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和:做好建设就是最好的抗“疫”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2020-02-25 第1176期 A-A+

央视网消息:日前,世界上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5号墩沉井开始浇筑井壁混凝土。浇筑的顺利开始,也让疫情中一直坚守在一线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吴启和稍稍松了一口气。

自从进入中交二航局后,吴启和便开启了转战大江南北、坚守建设一线的模式,至今已有14年。

吴启和在现场

吴启和在现场

主动请缨

“虽然我做过很多项目的技术服务,但总觉得有些方面还是需要充实一下。同时,以前也做过这方面的技术,也希望能为项目上做点事情。”吴启和说。

2019年8月,中交二航局中标常泰长江大桥5号主墩基础的建设,5号主墩基础为水中钢沉井基础,沉井底面尺寸横桥向长95米,纵桥向宽57.8米,总高72米,沉井面积相当于13个篮球场大,为世界最大面积水中沉井基础。

新的沉井,意味着新的挑战,已经40岁的吴启和主动请缨,要求前往一线。

吴启和清晰地记得,他是在出差的路上接到公司调令的。接到调令后,吴启和便第一时间赶到阔别多年的泰州,参与沉井建设的前期策划,同时被任命为项目常务副总工,负责项目技术方案编制及技术管理工作。

搞好生产也是抗“疫”

因为工期紧张,1月22日完成了首节钢沉井的精准着床后,夹壁混凝土浇筑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了。

1月27日,正月初三,吴启和带领项目部仅有的几个工人筹备物模试验。此次试验是为了确保井壁混凝土浇筑的质量,为主体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进行了3次模型试验研究,验证工艺的可行性以及确定关键的工艺参数。

吴启和在施工现场

吴启和在施工现场

疫情期间试验最大的困难不仅是人员缺乏,还有社会物资及设备资源也进不来。试验中使用的混凝土只要30立方米,按照以往的办法,只要在附近的商混站买就可以,但是受疫情影响,这些企业都没有复工。为此项目部只得想办法将用于主体工程施工,一次生产1500立方米的拌和船用来生产混凝土。

“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用‘大炮打蚊子’来开展试验。”吴启和说。因此,光这个试验就做了20天。2月18日,在所有准备和防护工作就绪后,常泰长江大桥顺利开始浇筑,顺利进入新的施工阶段。

此次计划浇筑夹壁混凝土35327立方米,需要的水泥、砂、石子等建筑材料有8万多吨,投入各大型设备16台、中小型设备46台,投入人员180余人,计划在25天内完成浇筑。

按照以往的规律,在项目部值班的人员开年后都可以调休,但这一次,吴启和的调休计划也泡汤了,这不仅是疫情防控的需要,更是施工生产的需要。

“我觉得搞好生产也是抗‘疫’。”吴启和望着正在浇筑的钢沉井说。

亏欠家人太多

“孩子生病发烧了,说是肺炎……”2020年1月初的一个晚上,吴启和接到家里的电话。而此时正是5号钢沉井定位着床的关键阶段,加上疫情刚开始,这个电话无疑给吴启和焦灼的内心添了一捆柴。他匆忙请假回家,陪同家人给孩子看病。

“那时真的很担心,生怕是那种‘不明原因肺炎’。”吴启和回忆说。好在经过医院检查,孩子所得的只是普通感冒,打两天针就好了。

看到孩子没事,吴启和悬着的心落了地。当晚,他辞别家人,坐上了返回泰州的动车赶往项目部,继续开启“5+2”“白+黑”的工作模式。

工作中的吴启和

工作中的吴启和

因为工作繁忙,加上突发的疫情,今年春节,吴启和40年来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一想到在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大年三十,自己不能陪在父母和妻儿身边,吴启和内心一阵酸楚。

其实早在7月份一加入到项目的策划,吴启和就知道不能回家过年了。虽说常年在外奔波惯了,但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妻子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小孩,已是不惑之年的吴启和觉得亏欠他们太多,不敢过早地将“不回家过年”这句话轻易说出口。

在武汉的妻子为了不让吴启和担心,在疫情暴发前便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四川老家。“如果留在武汉,情况可能会比较糟,因为我们所居住的小区已经确诊了十多例。虽然回老家后也需要居家隔离,但是老家这段时间的条件相比武汉要好得多,不然心挂两头,工作也会受影响。”吴启和心有余悸地说。

与吴启和一起借调到常泰长江大桥项目部来的中交二航局技术中心人员一共4名。“我们有3个人留守工地,还有一个同事回武汉了,本来是要春节期间办婚宴的,结果婚宴也没办成,现在在武汉居家办公。”

如今,疫情,已经成为吴启和他们中心工作群的主要话题。在武汉的一位同事每天陪岳父去医院做透析,后来岳父确诊后,岳母疑似,他自己也轻度感染。“我们在外地的同事想各种办法给他寄去药品,最近几天已经基本恢复了,他岳父住进医院后病情也稳定了。”吴启和说,大家团结互助,患难见真情。(文/田本灿)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