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当起了“俏绣娘” 十八洞村学“绣花”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A-A+

央视网消息:十八洞村是湘西自治州花垣县一个苗族聚居的山寨,村里人祖祖辈辈都是靠田、靠山吃饭。几年前,村里有不少留守妇女,她们虽然年龄偏大,但心灵手巧,不少人还掌握着一门苗家女儿的传统手艺——苗绣。已经在十八洞村当了十多年党支部书记的石顺莲一直想依托这一优势,为村里的妇女们做些什么。

2013年,“精准扶贫”的提出让村子找到了方向,寻找产业突破口成了全村人共同的目标。第二年,年满60岁的石顺莲主动申请从村支书的位子上退下来,她决定带领村里的留守妇女专注于苗绣事业,靠自己的双手,摸索出一条致富路。

在家门口绣“鼓”钱包

瞄准了苗绣的产业前景,2014年,石顺莲把村里的妇女们组织起来,注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因为从来没想过绣花也能赚钱,所以很多村民当时并不把苗绣产业当回事,有的甚至说起了风凉话:“村支书不当了,不在家里享清福偏要折腾什么绣花,难道绣个花还能卖到钱?”不仅是村民,就连石顺莲的家人也不支持她,觉得劳心劳神。

“苗绣是苗家女儿必备的手艺,我12岁就开始跟着婆婆(湘西话中指奶奶)学绣花了,直到22岁出嫁。”石顺莲说,她要把苗绣工艺发扬光大,也要带领村里的妇女“绣”出新生活。于是,家里的三间瓦房都被她“贡献”出来当作合作社的“工房”。

不再在村里担任职务,石顺莲的日子却一点也没有闲下来。尽管那时的石顺莲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工匠精神”,但她明白,只做纯手绣,才能真正把苗绣工艺传承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合作社就与几家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接到了第一笔订单——在书签、屏风、钱包上绣花,一朵15元。接着,第二单、第三单……随着订单纷至沓来,第一年,合作社的订单总额就超过10万元,绣娘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

“有老支书带领我们搞苗绣,我们可以赚些手边上的零用钱。原来买个小东西都要向打工的丈夫要。”绣娘吴美金说。绣娘的钱包越来越鼓,更多人重新拾起绣花针,甚至还有外出打工的村民选择回村加入合作社。

眼看着队伍发展壮大,订单数量却没能跟上,被动等待并非长远之计,如何进一步打开销路,石顺莲陷入新的思考。

与时俱进迎八方商客

2018年,石顺莲带着村里的10位绣娘去湖南工业大学参加培训,得知当地一家轨道交通公司之前每年都将十字绣高铁火车头作为外事礼品,石顺莲便抓住时机送上了几幅苗绣样品,苗绣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兼有粗犷、秀丽、细萃、素雅4种风格,图案错落有致,讲究虚实得当,配色方面也极为考究,公司相关负责人一见便当即决定以苗绣替代十字绣。

尽管已有合约在手,石顺莲却丝毫不敢怠慢。绣传统花样不在话下,绣火车头却是平生头一遭。石顺莲从村里选拔出技艺精湛的12名绣娘,带她们再次赴湖南工业大学,与设计团队沟通火车头的图案,融入传统苗绣的龙凤、孔雀、花草等元素,最终定下了7幅送往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苗绣火车头作品和75个苗绣包包的样式图案。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一针一线都不能马虎,不然没有下一批订单了。”石顺莲反复提醒合作社的成员们。

面对苗绣,平时为人热情随意的石顺莲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绣娘们说,石顺莲作为苗绣带头人,技艺最佳。她会一针一线悉心指导,也会拿着她小孙女画画的米尺,仔细丈量检查其他绣娘的作品。歪了,重来;颜色错了,拆掉再绣……直到她们都能高品质完成作品后,石顺莲才放心地开始绣自己手头上的“火车头”。那段时间,石顺莲要从早上8时忙到深夜,仅用10天时间,便带领绣娘们完成了订单。

客户对这7幅作品十分满意,绣娘中最多的挣了5000余元。经过历练,一名手巧的绣娘一年最多可以绣20幅火车头作品,按2000元一幅来算,年收入较以前大幅增长。到现在,村里已有3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苗绣顺利脱贫摘帽。

趁热打铁,石顺莲主动寻找机会,当地政府也积极帮助对接。2019年,十八洞村苗绣参加了第15届深圳文博会。石顺莲作为苗绣传承人,不仅现场展示苗绣针法,还组织村里的文艺队,穿上精美的苗族服饰,设下拦门酒,唱起动听的苗歌,想方设法留住人们的脚步,吸引更多人了解苗绣。展会结束后,石顺莲和合作社收获满满,她们带去参展的书签、手提包等苗绣产品全部售罄,广东的一些企业还与她们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非遗”带动致富路越走越宽

六年间,在石顺莲的带领下,数百件精美的苗绣作品先后20多次在各类展会中亮相。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半年十八洞村的苗绣订单少了许多,许多绣娘心里着急却无计可施。尽管当地做苗绣的不止一家,很多村镇和企业都有合作社或生产基地,绣娘出村做活计一天能挣70元左右,但企业订单往往没有太多发挥空间,限制了绣娘的手艺和想象力。

为了谋求解决之道,石顺莲和十八洞村绣娘团队主动走出去参与培训,研习苗绣技艺,了解其他村镇的苗绣产业情况,见识到了诸如苏绣等手艺的传承发展模式。

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再结合十八洞村正在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不少绣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可以做大幅山水的苗绣,有的说可以尝试打造苗绣旅游纪念品……

“有这个劲头,就不愁没有发展。”石顺莲和绣娘团队对未来充满信心。

石顺莲今年已经67岁,回想过去的几十年,她很是感慨。1976年,石顺莲嫁到因交通闭塞而极度贫困的十八洞村,当了接生员。1996年,村民们选举她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再后来,她拥有了苗绣合作社负责人的新身份。在十八洞村整整44年,石顺莲见证了大山里的苗族村寨一点一滴的变化。石顺莲说:“有人羡慕我,说现在十八洞村大变样,我们嫁过来是嫁对了。其实,我们有现在的好日子,都是我们凭双手绣出来的。”

一针一针密密缝绣,五彩艳丽的线在十八洞村绣娘们纷飞的指尖下化作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生动的图案,一幅幅精美的原汁原味的苗族特色绣品被销往世界各地。(文/王若怡 校对/宋春燕 文中配图由采访对象本人提供)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