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 “女教头”黄伟芬如何实现“飞行梦”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A-A+

央视网消息(记者 朱春燕):“没有人会知道我,但是……”57岁的黄伟芬提到《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时,眼里噙满了泪水,她中断了正在说的话,避免可能会出现的哭腔,换之以微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

黄伟芬对这首歌特别有共鸣,“这首歌就是我那么多年的一个真实的写照,一个真实的心路历程。”

黄伟芬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神舟十二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七次载人飞行,这也是黄伟芬第七次送自己选拔培训的航天员上太空。

飞向太空

这是时隔五年之后,中国的载人飞船再次飞向太空。就在当天,神舟十二号快速完成了与天和核心舱的交汇对接,三名航天员进入到核心舱,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生活与工作。

茫茫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在地面,黄伟芬时刻关注着三名航天员的一举一动。

“他们6月17日早晨两点半就起床了,做进舱前的准备,然后出征,进舱以后发射,入轨了之后又进行组合体的环境建立,一直忙到晚上11点半以后,才把该干的活基本干完。晚上11点多他们才开始吃晚饭,到12点多才睡觉。”

黄伟芬说,在轨航天员作息制度是天地同步。早上8点,她们会和航天员开“例会”,沟通当天工作计划,晚上八九点还会沟通工作的完成情况,以及对明天工作计划的意见建议。

20年来,中国航天员队伍一次次出征太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三个月之后,未来航天员可能会驻留六个月。

空间站的建设也不是终点,载人航天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月球、火星……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的古老传说正在圆梦的路上。

“女教头”如何炼成?

把浩瀚宇宙作为征途,听起来是浪漫的。而对于亲历这场征程的人来说,这一路走来极其不易。

“它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开创性的工作本身就注定了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前我也会把门一关在办公室哭,但哭完了把眼泪擦干,又开始全力以赴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黄伟芬被称为中国航天员的“女教头”,当“飞天”云梯一步步搭建时,她在培训优秀的“登梯人”。

6月16日,神舟十二号发射前一天,黄伟芬在发射基地拍下的“天梯”

航天员需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压等特殊环境因素的严峻考验,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极限。如何训练出优秀的航天员?教练员的角色尤其重要。

航天员训练初期,黄伟芬带着不足30人的团队,承担着教练员的角色。而这个角色需要怎么做,没有范本。他们用了5年时间,进行了七大类一百多个课目的训练教学,撰写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本航天员训练大纲。

当时,航天医学工程专家陈信、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希季作为评审专家组的领导曾这样评价这部训练大纲:没想到会有这样周密详尽的训练大纲,如果按照这个训练,中国航天员上天没问题。

黄伟芬和她的团队照此训练,并摸索完善出八大类、百余个航天员的训练课目,每个课目又有很多训练单元,涉及医学、生理、心理,还有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等诸多方面。

“无论男女航天员都必须通过胸背向八个G的选拔和训练,八个G就相当于自身八倍体重压在胸口。每年做两次,上半年做一次,下半年做一次,从入选接受训练开始一直到退役,必须保持训练不能中断。只要他还是个职业的航天员,他就有责任和使命随时准备去接受任务。”黄伟芬说。

训练内容严格,黄伟芬的要求也很严格。黄伟芬说,这些训练少一分钟都不行,“你必须达到这个任务的要求,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而在航天员进行专业技术训练和所有操作性测体之前,教练员要进行多次试训准备,对训练实施的全过程,都要先行体验,直到掌握可靠的训练手段和避免安全隐患的措施为止。黄伟芬曾开玩笑说,自己也可以是女飞行员人选。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以良好的体魄出色地执行任务。而当航天员返回后,他们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与黄伟芬进行交流,把他们在天上看到的、感觉到的告诉她,和她一起做全面的总结,制定下一年的航天员训练计划。

飞天梦的里程碑

选择了航天事业,或许是黄伟芬的一个最重要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一开始就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

黄伟芬上高中时,成绩年年第一,高考报志愿时,父亲鼓励她,国防科技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黄伟芬报考北航,立志为国家做出贡献。

80年代,黄伟芬参加艺术体操比赛

1985年,黄伟芬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国防科工委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现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攻读重力生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在著名的生理学专业刘光远教授门下学习重力生理专业。

1988年获得航天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她做了几年“863”项目中关于载人航天中长期计划的航天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课题的预研,参加过尖兵卫星的生物搭载试验任务,后来又做过航天医学工程总体研究。

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黄伟芬回忆起,30年前,她研究生毕业留在国防科工委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工作,那一年的文艺汇演,她作为导演和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一起构思排练了一组歌舞:以“飞天舞”开篇,以“欢庆飞天成功”收尾。“我们表达的主题只有一个:实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但当时,只是心里的一个梦,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这个梦想。”

四年以后,也就是1992年的9月21日,中央批准立项实施“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黄伟芬就开始了选拔和训练航天员的工作。

11年后,2003年,杨利伟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至今,中国已有12名航天员飞向太空。

“他们是带着我们的心血、我们的祝福和我们的梦想去飞行的。”从黄导到女教头,黄伟芬和航天人一起,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校对:李英卓)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