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面对南方持续的高温天气,江苏涟水通过田头冷库,让不易储藏的绿色蔬菜实现安全上市,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
江苏省涟水县是国内最大的设施芦笋种植基地,这里芦笋的产量占到全国的30%。在涟水县红窑镇的芦笋种植基地里,新一茬芦笋已经成熟。早上五点,采收、分拣、裁切、打捆、入库预冷,经过两个小时的工序,一捆捆芦笋已经整齐地堆放在田间地头的冷库里,等待装箱,运往全国各地。
江苏省涟水县红窑镇春雨芦笋园负责人 王崇左:芦笋成熟了,如果不采收就会老掉,这样卖不上价钱。像这种高温的天气,如果采收下来以后不及时卖掉,也会迅速烂掉,所以在过去天热的两个月我们就不采收。
王崇左从事芦笋种植十多年,他告诉记者,两年前,国家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在金融配套、用地用电优惠等政策的支持下,他投建了库容达到30吨左右的芦笋保鲜库。
江苏省涟水县红窑镇春雨芦笋园负责人 王崇左:在有冷库的情况下,现在的芦笋七到十天也不会坏掉,更不会变质。
有了这些冷库配套设施,红窑镇的芦笋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到1万多亩,亩产的产量也比以前增加了10%。但这个时候种植户们却发现,现有的“田头冷库”也小了,已经满足不了芦笋规模化发展的需求。经过走访调研,当地政府又想出了一招:建立小型移动冷库。
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红窑供电所所长 潘爽:芦笋基地特别多特别散,我们就把冷库车开过去,为芦笋快速提供保鲜。
田头冷库加上小型移动式冷库的补充,第一时间就给全县几乎所有的芦笋撑起了“遮阳伞”。虽然种植大棚里的温度已经接近40℃,但芦笋采摘后不出10分钟就能进入移动式冷库迅速降温,有效减少了20%—30%的田头耗损。
涟水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 陆士国:针对这段时期的高温天气,我们又对小型移动式冷库进行了升级改造,保电时间从半个小时扩大到现在的两个半小时。
这些田间地头保鲜设施的投建,除了延长芦笋的销售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冷库调节市场供应,错峰销售,销售半径也从江苏省内拓展到了北京、福建。
目前,包括江苏在内的15个省份已确定了超100个省级整县推进试点,率先探索构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新增库容1200万吨以上。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品牌与流通促进处处长 刘艳涛:目前,该项目(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已经覆盖全国约1800个县市区、2.2万个村,县级覆盖率达到63%,重点向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脱贫地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