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价6万”“10万起步”“百万墓地”……清明节来临之际,一些地方炒墓之风又起。近年来墓地价格窜天猴似的上涨,有些炒墓商家甚至把过去炒房的那一套用在墓地开发上,什么“风水宝地”,什么“地下CBD,人生后花园”,焦虑感制造得满满的,不少群众直呼“死不起了”。
这仅仅是需求太旺吗?不是。需求问题可以用供给来满足,如果市场失灵,监管部门可以出手。那问题出在哪里?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代表建言“取消经营性公墓建设,全面推行公益性公墓建设”。虽然公益性的怎么推行、经营性的如何约束,还有待严格论证,但这一建议已经直指殡葬改革的关键痛点:供给机制不合理,供给主体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公益性墓地供给不足加之厚葬之风盛行,造成经营性墓地大行其道,价格居高不下。各地也进行过多轮针对“天价墓”“活人墓”及炒买炒卖墓穴等的专项整治,但一阵风过后,治标不治本。
作为“从摇篮到坟墓”中的最后一环,殡葬事业本身具有公益属性。要刹住天价墓之风,必须加大财政的投入和落实力度,大量增加公益性墓地的供给,将之当作重要的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其兜底的作用,让群众“逝有所安”。
近年医疗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过去“以药养医”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今通过“灵魂砍价”、集中采购,把患者负担、药企发展、医保负荷统筹纳入考量,既可以挤挤企业的水分,也能够让企业获得合理的利润,最终增添了民生福祉,这对殡葬事业解决“以墓养殡”是一种启示。墓不是用来炒的,是时候根治天价墓顽疾了。(文/万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