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民族电影表现手法,温情演绎时代主题——《巴林塔娜》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03月21日 15:10:05
央视网 | 2023年03月21日 15:10:05
原标题:
正在加载

  3月16日,电影《巴林塔娜》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片曾获得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在研讨会上,影片主创与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众多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影片创作特点和主题内涵展开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电影《巴林塔娜》海报

电影《巴林塔娜》海报

  在与会专家看来,《巴林塔娜》情感深厚、立意深远、以小见大,在描述普通人物的成长与情感的同时,串联其人间大爱,同时还传承和创新了民族电影、民族元素的立体化呈现,更从普通民心、伦理传承等角度,诠释了对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深刻理解。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影基金会钟惦棐电影评论发展专项基金等联合主办,北京十月天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聚影汇(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共同承办。

  温情视角守护平凡人生,宏大主题彰显时代理念

  据影片出品人袁熙伯和主演哈斯高娃、诺敏达莱等介绍,《巴林塔娜》从2019年初开始筹备,整个过程经历了多重坎坷,最终得以拍摄完成。影片以蒙古族演员巴林塔娜的人生故事为轨迹,讲述了其在面临家庭、情感波动后,回归初心,追寻父辈足迹,守护绿色家园的动人故事。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荣誉会长章柏青从影片的艺术和情感表达上进行了阐述,指出影片以人物角色的塑造连接宏大的时代主题,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方式,在人文塑造中实现对宏大主题的呈现。影片没有侧重强情节,而是以人物为主导,通过巴林塔娜这样一个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热爱草原的女性形象,围绕其内心情感、家庭遭遇、情感经历,展示其价值追求,像小河的流水一样流进观众的心田,让观众自然而然如同片中的家人、爱人、朋友一样,关注她、理解她、支持她,最终引向了影片的高潮和主题呈现。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赞赏影片实现了时代主题的诗意化讲述、民族元素的立体化呈现、人民情感的生活化表达。认为影片整体结构舒缓,情绪温暖浓烈,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挖掘了巴林塔娜三代人的动人情感;而大量蒙语对白的运用、蒙古舞蹈音乐的穿插以及乌兰牧骑的点缀都自然地展示了蒙古人民的率真直爽及对草原的眷恋之情;最后,资助小女孩的设计很巧妙,成为母子之间情感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也实现了环保公益主题的代际传承、普及推广,达到了不说教、不生硬的艺术效果。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认为,影片形态创新探索、表演自然天成、主题内化呈现,用纪录片的风格和生活本身的魅力赢得观众,虽然最后落脚于绿水青山、改沙治沙,但并不是从上层政治化的推动,而是从家庭伦理传承的角度,通过父亲母亲对草原的深情、对治沙绿林的践行,在无形中构筑起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父亲去世,巴林塔娜对父亲的情感转化为对其毕生追求的延续,而后面儿子对其的支持,同样源于此。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赞赏《巴林塔娜》用丰富的感情、简洁的导演技巧与令人难忘的表演风格,创作了一部充满着草原之爱与赤子之心的情感力作,是一部奉献给草原和母亲的歌诗,同时又在自然而又充沛的激情中潜移默化的完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他指出,影片与其说是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不如说是一部表现生活和情感的艺术片,在角色塑造、演员表演、主题呈现与呼应等方面完成民族电影以及主流电影两个层面的扩展和创新,尤其是结局,歌声中一群小朋友站在沙漠中向往着绿色的诗化处理,扩展了整部影片的视野。 

  民族电影的现代化表达与全新呈现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影片,《巴林塔娜》浓厚的民族背景、多元的民族元素,创新性的民族角色塑造,都为新时代民族电影的探索提供了一定借鉴,也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称赞。

  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巴林塔娜》是一部有创新表达、具有现代性品格的少数民族电影。影片摒弃了少数民族电影传统的“猎奇化”叙事,而回到了“日常化”叙事,可以与更大层面的观众达成更深的共情共鸣共振。影片没有刻意、过度强调女主角的蒙古族身份,而是还原为一个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女性,从人的层面、人性的层面让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亲合力、感染力。正是在这样一种“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描述中,让巴林塔娜这个蒙古族女性形象具有更丰富、更具现代性也更有张力的人文内涵、人性内涵,可以而且能够在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层面发挥更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卫防用“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营造”来评价《巴林塔娜》在叙述中国、讲述中国中的实践和探索。指出影片巧妙地结合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主题,进一步演绎出了特有的主题和理念;对巴林塔娜与父亲、儿子、母亲等多重关系的刻画,也通过少数民族特有的情感表达,串联整个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一家人身穿少数民族服装在天安门广场、鸟巢等具有国家符号的地标性建筑的合影,更输出了一种浓重情愫,实现了民族电影,甚至是民族文艺的的最终指向和归宿——对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塑造和表达。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宋维才认为,影片是中国民族电影颇具现代性的新探索,不再局限于单一传统的民族电影的形式,而是展示了都市少数民族中女性的生活感情信念和价值选择,与现代文明回归田园的主题十分契合。影片的主题是多元化的,不是单纯的主旋律或者是环保,而是将其巧妙地嵌入在女主角的人生轨迹中,利用生活化、抒情化的表达推动情节的发展,实现了对主题的表达。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处主任王纯表示,区别与其他蒙古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女主角巴林塔娜在传承了一贯的包容真诚之外,又有很多的独特性,是一位穿梭在现代大都市和传统游牧民族生活之间的女性。职业的跳跃性带来了更强的人物可塑性,也让其对父母的眷恋、对养子的慈爱、对初恋的克制、对环保的坚持等有了足够的支撑。而哈斯高娃的表演支撑起整部影片,用克制平实的演技让观众自然地接受多种生活与心态的转变,以细水长流式的纪实方式展现了有容乃大、博大善良的女性美。

  中国电影基金会投融资专项基金主任、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认为,《巴林塔娜》温情而不煽情,平实而不平淡,拓展了民族电影的表达手法,把一位充盈着大爱的新时代独立女性的感情、生活和人生选择呈现在大银幕上,创新性的主题表达呈现值得学习,期待影片能够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

编辑:黄佐春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拓展民族电影表现手法,温情演绎时代主题——《巴林塔娜》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