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保护黑土地,让北大荒变北大仓。他们攻克种源危机,推进种业振兴,让中国饭碗里有菜有肉、有滋有味。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凌晨2点50分,53岁的孟庆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半小时之后,阳光将点亮这个中国东北边陲的农场——黑龙江北大荒七星农场。
北大荒是中国的著名粮仓,每年产出超过400亿斤的粮食,以全国四十二分之一的耕地,足够供养1.6亿人全年的口粮。
孟庆山所在的七星农场,是北大荒115个农牧场之一。北国春迟,每年5月,北大荒才迎来插秧的时节,这也是孟庆山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农场需要在10天内完成所有稻田的插秧工作。
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主任 孟庆山:你要是插秧晚了,整个水稻的生长进程就推后了。你等到我们这里,基本上每年的“十一”,就已经下霜冻了。霜冻了之后,水稻就是停止生长。“错过农时就是灾”,所以说我们的农时要求也特别地紧。
眼前一望无际的黑土地,面积足有105万亩。如果靠人工完成插秧,需要整整10万人。而2011年至2021年间,黑龙江省农业人口大量减少。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作为农场的农机科主任,从2000年开始,孟庆山和同事们就一直在琢磨机械化种地,推广农机,减少人力。
2014年,农场生产机械化率已经达到98%以上。原来需要10万人才能干完的活,现在减少到了1万人。
但老孟却并不满足,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再进一步,直接搞无人农机,让机器学会自己下地干活呢?
2016年,中国第一台无人驾驶拖拉机诞生。
2019年,孟庆山向农场申请了5000亩试验田,开始无人农场的探索。
经过近三年试验,今天老孟准备在试验田开展一次全新的试验——多台无人插秧机协同作业。
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操作电脑发出指令,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插秧机在农机仓库里自己动了起来,一前一后向稻田驶去。
与此同时,田边大棚里,满载着秧苗的轨道车也自己出发了。它沿着田埂与插秧机会合。原来每台插秧机需要专人负责操控,而现在只需要一个人,看着屏幕,就能轻松操作这九台机器。
凭借卫星导航指路,插秧机笔直前进,精准插秧。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50亩地的插秧。为接下来更大面积的无人插秧作业,开了好头。 大家松了一口气。
就在这时,天色突变,暴雨劈头盖脸下下来。但老孟他们却没有找地方避雨,反而继续在地里观察着无人农机的工作情况。
农业生产,大多是露天作业。风吹雨打,是对农机最大的考验。在老孟看来,这场雨恰恰是暴露问题的良机。果然,出事了!大家发现,刚刚还直线行驶的农机突然跑偏了。
孟庆山浑身浇得湿透,在大雨中检查机器。他有股骨头坏死的疾病,泡在冰冷的水田里,对他来说,每走一步都十分痛苦。
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主任 孟庆山:春天的泥水是非常冰冷。灌包或者在地里时间长了,我的脚都会抽筋。
经过雨中一个小时的排查,偏航的原因找到了。原来,无人农机采用了卫星导航,由于阴雨天的云层遮挡,卫星信号会比晴天有所衰减,造成无人农机跑偏。这时候,就要重新调整地面设备对卫星信号的接收。
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主任 孟庆山:将来这些东西真正成功的时候,那我就希望中国的农民,就坐在家里,或者坐在办公室里边,就可以从事这些生产了。
险情解除,机器重新定位后,又走起了漂亮的直线。
风里雨里忙活一天,大家都疲惫收工了,但老孟没有走。还是老习惯,再晚再累,他都会把农机清洗干净再离开。
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主任 孟庆山: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心情也是特别地舒畅。我们都幻想着,今天我们所改造的农机,在未来的时候,它会变成一个智能的机器,去完成我们的农业生产。
多台无人插秧机协同作业的试验任务圆满完成,老孟开始琢磨如何利用这些机器施肥。这关系着黑土地保护的大问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而黑土地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耕地中的大熊猫”。自然条件下,每生成一厘米黑土,需要200年到400年时间。然而开垦多年后,黑土地正面临着退化、流失的问题。
为了保护黑土地,2020年,七星农场成立了黑土地保护重点实验室。
今天,老孟在施肥之前,先来到了实验室。他想了解一下如何精准施肥。
一亩地增施500克硫酸锌,每平米只增加不到一克,如此细微的变化,怎么精准控制呢?
这是一台被孟庆山他们改进的无人插秧机,可以一边插秧一边施肥。车轮位置还增加了一个探测器。机器插秧驶过水田的同时,就能探测到土地里的电解质数据,实时传送到插秧机上的微型电脑进行分析,决定播撒化肥的多少,不让一颗多余的化肥掉落到黑土地上。
田埂旁,摄像头监控水稻长势,通过大数据实时比对,给出施肥、灌溉等精准生产建议。万米高空中,高分卫星实时监控病虫害。无人农场,助力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
走在田埂上,看着泛青的稻苗,老孟似乎看到了几个月后,黑土地上稻菽千重浪的丰收景象。
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主任 孟庆山:那个时候是最欣慰的,尤其一阵微风吹过来的时候,我们就会闻到那种稻米的香味。那时候就感觉到,这种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一样的那种喜悦。
北大荒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守聪:我们一直牢记嘱托,来打造农业领域的航母。这个航母,它是带动农民生产致富的航母。它是需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航母。
如今整个北大荒已经有14家“无人农场”在建设之中。山东、福建、广东、安徽、江苏等省,也相继开展“无人农场”的探索。十年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超70%。“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才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中国人的饭碗不但要有中国粮食,也要有更多的蛋白质。让14亿中国人不但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科学家文杰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鸡蛋选秀”。通过强光照射,淘汰质地不均匀、有暗纹、有裂缝的鸡蛋。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文杰:这个蛋它不是有大头、有小头吗?到这儿以后,都让它大头冲上,蛋大的,出的雏鸡个头就大,蛋小的出的雏鸡个头就小。
这些鸡蛋可不一般,从这些鸡蛋中破壳而出的雏鸡,关系着中国人饭碗的大问题。
四十多天后,雏鸡已经变成眼前的12000只鸡,它们有一个形象的名字——白羽肉鸡。这种鸡并非中国原产。1980年,白羽肉鸡远渡重洋,被引入中国。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文杰:白羽肉鸡,体形比较大,产肉性能比较好,1.6公斤左右的饲料就能产生一公斤肉。主要是看它这个胸肌,肉鸡的这个胸肌很宽。这块,最大的一个特点。
鸡肉属于白肉,相比猪、牛、羊这些红肉来说,更加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是我国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且占比逐年上升。它提供了廉价、高效的蛋白质来源。
白羽肉鸡生长迅速,养殖42天后就能出栏,体重达到约2.8千克。同时,它的饲料转化率极高,只需1.6千克饲料,就能产出一千克肉。而生猪要消耗三千克饲料,才能产出一千克肉。
2020年,中国人吃掉了约120亿只鸡,其中白羽肉鸡约50亿只。中国人“吃鸡”不再困难。
然而,作为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的文杰,始终心有顾虑。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文杰:中国是一个肉鸡生产的大国,我们的鸡肉产量在世界排名是第二位的。像中国这么大一个市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品种,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话,我们在种业上是有危机、有安全问题的。
每年,我国企业养殖出栏数十亿只白羽肉鸡。然而在一段时间里,所需的鸡苗,100%来自进口。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文杰:人家的种,人家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刚出壳的小鸡,漂洋过海坐飞机过来的,你想想成本有多高。37美元一只。一只小鸡,刚出壳的小鸡。这还是随行就市,有的时候还要高。
白羽肉鸡产业面临的“种源危机”,并不是个例。一些农业产业缺乏核心育种技术,依赖进口的种子、种源。一旦国外断供,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餐桌。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一场种业翻身仗在农业各领域打响。文杰也开始了白羽肉鸡自主育种的尝试。
白羽肉鸡育种,是一代一代优中选优的过程。
同时对多群鸡进行选育,每群鸡都各具特性——有的长得快,有的繁殖能力强,有的抗病性能好。让特性显著的鸡群进行纯系繁育,从后代中挑出特性更突出的鸡保留下来。如此循环往复,鸡的优点一代代不断增强,担负起繁殖千万后代的重任。
文杰和团队从全国选出了六万多只种鸡,成为白羽肉鸡育种的“种子选手”,开始了极为严苛的优选过程。
筛选的指标,包括饲料转化率、体重、胸肌大小、产蛋率等超过50项。饲料转化率、体重排名前百分之五的种鸡,将被科研人员重点关注,它们极有可能成为曾祖代纯系繁育的种鸡。鸡苗长到42日龄,团队开始重点关注胸肌的大小。为了精准测出胸肌的数值,科研人员需要给鸡做B超。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文杰:胸肌厚度,3.57(厘米)。胸肌价值最高,我要把大胸的鸡留下来,把小胸的鸡淘汰掉,将来我这个鸡群里都是胸肉比较丰满的那个鸡。
12000只种鸡的B超,要在两天内完成。胸肌厚度超过2.5厘米的种鸡,才能进入下一轮筛选。约六万只种鸡,最终只有3000只被留下来。这些鸡再相互交配、繁殖,孵化出的小鸡重复优选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需要持续十年。这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
2014年底,国外暴发禽流感。短短一周内,大批种鸡死亡,导致商品鸡供给受到很大影响,鸡肉价格上涨。这场疫病让科研人员感到了巨大压力。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文杰:商品鸡顶多不过这一拨鸡出了问题,我就屠宰了就算了。但是如果是你种鸡要是有问题的话,它影响的就是整个你这个群体。当时我的确压力很大。你只要睡醒了,没在睡觉状态,满脑子都是这些事情。我有时候做梦做的都是这些东西。
这场危机,让文杰意识到育种进程必须加快。有没有办法缩短这个漫长的过程,降低育种的风险呢?
基因是解读生命的密码,也是团队加快育种进程的钥匙。
经过两年多的研发,2017年,文杰和团队研发出国内首款“鸡芯片”。芯片内整合了白羽肉鸡约5万个基因组数据,根据基因组数据来判断小鸡未来的生长情况。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文杰:我们过去(挑选)一个鸡,你得等它下完蛋以后才知道它产蛋多少,但是用基因组选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小鸡的时候,采一滴血,提取它的DNA,把它的DNA跟这个芯片上的这些探针进行杂交,我们就可以测定出它具体是哪个基因型。
这张“鸡芯片”,让科研人员能预测种鸡的各项指标数据,而不必等到鸡长大再一一人工测量,这就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
2019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计划》,白羽肉鸡是重点攻关的对象。政策的扶持加快了育种的进程,白羽肉鸡的各项指标不断接近国际标准。
终于,2021年12月,文杰团队参与培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种,成功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新品种审定,迈出了白羽肉鸡种源自主可控的第一步。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文杰:我们的品种、种源实现自主可控,我们的产品保证稳定供给。也就是我们中国在鸡肉这个问题上,我们把饭碗端在了自己的手里。
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靠中国种。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今天,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水产、农业微生物产品均实现了以自主品种、自主资源为主。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从吃饱到吃好,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日益丰富,满足了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甜辣鲜香,有滋有味,这是我们丰盈的餐桌,这是中国饭碗里飘溢的诱人香气。
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