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涂悦清):027-85844666,这个显示号码归属地是武汉的热线电话号码,在疫情发生的一个多月以来,接听了数千个心理咨询来电。天南海北的志愿者,素不相识的来电者,通过这一条热线,开启了他们之间的对话。
心理热线咨询量暴涨,全国多地志愿者加入
1996年9月正式开通,今年是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市心理医院)“心心语”心理热线的第24个年头,它也是国内提供免费心理援助热线电话中开通时间最久的志愿服务热线之一。
疫情之下,人人自危,更不用说在此次疫情的暴发地——武汉,恐惧和不安充斥着每一个人的内心。
“我感染了新冠肺炎,会死吗?”
“感觉身体不舒服,我会不会感染了新冠肺炎?”
…………
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从2020年1月24日到2020年2月6日,“心心语”心理热线总服务近1000人次,总拨打量(含未接来电)近4000次。这是平时热线接听量的数倍。
“心心语”心理热线电话咨询登记表
面对巨大的来电量,仅仅依靠几名本地志愿者已经无法承担日常的工作任务,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市心理医院)紧急面向全国招募专业人员,短短三天就接收到近600多名志愿者的邮件。自2月5日起,“心心语”心理热线正式调整为24小时工作制,由150余名志愿者轮流排班,可同时接听多位不同来电者的电话。
从一通通电话里,他们接触到真实的困境
1月20日开始,有关疫情的报道数不胜数,比起相对而言占少数的疫情亲历者,更多人还是在透过媒体关注发生的一切,而这些志愿者们,则通过一通通电话,理解、开导每一位前来咨询的人,更直接地接触到他们真实的困境。
志愿者葛婧在大年三十的早上,接到了这样一通电话。
一位在江苏工作的21岁女性打来电话说,她腊月二十九坐火车回到湖北黄冈,当时有关疫情的讨论愈发热烈,回去的当晚她就感到十分害怕,提醒家里人要做好防护,却被骂了。“在通电话时我清楚地听到她家里人责备她的声音,约持续了一分多钟”,对疫情的恐慌和家人的不理解,让她十分无助,她边哭边咨询:“我该怎么办?”
面对疫情,普通人尚有恐慌,而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家属,更多的是将那些无人可诉说的担忧深埋在内心……
志愿者陈精妮印象最深的咨询电话就来自一名医护人员的家属。
“电话中一直在哭,说自己熬不下去了”,这名医护人员家属打电话来时情绪非常不稳定。她的丈夫当时奋战在武汉医护一线,数量极多的病人和紧张的医疗物资让她十分担心丈夫是否能得到足够的防护,而自己的担心不仅不能让老人和孩子知晓,还需要安抚他们的情绪。巨大的压力之下,失眠、半夜惊醒、胸闷、气短、头疼……这些症状让她很担心自己是不是也得了新冠肺炎。
因为心理热线主要面对的是湖北地区,买药不便、出行不通、口罩紧缺、身在外地被歧视……这些咨询占了大多数。疫情发生以前,“心心语”心理热线接收到的多为危机干预(自杀)、人格障碍、性心理问题等,而疫情暴发后,近七成来电与疫情相关。当真切地聆听到每一个来电者讲述他们的难处时,志愿者不仅需要对其作出情感上的安抚,也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即便每一位志愿者都是经过严格筛选,有着一定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但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他们又是怎么想的?
“只是在做力所能及的事,尽一份力”
心理咨询师也有心理压力,好在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在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后,“心心语”心理热线分组排班,每个班次缩减到3至4个小时,以减少志愿者被来电者情绪影响的程度。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和北京、上海、安徽、江苏等多地专家也主动支援热线,成立督导小组,在接线的第二天,立即对前一天值班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督导。
而作为一名武汉本地志愿者,陈精妮就更能理解来电咨询中占比最大的疫情期间的现实问题(买药、出行、诊断、就医、食品口罩供应等),因为这也是她所面临着的,打开她的朋友圈,采购、团购生活物资,包得严严实实出门,带孩子在家上网课……这是她的日常生活。
当被问,为什么要做心理热线志愿者时,这名武汉本地心理咨询师很简单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是在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尽一份力。”
陈精妮正在接听心理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