京出生在陕西西安的一个贫苦工人家庭,在兄妹五人中排行老大。虽然不是书香门第,也没有家学渊源,但王西京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绘画天赋。十岁那年,他拜画家余正常为师,当时王西京家境贫寒,学画对他来说,无疑是件奢侈的事。余老师看出王西京囊中羞涩,就把自己的宣纸、笔墨送给他,毫无保留地给他讲解中国画的历史、发展、演变,以及中国画论和中国画基本的笔墨技法。
1962年,16岁的王西京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开始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中国画学会会长 王西京:差一点儿可以说和美术这个专业无缘了,当时我们早就放假了,是我们班的一个女同学在学校的传达室,在取她的信件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个信插里边,报栏里边有一张西安美院附中的招生通知书,她于是就想到了我,一看报名的时间已经只剩了一天了。第二天早上,我赶到报名地点,报名人员说我们的名额已经报满了,不再报了,我一下从头凉到脚,我怎么跟他说都不行,怎么求都不行,后来一位好心的工作人员跟我说,他说你看对面走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姓胡,他是我们招生办的负责人,你找他试一试,我立马就迎上去,我说是这样的,我就是想让你看看我的画儿,如果你觉得我不行,我也就放弃了,我也不留遗憾,他然后就说那你把画儿打开吧,当时在马路边儿上,我就把那十来幅作品就直接摊到马路边儿上。然后他就看得很仔细,一幅一幅地看,看完了他只说了五个字,他说,给他一张表,就这一句话,成就了我的美术梦。后来这位老师还成为我们的班主任,他叫胡明。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西京在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学习时,近乎贪婪地吸收着中国画的艺术养分,在业余时间还深入生活,画了大量写生。那个时候,西安有很多在建的工地,王西京经常站在工地边,一画就是一天。经过四年的学习,1966年,他顺利地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毕业,拿到了西安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是由于“文革”开始,王西京并没能入学,而是被安排进入了西安的一家工厂,干过水管工,也干过电工,尽管每天下班回家已经是灰头土脸,满身疲惫,但王西京还是会利用业余时间画些小画给报社投稿,这也是他那段时期里最大的乐趣与慰藉。
1968年,王西京从工厂调入了西安日报社,成为一名美术编辑,一干就是十八年。十八年间,他画了上万幅插图,很好地锻炼了他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
王西京:那时候我觉得每一天都要接触新鲜事物。要求你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力和速写能力。在创作插图的时候这个时间非常紧张,因为它是在报纸的版面定了以后,编排定了以后才知道这个地方是不是要用插图,你想提前画都不行,因为一幅插图就是一幅创作,你别看它小,它其实是一幅很严肃的创作,因为它第二天就是四十万份报纸撒遍全城,不容你有一点儿含糊。
主持人:您的笔下都会呈现什么呢?
王西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部队、孩子都有,还有一些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等,你说不定就会遇到哪个领域的这样一个题材,这就逼着你要去熟悉生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西安日报社美术编辑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让王西京在美术创作上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他的创作技法越来越纯熟,他原本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但是他心中的梦想,那个独立进行美术创作的梦想从未熄灭。
1978年,王西京在西安日报社已经工作了十年时间,虽然画插图也是他的兴趣所在,但是通过更大尺幅的作品把自己的家国情怀表现出来,始终是他的一个愿望。这一年,他创作了一幅以作家柳青与关中农民闲话家常为主题的中国人物画《创业史话》。当这幅作品出现在1980年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时,广受赞誉。
1984年,中国大地上改革开放进行得如火如荼,王西京用一幅《远去的足音》讴歌了中国维新变法的先驱为了实现民族富强、国家昌盛,用生命谱写的一曲撼天动地的赞歌。画面中浓墨重线浑然一体,大胆概括的写意笔墨,结合西画写实素描中的明暗表现方法,精心刻画了每个人物的神情,悲壮慷慨,极富感染力。这幅作品在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再次引起美术界的关注。
1986年,王西京离开了报社,成为了一名独立的专职画家,这一年,他四十岁。虽然进入不惑之年,但是他的创作热情愈发饱满,随后更创作了数百幅历史人物画。无论是屈原的忧国忧民、司马迁的执着坚韧,还是文天祥的浩然正气、郑板桥的铮铮铁骨,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013年,他历时七个月,为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创作的巨幅山水《黄河·母亲河》,堪称他绘画生涯中的扛鼎之作。
主持人:王老师创作始终紧随时代,讴歌英雄,致敬民族英雄。您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王西京:对英雄人物的这一种表现,它实际上是在传达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因为这些人物的品节、风容,折射出来的就是我们时代最主要的一种精神层面的最为宝贵的东西。
这幅作品是王西京先生代表作之一《创业史话》。
王西京:柳青先生是我们陕西文坛的一位老前辈,也是我非常敬仰的文学大家,他的文学巨著《创业史》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柳青当年也是长安县的县委副书记,我非常有幸拜望过柳青先生,我那时候做《西安日报》记者,在访问他完了以后我就萌发了一个想要创作一幅表现柳青先生深入生活,和人民在一起的这样一幅创作,之后我就多次地奔赴长安(县),柳青先生当年蹲点的皇甫村,走遍了他曾经走过的田埂,访问了很多和他当年交谈的村民,积累了很多的这方面的创作资料,在反复打磨之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幅作品。柳青和村民们拉家常,他席地而坐,他手中的旱烟袋是旁边这个农民顺手递给他的。咱们关中农民对人非常热情的时候,会把他自己抽的烟袋拿出来,拿手一抹,然后就递给你,对方不介意就抽上了。作为一个县委副书记,人民的干部,他和农民有这样的一种情感,那真是不容易。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以中国画、人物画享誉画坛的。但是我们接下来要谈到的这幅作品就是为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而创作的一幅巨幅的山水作品,叫《黄河·母亲河》。跟我们讲讲这幅作品的创作好吗?
王西京: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觉得很光荣,但是也在想这是一种挑战。它尺幅太大,宽18米,高3.72米。这样巨幅的作品,画中国画的人都知道你的笔墨纸砚全都用不上。因为你要是在纸上画,你根本提都提不起来,它只能在油画布上画。颜色,只能用丙烯颜色,用笔是这么宽的那种板刷,因为它一个水点子都很大,颜色用了二百多公斤,就它体量非常大。
这样一幅巨幅的作品,究竟表达了王西京先生心中怎样的黄河,又寄托了他怎样的情感呢?那接下来呢,我们就和王西京先生一起走进他的画作当中,去感受这条奔腾不息的黄河。
王西京:这幅作品取名为《黄河·母亲河》,我是采用了交响乐的方式,我把它分成了三部曲。第一部就是这一部分,就是体现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的苦难,你可以看到上面的这些淙淙细流,在穿越这种石缝中间遇到了很多的阻力,就是说我们民族五千年的一路坎坷。第二部分就是民族复兴与中流砥柱。这个时候是万汇归一,然后一泻千里,势不可当。第三部分就是随着一片水雾的扬起,再展示对未来的畅想,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边是阳光灿烂,而那一边石头非常地沧桑凝重,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1985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城市都早早成立了自己的画院,而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却还没有一个专业的中国画创作机构,这让时任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的王西京坐立难安。王西京怀揣着一腔热血四处奔走,用了五年时间,终于建成了西安中国画院。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会聚着三百多位艺术家,推动了西安美术事业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王西京开始思考在全球语境下,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和表现题材,应该以怎样的面貌进入西方观众的视野。从2012年开始,他先后五次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采风,创作了一批以“丝路风情”为主题的大型系列作品。《塔吉克新娘》在表现人物面部光影的技法上遵循西画审美,而在头饰、服饰的表现上,则采用了东方的线性色彩,形成了写意之美。而《南非少女》则以油画技法渲染彩墨,用中国水墨的墨韵、线条,结合西方绘画的光影效果,将南非少女画出了雕塑般的质感。
这些作品不仅是用中国的笔墨记录了异域的风土人情,更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观照当下的艺术创新,为中国水墨画对外传播、走向国际艺术舞台提供了新的思路。
主持人:王老师用中国的传统的笔墨去画外国人,那您是怎么想到用这样的方法去推广中国画艺术呢?
王西京:我们画院曾经在国外举办过很多中国画的巡展,但是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这些作品,我们看来都是不错的,但是在国外,反响并(不尽如人意)。比如说我们画李白、画杜甫,他也不了解这是个什么人,后来就发现你所表现的题材,只要和他们有一定的关系,他们就会关注。让西方观众产生共鸣,它才能起到我们文化对外传播、文化认同这样的一个目的。
在王西京的笔下,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文化、斑斓的色彩究竟是如何用中国画来表现的呢?
王西京:这些作品是我近期的一些创作,这批画就是充满了对美好的追求,阳光、自由、开放、充满活力,表现了当代人的一种审美需求。这些作品色彩非常原生态的,就是非常不加调和,对比很强烈,中国的没骨绘画基本上是用色彩,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它那种舞蹈的民族的特色,就是发挥了中国画“线”的长处,带有纯粹的中国水墨的这种艺术手法。《春之韵》这幅作品是我在云南写生的一个速写稿整理的,它就是一种非常壮美的自然景观。它是一个点、线、面组成,突破了中国画传统的一种表现手法,构图却有一种非常满的张力,是一种全新的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它色彩其实很单纯,它就是绿和黄之间,和白、和黑的这种关系,它这种关系是吸纳了很多现代绘画的一些手法。
在王西京六十多年的绘画生涯当中,还有很多的艺术感悟和人生感悟。
王西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而艺术创新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猎奇,而是要充分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准确地深入地去表现你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而去揭示它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
一个艺术家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固然不容易,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但它一旦形成一种套路,以不变应万变,那就是一种程式化、一种僵化。艺术创新就是要突破这种程式化、概念化,敢于否定自我、突破自我,不断拓展新的审美空间,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进而去创作能够彰显我们这个时代文化价值的优秀作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作为一个当代文艺家,我们应该想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发挥文化的力量,如何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影响世界,应该成为我们的文化使命、文化责任和文化自觉。
记得少年时候曾偶然读到《论语》中的一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当时虽还不十分理解这个句子中的意思,但内心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现在年纪大了,有时候随手翻翻书籍,而每逢读到 “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觉得这些句子中充分体现着的那种社会意识,以及巨大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总令我莫名地感念。我们这一代人伴随着共和国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深知我们这个民族的今天来之不易,而未来的路还会很长。于我们这一代文艺家而言,我们可以说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一个充满机遇、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我们唯有以人民的需要、人类的诉求为己任,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创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进而构筑人类命运的共同理想,以无界的艺术去观照世界,同济天下。
铁肩担道义,妙笔铸画魂。王西京用真诚、求实和顽强,不断地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探寻文化艺术发展的新天地。我们期待着他会有更大的手笔,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感动。我们也有信心和底气相信,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让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