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林:大机器时代的拓荒者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A-A+

央视网消息(记者 陈诗文):在王树林的家里有一整面墙都被做成了书架,书架上除了跟工作相关的技术类书籍外,文史哲是他的最爱;工作再忙再累,只要能看会儿书,于他而言,就是最好的放松。

都说干一行爱一行,王树林对变压器装配工作的感情已经不仅仅是“爱”,更是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激情。

当有人提到制造业是否会完全被新兴科技取代时,王树林的答案是“否”。

作为变压器制造领域的高级技师,他说,变压器生产过程的人工操作占比较大,对操作人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和经验要求很高,即使是最流行的智能焊接机器人最多只能完成油箱焊接一个步骤。技术革命大浪淘沙,就是在这样一个智能科技望而却步的行业,王树林在变压器装配领域不断创新工艺,攻克技术难关,让中国制造这张名片更加闪亮。

“只有技术好,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1989年,20岁的王树林从原保定变压器厂技工学校变压器制造专业毕业,开始从事大型变压器装配工作。在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工作的三十几年里,王树林逐渐从一名学徒成长为带班长、高级技师。

变压器的生产与工厂的流水线制造完全不同,一旦在成品试验阶段发现问题,众多装配工作成果将归零,“归零”就意味着大量钢材、电磁线、绝缘纸板等原材料的损失及固定费用的浪费。

像线圈绕制,绕制结束可以马上用仪器测试线圈的电阻、匝数,如果有错误可以实时修正。但是王树林所在的整体套装工序没有仪器检测的可能,只有整台产品完成以后,成品试验时才能对整体套装质量进行测试。因此,这对操作者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操作技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王树林回忆,刚进厂时“蹩脚”的工作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时的他,刚从一名技校生转变为一名工人,从教室“转战”车间,从书本学习变成车间实践,这些转变让他在工作上应接不暇。因为适应得慢,王树林经常跟不上老员工的操作节奏,拖了大家的后腿。

一次在班前会上,组长甚至当着全组人的面批评了他,“王树林以后要多学习技术,不然没人愿意和你一起干活了。”这样的鞭策在王树林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时刻提醒自己,“只有技术好,肯吃苦,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王树林在工作中要求自己始终要对产品质量怀有“敬畏心”。工作中,他始终保持多想一步的意识,思考一下自己的操作质量状态,到下一道工序会出现什么问题,到产品运行时会有怎样的状况?把一些当下没有显现的质量问题,在本工序就完全控制住。

常规的变压器产品有成熟的工艺和操作经验,按规定要求操作就可以了,但大部分的订单都是定制化的新产品,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设计工艺人员也不会给操作者一个确切的操作方案。尽管有图纸和工艺文件这样的指导性方案,但是和实际操作仍有距离,需要一线的操作者去摸索,去创新。

在一线,王树林要求自己“脑勤”,多问几个为什么。“现在这个活我满足不了图纸的要求,该怎么办?我以前碰到过类似的问题,我现在借助以前的经验,能不能再想出别的办法?这种办法不行,我就再试另一种办法,直到找到一种最佳的办法。”

用王树林的话说,工艺创新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他要求自己要“笔勤”,多做记录。“因为当你做记录的时候,就是一个总结经验、梳理经验的过程。”

2004年,天威保变自主研制我国首台750千伏级超高压变压器。由于是新产品,在没有成熟工艺操作方案的情况下,王树林大胆提出瓦楞纸板安装、绝缘纸板筒安装等创新工艺方法,攻克了产品在气相干燥过程中纸板筒变形的工艺难题。这样的出口产品达到129台之多,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把每一台产品做成精品”

王树林正在检查主绝缘端圈垫块承受轴向压紧力和油隙通畅情况

王树林正在检查主绝缘端圈垫块承受轴向压紧力和油隙通畅情况

2005年,在公司引进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换流变制造技术时,王树林被派往德国西门子公司学习。德方人员说:“就算给了你们图纸和工艺文件,没有两三年的时间你们也造不出一台合格的变压器。”王树林明白,外方人员讲得不无道理,制造成功一台结构复杂的换流变压器,不仅需要图纸,还需要有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技能工人。

那时,王树林等人在西门子的学习更多是观摩,只能在一旁看着人家操作,无法上手试一试。一些操作技巧,只看是领悟不到的,而一些细节的操作经验,对方也不会告诉他们。于是,在关键节点王树林坚持24小时跟班操作并详细记录,靠自己实践琢磨把经验总结起来。回国后,他参与的首台换流变产品一次试验成功,打开了以往技术壁垒森严的市场。

王树林所在的整体套装工序,不同于一般的单一重复性的操作,其涵盖的子工序小单元操作不少于86项,而且每一项都需要专门独立的操作技能。如果成为一名普通产品的带班长,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操作经历和经验。虽然是车间里级别最低的管理者,但是对带班长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既要领导14到16个人的团队,还要管理生产进度、产品质量、安全现场。

作为带班长,王树林早晨会第一个到达车间,把现场打扫干净,把装配架和工装擦一擦,做好现场整理。完成之后,他会把今天的工作进行仔细梳理,今天要干什么活,能干到什么程度等等,最后再看一看今天干活需要的零部件是否都准备到位,是否符合图纸要求。上班之前,王树林要求自己对这些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开工之前,王树林会给大家讲一讲图纸。虽然图纸都会看,但是有一些关键节点还是要再强调一遍,包括需要注意操作的地方,哪里容易出问题等。每个人从事的环节大都不一样,王树林要求自己做到“眼勤”,多看多巡视。事情很繁琐,但是每一件事都挺关键,每一句话都得说到,每一件事王树林也得看到。

“我们的工作是负责变压器‘心脏’部分的安装,把每一台产品做成精品。”王树林说。凭借着一颗对产品的“敬畏心”和团队凝聚力,王树林和他保变电气的同事们制造的产品成功地用在国家重点工程、骨干电网上面,如三峡水电工程、西电东送工程、清洁能源外送通道工程、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水电工程等。面对国外苛刻的定制要求,他提出了不同的产品装配技术,产品质量得到外方监造人员的高度赞扬。

“成为世界一流的变压器装配工人”

王树林正在给操作人员讲解整体线圈端部出线绝缘包扎注意事项

王树林正在给操作人员讲解整体线圈端部出线绝缘包扎注意事项

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让王树林意识到,变压器装配技术的培训是一直被需要的。它不像有些工作,到达一定级别后就不需要进修。因为变压器的新产品一直层出不穷,所以工艺技术始终有提升的空间。王树林发现,培训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让学员更有效率地学到新的经验和技术。

他还记得自己当学徒的时候,看着老师傅做这些东西,好像很简单,但是轮到自己做的时候就是做不出老师傅那样的效果,一定要自己动手多体会,并且他发现结合影像的材料可以更加准确地传递想表达的内容。当时,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王树林和工艺人员就用数码相机,把变压器整体套装中的重点环节随手拍下,便于以后年轻员工学习。

为了把最先进的变压器装配技术传授给更多的青年工人,王树林在工作之余把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能总结出来,编写了变压器《整体套装工序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整体套装工序质量风险控制点和防范措施教案》,放入了在工作中积累的珍贵影像资料,对年轻员工进行培训,更快提升员工整体操作水平。

王树林要求自己做到“嘴勤”,不怕唠叨。在班前会进行生产前教育的时候,王树林和工人们强调,“我现在说的每一句话、给你们说的每一个注意事项,都是真金白银换过来的,全是吃亏吃出来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2021年4月,王树林被评为河北省大工匠十大年度人物之一。为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保变电气专门为王树林建立了王树林创新工作室,就设在王树林工作现场附近,便于他培训员工,交流经验,组织课题创新,解决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他说,自己作为一名劳模工匠,希望通过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把多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及操作技能传授给更多的人。

王树林自信地说,现在我们国家在特高压变压器制造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在特高压建设方面,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这已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名片之一。以后,他将利用媒体技术留下详细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变压器装配高技能人才。

王树林并没有停止钻研技术、推广技术的脚步,他说:“只有大家都成为世界一流的变压器装配工人,才能造出世界一流的变压器。”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