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天使”蔺珊:众里寻她千百度,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2020-03-13 第1189期 A-A+

央视网消息:“能帮我找一下阑珊吗?”

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又有几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痊愈出院。但是,这些痊愈患者中有一个人却迟迟不愿离开,他在寻找一名叫“阑珊”的医护人员,希望能当面感谢她,“我住院期间,她把我照顾得特别好,还帮我剪指甲,我特别感动。”然而,这位患者找了一圈,也没能找到那个叫“阑珊”的医护人员。

后来,通过一位记者的帮助,“阑珊”找到了,众人也终于得知,“阑珊”其实并不是她的名字,这中间,还有一场美丽的“误会”。

一件让患者念念不忘的小事

当记者把这份特殊的“寻人启事”发到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微信群里时,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患者要找的“阑珊”,就是北京同仁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蔺珊。由于医护人员们被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层层“武装”,患者只能依据写在防护服上的名字来辨人,加上“蔺”与“阑”字形相近,这才看错了字、记错了名。

“寻人启事”主人公蔺珊

“寻人启事”主人公蔺珊

收到感激的蔺珊有些害羞,也提起了当日没能前去送别的遗憾。她说,她知道那位叔叔要出院,很想去送送他,但自己当时正在病区护理两个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的危重症患者,离不开。

一定要向蔺珊传达感谢的“叔叔”是院区里21床的新冠肺炎患者,伴有糖尿病,即使坚持打胰岛素,血糖还是很高,憋气症状明显,要一直戴着储氧面罩,生活无法自理。

有次蔺珊帮他翻身,看到他的指甲特别长了,就说帮他剪指甲,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嫌自己住院的这一个多星期指甲长得太快了。

找不到指甲刀,蔺珊最后用一把严格消过毒的小剪刀完成了“任务”。因为患者的指甲比较硬,蔺珊担心会伤到患者,就蹲下身来非常仔细地修剪。一个小小的动作,从此便被患者记到了心里。

说起剪指甲一事,蔺珊一直强调,这不过是日常的护理工作,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她也没想到患者会因为这么一件小事而“满世界找我”,反倒觉得自己给别人添麻烦了。

等待34天的握手

79岁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曾老伯是北京医疗队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时,首批接诊患者中病情最重的一位。老人不仅年龄大,对吸氧设备的耐受度也很差,病情一直没有好转的迹象。

曾老伯是个“倔老头”,只要几分钟没看住,就把储氧面罩摘了,还在血氧饱和度很低的情况下,非要自己去上厕所。包括蔺珊在内的医护人员想尽办法,连劝带哄,还是收效甚微。

“有一天我早上进病房时,看到他桌子上摆着好几份饭,一口没动,真把我急坏了,他冲我发脾气都不要紧,我还是要劝他把饭吃了,不然体能怎么补充?”眼看着老人的倔强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蔺珊焦急万分。

面对病情已经危重的曾老伯,医护人员开始使用气管插管治疗。曾老伯插管以后,一直处于用药镇静状态,医护人员为他下了胃管、尿管,耐心呵护。气管插管治疗持续了一周多,曾老伯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心跳等各项数值都在逐渐接近正常值。

病情好转后,曾老伯的镇静药物停了,唤醒成了必要的流程。医护人员通过外界声音和触碰的刺激,帮助他的意识逐渐恢复。

“爷爷,听得见我说话吗?听得见就点点头。”蔺珊伏在曾老伯耳边呼唤,等待着老人醒来,日复一日,已经等待了34天。2月29日一早,蔺珊又像往常一样来到曾老伯身边说话,而这一次,老人终于微微睁开了眼!惊喜不已的蔺珊一边呼唤一边握住了曾老伯的右手。“您握握我的手,握握手!”话音刚落,老人原本摊开的手掌有了反应,像慢动作一样微微卷曲,让蔺珊感觉到了微弱的力量,曾老伯也流下了眼泪。

从那天开始,曾老伯越来越听医生的话,吸痰等操作都能主动配合,尽早脱离插管的希望大大增加。

“双料”护士再“出征”

作为ICU专科护士,蔺珊经常会遇到皮肤伤口护理的难题,因此她又学习了伤口护理技能,成为一名伤口治疗专科护士,是名副其实的“双料”护士。

刚刚得知疫情的消息时, 蔺珊就和科室护士长提前报名,“如果要组建医疗队支援一线,一定把我算上,我是党员,又去过非典一线,我有经验!”不久后,蔺珊成为首批北京市属医院援武汉医疗队的一员。

2003年抗击非典,刚刚参加工作两年的蔺珊就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加入战斗。如今17年过去,她再次毫不犹豫冲到了一线。

蔺珊把自己来到武汉后的点滴写进了日记里。她说,护理工作漫长繁琐,但一个多月以来,早已适应武汉的气候,适应现在的工作。她的愿望是等待疫情过后,带着家人再来一次武汉,游黄鹤楼,走樱花大道,看长江大桥。(文/王若怡)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