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浩杰:生产世界上最薄最宽的不锈钢 为0.015毫米坚守十年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A-A+

正在“手撕钢”车间里工作的段浩杰。

正在“手撕钢”车间里工作的段浩杰。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莉莉)10年时间、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700多次试验,0.015×600 mm箔材成功生产。

这一串数据,概括了34岁段浩杰十年的工作经历。

段浩杰是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轧制工段的段长,也是团队主要研发人员,当薄如蝉翼、用手就能轻松撕开的“手撕钢”面世时,人们将他与“世界第一”“打破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等这样的标签联系在一起,也由此开启了书写中国精密工业制造的故事。

无米下锅 开启研发

段浩杰是地道的山西人。

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太钢精带公司成为一名生产人员。那时,“手撕钢”技术长期被日本、美国等国家垄断,一片A4纸大小的“手撕钢”价格为400元。即便价格如此昂贵,国内相关材料需求常常陷入“无米下锅”的境地。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新兴领域迫切需求高精尖基础材料,2016年,太钢“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成立。

但要想造出“手撕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保证钢质纯净度、产线工艺、控制水平、高等级表面精度、产品性能。这些,都像一座座大山挡在大家面前。

直面行业难点,挑战棘手问题,这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个烫手的山芋,毕竟在此之前,对于“手撕钢”的核心技术,国内还从未有任何团队系统研究过。

可是,作为中国钢铁企业里最有可能轧出0.02毫米“手撕钢”的企业员工,抱着对“手撕钢”的思考与探索,段浩杰成为太钢首批15名研发团队成员之一,开始了与“手撕钢”共成长的5年。

重复失败 挑战极限

薄如蝉翼,厚度仅为0.02毫米的“手撕钢”。

薄如蝉翼,厚度仅为0.02毫米的“手撕钢”。

山西人爱吃面,擀面、醒面、和面、切面……在所有的工序中,擀面最为重要,面的厚薄直接关系着口感和卖相。

造出“手撕钢”要攻克轧制、退火、高等级表面控制、性能控制4大难点。而在整个过程中,首道工序的轧制是最重要的一环,就像擀面一样,把钢带由厚变薄,这道技术工艺直接影响着“手撕钢”的厚度和品质。

作为生产负责人,看着车间里的2台精密轧机,如何安装轧辊、如何设置中间距,并让它“擀制”出又薄又韧的钢材,成为摆在段浩杰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20根轧辊,对应不同的宽度有6种选择,锥度有5种选择,每种锥度对应不同的5种锥长,同时又需兼顾不同的凸度选择。如此多变量的配比,意味着2万多种可能性。”段浩杰说,在所有复杂的轧制过程中,断带则最让人“崩溃”。

2017年12月10日上午9时,轧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0.02毫米穿带轧制。11点40分,穿带完成,当轧制生产到100多米时,“啪”一声巨响,钢带瞬间破碎,不同于厚板断带一分为二,薄板当时就碎成了粉末。

在段浩杰的办公室里,堆放着一摞1米多高的工作笔记,上面记录着“手撕钢”的所有研发数据和轧制方法。

就这样,从0.1毫米到0.05毫米,再到0.03毫米,箔材一天天在变薄。经过711次试验,攻克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后,2018年初,一项挑战极限、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0.02毫米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终于研发成功,世界首发。

这种可以用手撕的钢材一经问世,便打破了民众对钢铁的固有印象,一炮而红,走红网络。

问鼎塔尖 期待未来

其实,没有人生来就是“学霸”,一路走来,对段浩杰来说,以厂房为家、与数据为伴,是家常便饭。

每天早晨7点,戴着红色安全帽、穿着蓝色工装的段浩杰会快速走进精带公司8号车间。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压力最大但也是最辉煌的十年。

采访时,段浩杰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字是“韧”。在他看来,“韧”是时间与心力的结合,它不仅有着至柔至刚的弹性智慧,也代表着自己坚持内心的追求,这是他所向往的精神。

“我做的事补上了产业链‘断点’,让‘高价买’变‘平价造’,更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我很骄傲,这也是我工作的意义。”面对荣誉和赞美,段浩杰说,除了“手撕钢”,他们研发生产的很多高端不锈钢产品,已用于笔尖上的笔尖钢、航空航天领域的碳纤维、港珠澳大桥上等。

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就没有一流的制造业。“手撕钢”的突破,是我国钢铁行业深刻转型、结构优化的一个缩影。

心之所向,行必能至。

2020年9月,段浩杰和团队成员再次成功批量生产出厚度仅为0.015毫米的“手撕钢”,打破了此前创造的厚度0.02毫米的“手撕钢”纪录。

新产品的诞生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了充足底气和强大自信,在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等技术成果方面,更彰显了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