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通讯员 赵文斌 张雅萌 记者 王汝希):李辉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件事,这件事是他的父亲李承富在弥留之际反复交代他的——希望用自己的积蓄交1万块钱党费,这是父亲最后的心愿。
2021年2月5日,86岁的李承富因病去世。2月24日,李辉将1万元党费汇入内蒙古空管分局党委账户,完成了父亲的“红色遗愿”。
李承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8月,他主动要求调往地处偏远荒漠的内蒙古喔伦哩哈导航台,成为该导航点首任报务员。1968年,喔伦哩哈导航台迁至土牧尔台导航台,李承富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工作,直到1994年退休。
“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党员。”与李承富共事过的人总是这样评价他。
李承富
“我是党员,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是我的本分”
喔伦哩哈导航台对李承富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承富本来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但是他却来到了华北地区条件最为艰苦的喔伦哩哈导航台。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组织需要的时候,越应该顶上去,这是一名党员应尽的本分。”在谈到那段岁月的时候,李承富总是这样对儿子李辉说。
李承富查看油机
现在,喔伦哩哈这个地名在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了,但这个导航台在整个民航事业的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新中国的民航事业艰难起步之时,北疆只有很少几条航线通往国外,喔伦哩哈导航台正是这为数不多航线的重要导航点。
“那时,喔伦哩哈导航台还没有通电,台站配备了柴油发电机,每逢有飞机经过时,父亲都会启动油机供电,用发信机把一封封电报发给飞机,向飞行员提供准确的飞行和气象资料。”李承富的大儿子李伟回忆。
有一年冬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了草原,台里面临着断油的窘况,为了保证油机及时供电、设备准时开机,李承富组织台里的其他同志突击抢运汽油。那时,雪大到连牛都不愿意往前走,李承富只能走在牛车前面,用自己的双脚踩雪,为牛车开路。
就这样一米路、一米路地向前,到最后,牛也走不动了,李承富和战友们却愣是轮替着用桶把油背到了机房。
那时,喔伦哩哈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子,物资匮乏,发电机用的燃料、取暖生活用煤以及粮食、蔬菜等生活用品要分别从三个县运回。单程100多里的路程需要李承富和战友们赶着吱吱作响的牛车,从日出走到日落才能走完。
李承富刚到台里工作时,面对茫茫草原戈壁,他经常找不到方向。有一次去县城为同事们领工资,在返回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李承富迷路了。当时那一片山区曾有狼出没,孤身一人的他强撑着胆子,边走边观察四周,凭记忆摸索着往回走,回到台里已是夜里十二点多了。
“他就是一颗‘钉子’”
类似这样的经历在工作中时有发生,但李承富克服了一切困难,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还把日子越过越好。
为了改善台站的生产生活条件,李承富带领同事在荒漠中开垦农田二十多亩、养羊五十余只。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李承富就是一颗“钉子”。
李承富检查无线电设备
1968年喔伦哩哈导航台搬迁至土牧尔台镇,更名为土牧尔台导航台。1971年,当得知土牧尔台导航台缺人时,李承富毅然申请调回导航台。再回导航台,他如饥似渴,全身心扑到工作上,努力钻研设备维护保养技术,对台里设备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及时检修,设备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当时设备用的电子管等器件比较金贵,在土牧尔台镇买不到。遇有设备故障时,我父亲只能骑上车到100多里外的集宁市买,有时候缺货,得跑好几趟才能买上,值完班的休息时间全用在买器件的路上了。”李承富的儿子回忆。
1980年,一部分台站员工退休,只剩下两名员工,李承富开始长期兼任油机员和无线电机务员。几十年来,他这颗“钉子”发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
“退休了,党员身份不能退休”
已经快到退休年龄的李承富,却又增添了一项新的工作内容,培养下一代新人,为民航事业的腾飞增砖添瓦。
退休后,李承富也时刻关心着分局的发展,在台站建设和发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李承富勤勤恳恳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进了这座导航台。建台以来,没有发生任何人为原因造成的差错和设备故障。
“我还记得入党宣誓时,激动、紧张地手心冒汗,生怕念错一个字。当时心里就下决心,一定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栽培,对得起胸前的这枚党徽。”李承富生前回忆入党时的情形。
李承富荣誉
光阴荏苒,李承富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入党誓词,践行了党员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