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兵:用“透视眼”为钢铁探伤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A-A+

央视网消息(记者 霍筠霞):无损检测员,被称作“钢铁医生”。和医生工作方法相似的是,“望闻问切”的手法都会用到;不同的是,郭海兵和他的团队专门为钢铁体检,负责给焊缝“拍片子”,并通过片子得出“诊断结果”。

郭海兵说,无损检测是在不破坏工件的前提下,通过不同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来确认工件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与普通检测有所不同,无损检测发现问题后,还要进一步分析故障形成的原因,给出避免再出现相同问题的建议,加强过程控制。

最后一环

2009年底,郭海兵入行无损检测,成为中建安装旗下南京华建检测公司的一名无损检测员,这个许多人听起来陌生的工种,被誉为大型钢结构、化工工程质量的最后一环保险扣。

郭海兵在检测中

南京滨江LNG(天然气)储配站工程拥有国内容积最大的LNG三层金属全容罐,投用后储备的天然气可供南京市应急使用10天左右。

从3月份至今,郭海兵一直投身该项目中。工程储罐主体焊接工作需在两个月内完成,且对焊接质量要求极高,是个不小的挑战。一般检测项目只需抽检,而LNG项目要求主容器和次容器要进行100%的射线检测,拍片量同比增加了10倍以上,且现场交叉作业频繁。无损检测工作会产生辐射,不能与其他工种同步工作,每当焊接工人休息时,郭海兵的工作就开始了,一般都是中午和午夜时分。

中午12点,工人们收工吃饭休息,郭海兵带领团队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检测工作中。到下午3点前,他们要把工人上午焊接完的部分检测完,以便及时提供检测报告,指出哪些地方需要返修;晚上8点30分至次日早上6点,整个团队更是处于一种紧张有序的流水工作状态,有的拍片,有的进行暗室处理,每个人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的零件,相互紧密衔接,保证检测工作高效进行。

挑战不断

一个LNG存储罐体一圈焊接点就需要拍摄560张检测片,一个罐体有三层,有13圈需要拍摄。三层罐体的36000多张片子冲洗出来,都需要郭海兵一张张过目,给出结果。按照流程,这些片子到他手里时,常常已经是凌晨两点以后了。一个小时内他要观看近100张底片,通过对比图片、返回现场勘察,10年的工作经验让郭海兵能迅速判断出每条焊缝是否合格。观片灯的亮度比普通灯要高,在这样的灯光下他一坐就是四个小时,精神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经常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他这才揉揉酸胀的眼睛休息一会儿。

郭海兵在检测中

拍片同样没有想象中容易。LNG项目储罐内部层高接近30米,相当于10层楼高,但是空间狭窄,“给罐体做无损检测就像是人在保温杯的夹层里面工作”。郭海兵进一步解释,宽的地方能有一米,活动很受限,窄的话0.8米左右,操作时拿着设备在脚手架上转身都很费劲。

面对种种挑战,郭海兵笑着说:“这个项目跟其他项目不太一样,也是第一次接触低温罐,正好历练一下。”

勤于创新

工作中,郭海兵常常要身兼数职。

作为项目经理,除了评片,郭海兵还要参与到项目的管理中,制定方案、指导技术、安排人员,事无巨细。

为客户节约周期也是郭海兵操心的事,在南京滨江LNG储配站工程进行中,他就动了脑筋。他根据现场低温罐施工特点,将原本只能容纳两台射线机的透照平台重新进行设计改良,拓展到使其可同时容纳四台射线机,设备工作效率提升了一倍。通过优化部署,现场仅安排15名检测人员和18台检测设备,就可顺利保障现场检测工作,降低了40%的人员和设备成本。

郭海兵坦言,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压力,“有的时候休息也满脑子是事”。

左一为郭海兵 

说到半年没见的家人,郭海兵降低了声调:“对家庭亏欠还是比较多的,一年在家里能待上两个月算长的了。”郭海兵的家乡在江苏南通,他记得负责的第一个项目远在广东,项目开始时正赶上他的孩子出生,在家待了不到一个星期就赶回项目现场了,过年也没能回家看看。

目前,南京滨江LNG两个储罐的主体安装工作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郭海兵的团队除了前期对罐体焊接点进行无损检测外,还需要在工程后期利用射线、超声对管道、管件等进行检测。

郭海兵说,预计12月份项目结束后回家看看。

近10万米!这是郭海兵10年来检测的焊接点加起来的长度。钢结构、化工储罐、石化装置、风电塔筒、隧道设备……10年来,他参与过的工程数不胜数,获得过“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和“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的荣誉。

每一个新问题的发现和排除,都是一次经验与收获的积累。每一次改进和提高,都让他感到快乐。郭海兵说自己的工种很小,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但他真的挺自豪的。“每年至少一次会回到课堂,学习最新的技术,很喜欢这种不停向前学习的状态,而且可以学有所用。”(校对:宋春燕)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