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杨妈妈”的她,带给一线医疗队员们一份踏实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2020-03-18 第1192期 A-A+

央视网消息:“别怕,别怕,坚强一点就能战胜病毒!”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国家援湖北医疗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杨惠云,一番耐心劝慰和一个拥抱, “暖化”了一名女性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2月8日,元宵节这一天,西安交大二附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发了。这支130人的医疗队里,护理人员有100名,副队长杨惠云是负责护理工作的主管人,也是这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队员。医疗队的成员说:“看到出征的名单上有她时,我有一份心疼,又有一份踏实。”

她的“不近人情”是队员们的护身符

医疗队刚刚抵达武汉,杨惠云就立即进入了即将接管的隔离病房了解病区环境、患者病情。时间紧,任务重,杨惠云是护理工作的主管人,她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隔离病房的情况,这样下一步的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

连夜确定护士岗位分工及排班模式,梳理护理工作流程,落实院感防控相关工作……医疗队抵达武汉不到24小时,杨惠云和同事就投身战“疫”一线。

疫情来得凶猛,改变了医疗队员平时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留给医疗队队员的准备时间很少。在到达武汉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未知的工作性质,不少队员的心里都充满了紧张和焦虑。医疗队队员孔淑贞在前往武汉前心里就不住地打鼓:“从没穿过防护服的我能顺利开展工作吗?患者愿意信任我们吗?我又该如何工作?”

杨惠云仿佛看出了队员们的不安,在去往武汉的车上,她拍着孔淑贞的肩膀说:“别担心,只要我们用心与患者沟通,以心换心就一定能够赢得患者的信任,患者的信任有了,治疗护理工作肯定就会顺畅的。”

在武汉的第一次查房是最让队员们紧张的,孔淑贞仍清晰记得进入中法院区隔离病房的第一个白班,队员们跟着杨惠云去查房。穿上厚重的防护服,面对着感染风险,杨惠云却好像没有丝毫的紧张,她和疫情前的日常工作一样,打开病房的门,对患者轻声问候,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耐心询问患者的感受。杨惠云的冷静和温柔影响了其他队员们,医疗队瞬间进入工作状态。

除了做好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杨惠云还要管理好护理队员们的生活起居,做好院感防控工作。100人不是个小数字,如何管理好他们,把临床护理工作做得更好,又如何防止交叉感染是杨惠云最担心的两个问题。

到了武汉后,杨惠云就制定了护理质量三级控制架构——“副队长—护士长—组长”。作为副队长,在每个班次的护理工作结束后,杨惠云都会尽快向护士长了解其所在班次护士的工作状况、病区患者整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等。

而院感防控则是杨惠云每天都在操心的问题。为防止交叉感染,她要求队员吃饭不能围坐、减少谈话,但看似简单的事,执行起来并不那么顺畅。因为医疗队员们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心理充满紧张焦虑情绪,更愿意在一起交流。一天,回到驻地后,杨惠云刚进门就听见角落传出了说话的声音,职业习惯让她顺着声音走过去,看见有几个同事正围坐在一起用餐。她不由自主地大声训斥了队员,队员们也像犯了大错误一样,有的端起饭盒站在一个角落吃,有的也不敢吃了,赶快戴上了口罩。

训斥过后,杨惠云的心里更是五味杂陈,她理解一线护士的艰辛与心酸,一边为队员们的职业暴露风险担忧,一边为大声责备队友而感到自责。很晚了,她还在护理队的微信群里发送语音,让队员们做好自我防护,确保自身安全……

她在给患者和队友们的一封信里写道:“请谅解我不近人情的管理方法!盼望疫情早点结束,患者早日康复。待我们平安回家,再围坐在一起,好好把酒言欢。”

患者的需求是他们在微信群里最常交流的事

护理工作对病人的康复起到了很大作用,特别是特殊时期病人们心理负担重,他们在疫情时期有着或恐惧、或痛苦、或焦虑、或煎熬的情绪,需要护理人员更加细心,更加耐心。

在一次查房中,杨惠云发现一名患者情绪低落,便问他:“今天感觉怎么样?看您皱眉头,您心里有什么事情,可以跟我们聊一聊吗?我们会尽力为您提供帮助!”可是患者却直接拒绝了,只说了一句:“我不麻烦你们,我不想说!”杨惠云却没有走开,接着说:“没关系,您想说话时可以找我们,好吗?”同时给各班次护士交代要多多关注这位患者的情绪,做好心理疏导。

第二次查房时,护理队队员发现这位患者脸上的愁云散去一半,才又赶紧温柔地追问,患者这才敞开心扉。原来他八十岁的老母亲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住在别的医院,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患者无法得知母亲的情况,所以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他的爱人也感染住院,自己又患有糖尿病,担心吃了饭血糖升高影响治疗。

杨惠云和其他队员们跟这位患者聊了一个小时,又为他制定了糖尿病饮食方案。再次进入病区时,这位患者的情绪已经好多了,由不敢吃变成吃不饱,两餐之间加奶,血糖稳定。再后来,查房的时候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护理队员只有用心倾听患者在这次疫情中经历的点点滴滴才能读懂他们的恐惧、焦虑和无助,以此“对症下药”,帮助患者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事无小事,尤其在特殊时期。杨惠云要求每一班的队员都要把患者的需求一一记录,争取第一时间给予解决。每一个班次下班后,微信群里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要给XX床患者带苹果、XX床患者想吃榨菜”,“XX床患者穿多大尺码的衣服和鞋子”,队员们不光在群里交接患者的各种需求,还不停地钻研护理技巧,只为能够让患者更加舒心。护理队队员们熬夜给患者制作了“点单沟通”服务卡,有的队员为了让患者更加轻松、愉快,还为患者手折千纸鹤……一次次用心的查房过后,患者与医疗队队员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