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顽童”李金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A-A+

央视网消息:“从1G做到5G,我亲身经历了中国无线通信事业的发展轨迹,并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站在堆满各种仪器设备、稍显凌乱的办公室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李金新,热情洋溢地对记者说起自己热爱的无线通信工程。

上世纪80年代末,李金新从浙江大学物理电子专业研究生毕业,赶上了中国无线通信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很多同学进了高校搞研究,我却感觉外界更需要搞无线通信工程的人。”对于需要亲自动手、爬高爬低的工作,李金新乐在其中。

李金新谈到,上世纪90年代,他作为浙江省光纤技术开发公司的工程师,主持部署了多项无线通信工程,“浙江省XX监狱,我刚为他们部署好无线调度系统,第二天该系统为抓住三个逃犯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表示,自己在无线专网上的耕耘,也算是为国家通信事业发展的大厦添砖加瓦。

2004年,李金新入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为一名教师。“做了这么多年的工程,自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想把我的通信工程实践知识教给学生,而自己呢,边做研究边继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19年,李金新主持研发超级无人机低空转发系统,该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提供应急救援,无人机可第一时间进驻灾害现场,搭建起“空中临时基站”,为应急救援提供指挥调度通信服务。

“比如浙江沿海地区,夏季易受台风侵扰,造成洪涝肆虐、基站破坏严重,深入救援时拨打电话,常遭遇到处都是盲区的困境。若有一个覆盖面广的超级无人机提供临时基站服务,就会给救援带来极大的便利,设空中临时基站,等于为紧急救援提供一双‘千里眼’。”谈及研发初衷,李金新表示,自己有三十多年的通信工程经历,也参与过不少应急救援项目,深感大型灾害发生时因为通信中断而给救援造成的不便。

这个应急救援“神器”重10公斤,遇到自然灾害时,可第一时间进入灾害正中心,在中心点上方100米处驻留,为方圆10公里区域提供通信服务,并能够在强风环境下作业,还可以通过系留电缆连到地上的系留电源,连续工作4个小时以上,克服了传统无人机续航时间短的问题。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3月份以来,浙江省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近20所高校的校园里很多地方,多了个胖墩墩的像电冰箱的设备,它就是李金新主持研发的“AI小厨房”。

只要拿起手机完成支付,机器里面的传送带就会像升降机一样上移至炒饭所在的一排,炒饭自动“掉进”传动带,然后传送带继续上升,把炒饭送进机器右上角的微波炉。不到1分钟,炒饭做熟了,最后送到右下角的取食区,师生们就可以拿到热乎乎的食物。尽量减少人的接触且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疫情期间,AI小厨房在复工、复学中“大显身手”。

“因为有几十年的通信工程、仪表仪器的工程和研发经历,我力求课堂一定要连着实践,有问题意识,并能解决问题。而事实上,我基本是边做工程、研发,边把这些东西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有些看起来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了。”李金新谈到。

在担任杭电信工学院学院智能车、电子设计竞赛教练组组长期间,李金新在竞赛育人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他的智能车竞赛组学生共获各类奖项70余次,其中获国家级奖项10余次。他还专门做了《基于“传帮带”竞赛学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希望让“工程+研发+育人”的融合模式受惠更多人。

2020年以专业第一名被某高校电子信息学院录取的郑博文同学,就是在该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期间,郑博文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一等奖。在竞赛准备阶段,李金新将实验室设在自己办公室隔壁,郑博文和同学们一有问题就会跑去请教。

无线充电技术在手机上是比较容易的,可智能车是个耗电大户,线圈位置材料、充电时间、有效距离、能量损耗率、安全性等一个个问题,让郑博文和同学们几次有了放弃的念头。可每当有这个苗头出现时,李金新就会鼓励他们,指导他们克服困难。一天天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再重做,这个智能车竞赛项目,磨了整整两年,当时吵吵闹闹喊不行的“小白”们,已经成功研发出了一款具有无人驾驶和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车。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自做通信工程,到后来的研发做集群通信、融合通信、互联互通,李金新一直走在行业前沿。“我觉得我最大的秘诀,就是痴迷技术和应用,活到老拼到老,所以有人称我为技术顽童。”李金新说,现在最大的乐趣是,“把我几十年在通信工程和研发上的精髓传授给我的学生们,帮助他们在中国通信升级跨越中也做弄潮儿”。(记者 朱春燕 通讯员 程振伟 校对 娄郝)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