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长江情·绿色篇】农业“中国芯”挺起民族种业脊梁

来源:荆楚网 | 2021年05月16日 15:23
荆楚网 | 2021年05月16日 15:23
原标题:【中国共产党百年长江情·绿色篇】农业“中国芯”挺起民族种业脊梁
正在加载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粮食安全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长江流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地,自古以来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在民族种业发展历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动车组穿过江汉平原麦田和油菜花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改革激荡,开启种业强国建设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种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四自一辅阶段(1949—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实行“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育种方针。

  四化一供阶段(1979—1999年),《种子法》出台前,实行“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方针,可称为种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市场(产业)化改革阶段(2000—2010年),《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打破行政区划垄断经营种子,鼓励科研单位建立种子公司,民营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中国种业产业化发展雏形初现,可称为种业第二次革命。

  现代种子产业阶段(2011年至今),《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即国发2011.8号文件)出台后,建立了以产业为导向,以科研单位基础性研究为主、应用研究为辅,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新格局,可称为种业第三次革命。

  惟改革者进。半个多世纪的种业改革创新、实践探索,实现了由种子到种业、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跨越,“种业大国”迈入“种业强国”的步伐更加坚定。

  担当使命,资源沃土崛起“中国种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灵才能人杰。湖北拥有丰厚的种业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储备,滚滚长江孕育出了袁隆平、张启发、傅廷栋、朱英国、陈焕春等一批杰出种业院士,隆平高科、丰乐种业、荃银种业等一批种业龙头也诞生成长壮大于此。

  2012年,武汉瞄准种业,提出建设“大种业体系”,把种植业、渔业、畜牧业等纳入大种业体系,在全国创新性提出打造“武汉·中国种都”。2015年,武汉“种都”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中国种都”品牌打造的法律基础夯实。2018年,《武汉·中国种都”发展规划(2017-2025年)》发布,明确了“一核三园五链多片区”的产业布局,“种都”建设上升为省市共建模式。

“中国种都”总部大厦。湖北日报记者 朱赟 摄

  八年蜕变,“中国种都”建设成效显著,担当起了振兴民族种业的历史重任。核心区初具规模,拥有11个国家级涉种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已引进杜邦先锋、拜耳作物、先正达、中化集团等世界500强巨头,聚集11个院士团队以及农发种业、北大荒垦丰、隆平高科等60多家种业高科技龙头企业,研制成功了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生物育种能力和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全国、全球领先,让种业装上了更多“中国芯”。

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扬帆起航,千亿种业踏上新征程

  2020年6月,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复武汉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也是全国第五家、华中首家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2020年9月,武汉市提出市级财政将连续五年每年安排6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支持种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实现种业产值1000亿元。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中国种都”核心区的高农生物园也正是武汉国家农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必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扛起种业振兴“国家队”使命担当,大放异彩。

高农生物园(李泽飞 供图)。  来源:人民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万里长江奔流不停,站在新时代潮头,“中国种都”必须主动担负“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跋山涉水,攻坚克难,助力农业“中国芯”奋力突围,挺起民族种业发展脊梁!

编辑:赵晋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中国共产党百年长江情·绿色篇】农业“中国芯”挺起民族种业脊梁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