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岳家寨,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北部的崇山峻岭间,三面沟壑凶险,背靠悬崖峭壁。创办于20世纪60年代的石城镇供销合作社便蜗居其中。
斑驳的柜台后,77岁的岳晚增刚刚送走买东西的人,正拨拉着算盘记账,一如六十年前的场景。阳光透过窗格,给桌上的算盘镶上一层金边。不同的是,当年空白的三面墙上,如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状,记录着他走过的历程。
(图片来源平顺融媒)
一根扁担,挑起村民的重托
1945年3月,岳晚增出生在岳家寨。岳晚增的童年,听着山风,喝着山泉,玩在山中,打入学就攀爬在蜿蜒的山路上。
岳家寨村距离县城50公里,距离乡镇17公里,群山环抱,山道艰险,2009 年才通车。那时的村里人,买一根针、一坨线也得翻山越岭,来回走20多公里。
为了解决小山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石城镇供销社于1957 年、1959年两次办过“双代店”(代购代销),但都因只挣工分、条件简陋、工作辛苦而半途夭折。
不久后,老支书走进了岳晚增的家,开门见山:“咱村要办供销社,你是文化人,干这个,正合适。”那一年,岳晚增16岁,初中刚毕业。
村民的需求,就像岳家寨村口的那块大石头,沉甸甸压在岳晚增的心头,让他感到沉重又荣耀。就这样,他接过重担,成了石城镇供销社岳家寨村“双代店”的营业员。
那时,出岳家寨只能走几百年前留下的两条古道。一条在村北,老百姓下山买东西,日出前出发,天黑后才能回来;另一条是村东头的“西梯”,有3000多个东倒西歪的石级,是先辈顺山势开凿的“天路”。
(图片来源平顺融媒)
岳晚增常走的就是这条“天路”,虽然和另一条路相比,到镇上能少走10多公里,但“天路”狭窄陡峭,一步踏错,后果不堪设想。
那些年,岳晚增每隔3天就要徒步挑着担子到镇上走一回,他总是深一脚浅一脚,七拐八绕下到谷底,步行到石城镇供销社,再把乡亲们常用的针头线脑、油盐酱醋装满背篓,等不及歇口气,又按原路返回。背篓里的东西少时四五十斤,多时要上百斤。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就啃一口自带的干粮。
春夏两季,山雨说来就来。为了背上的东西不被淋湿,他脱下衣服把背篓裹严,躲在山崖下避雨;秋冬时节,石级湿滑,他用绳子把背篓紧紧捆在身上,手抠石缝,半跪半爬往上走。
肩挑背扛,靠着一个箩筐,岳晚增把山里的农副产品送到山外,把山外的日用百货运到山里,解决了大山深处百姓买卖难的问题,他把“双代店”办成了群众的贴心店。
历史见证者,“双代店”变“博物馆”
1968年,岳晚增脚下有了出山的石阶路。再后来,出村路先后变成了砂砾路、石板路、柏油路。道路的改变,解放了岳晚增的双肩,而他为村民服务的劲头却一丝未减。
随着出山的古道几经修整,岳晚增进货的种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乡亲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外,还增加了很多生产资料,如耕地用的新式步犁、修路用的钢钎等等。农忙时,他走家串户把进的货送到门口。对那些老弱病残的家庭,他总是不怕麻烦,不嫌路远,把东西送到家里。
岳晚增有过三次离开大山的机会。
1971年,县供销社有转正的指标,让他去当仓库保管员,岳晚增拒绝了:“村里条件差,外人不愿来,我走了,这个供销社就办不下去了。”
2000年后,儿子多次要接他到身边生活。他又担心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游客们出门在外,总有一时不便,有很多事情需要帮助,“我割舍不下”。
2005年,岳晚增到了退休的年龄,供销社领导提出撤销“双代店”,他的子女也希望把父亲接到县城一起生活。但岳晚增却照样早出晚归守在供销社,他找到平顺县供销社领导,提出“如果有人接替我的工作,我就交担子;若没人接替我,我就接着干”。
岳晚增有他的顾虑:“村里那些残疾、年老的人出门不方便,买不上称心的东西,我懂他们的心思,我还能给他们跑跑腿。”
就这样,他退休不退岗,依然坚守着老店,只是“双代店”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作为岳家寨的历史旧址,供游客参观。
2009年,一条柏油路蜿蜒而上,修到了村口,岳家寨彻底告别了古道。随着旅游公路的建成,岳家寨变得热闹起来,昔日的供销社成为岳家寨的地标,岳晚增则变成了岳家寨的“代言人”。
近几年,岳家寨每年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其中供销社是游客们必来的打卡点,店里的暖水瓶、搪瓷缸、绿军鞋、手电筒等老物件记录了岳家寨“双代店”的历史,岳晚增也成为游客们的义务讲解员,肩负起保护岳家寨文化遗产的责任。
(图片来源平顺融媒)
岳晚增和供销社一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时代变了,岳晚增的初心没变,他的责任和使命更大了。
近年来,岳晚增先后获得“红背篓精神传承奖”“山西好人”等荣誉,他发扬“扁担精神”,帮助村民无偿销售农副土特产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他始终不忘供销社“双代员”的优良传统,在传承供销合作文化、保护“双代店”文物、讲述岳家寨历史中肩负着自己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