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她们的故事代代相传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2019-11-14 第1124期 A-A+

央视网消息:“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花你就香,望见太行就想起娘……”

在太行山主脉西侧,有一座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小县,1942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于此,为纪念殉国的左权将军,这座原名辽县的小县更名为左权县。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曾涌现出一批特殊的“奶娘”,她们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战士们的后代,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太行奶娘”。如今烽火燃尽,大多数奶娘也已长眠,但关于她们的故事还在代代相传。 

《太行奶娘》剧照。张杰摄

《太行奶娘》剧照。张杰 摄

一捧黄谷糠,“义”字肩头扛

抗日战争时期,巍巍太行山下,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等150多个党政军学商机关进驻左权县,吸引了大量热血青年汇聚于此投身抗日,其中一些人相识相爱,结成革命伴侣,因为居无定所,他们的子女便寄养在当地百姓家中。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一把苦苦菜,一把黄谷糠,是奶娘你哺育我成长。

麻田上口村的奶娘赵引弟,曾抚养过五个孩子,其中两个是革命后代,一个叫福贞,一个叫理华。有一天,日军进到村子里“扫荡”,因为事发突然,总部的首长未能来得及通知他们提前转移,眼看着日军到了大门外,赵引弟叫上福贞、抱上理华,拉上最小的亲儿子从后门往外跑,一边跑,一边喊着让另外两个亲儿子赶快去藏好:“儿啊,娘顾不了你们了,日本人走了,等娘回来啊!”赵引弟带着三个孩子在山里躲了两天之后,福贞和理华保住了。她的另外两个儿子,却变成了两具小小的尸体,再也没能等到他们的娘。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左权县,据不完全统计,像赵引弟这样的奶娘,仅有名有姓、有事迹流传下来的,就有100多人。

1942年到1943年,左权县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很多地方颗粒无收,男人几乎都上了战场,左权县的妇女们要养育照顾八路军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还要包揽下全部农活,甚至承担起站岗放哨、运送伤员的重任,护送八路军的地下工作者躲过敌人封锁线。

曾于那个时期担任左权县委书记的翟英回忆道:“留守的妇女们备军粮、做军鞋,还要冒着危险哺育八路军的娃娃,那种军民之情不是母子胜似母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然而,太行奶娘作为一个英雄群体的形象,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鲜为人知。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一直以来,在那些淳朴善良的左权妇女们心中,八路军是为老百姓抗日打鬼子的,所以“我们”为八路军哺育孩子是理所应当。她们更从未想过从中谋取利益,哪怕在全国解放之后,也依然没有人把它当回事。

“八百里太行,每一座山头都跃动着一颗八路军战士的心脏,那里是我终生难忘、日夜思念的故乡,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那里有我可亲可敬的奶娘。”一本《太行奶娘》深深触动了宋保明的心。从2008年起,他走遍了左权县大部分村庄,整理了60多份太行奶娘的资料,编纂了《乳育情深》《烽火巾帼》两本书籍,挖掘和抢救下有关太行奶娘的最后记忆。

左权县老促会会长皇甫建伟说,奶娘精神,是同仇敌忾的拼搏,是咽苦吐甘的奉献,是义薄云天的担当。现如今,巾帼建功的篇章还在不断书写。

左权县职业技术中学开展的妇女保育和家政服务培训,累计培养出15000余名家政服务人才;李爱萍积极发掘本土文化,开发出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带动全县两万余名妇女就业;根据自身特点,左权妇女们在中药材开发、小杂粮生产、生态庄园等领域大显身手……

今年4月,左权县作为多年的国家级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摘帽”,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奶娘精神”的激励下砥砺前行。

一处星火,四方灼灼

2012年,为纪念左权将军牺牲和左权县易名70周年,一部结合了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大型歌舞剧《太行奶娘》亮相。今年5月,《太行奶娘》在北京进行了第500场演出。七年间,该剧目走遍180余个市(县),先后巡演500余场,将太行奶娘的故事带出左权县,生动地呈现在全国观众的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太行奶娘》的剧组成员,大多是太行山区的业余演员,他们深深扎根于太行山,怀揣对先辈的敬仰,拥有仿佛能闻到泥土气息的原生态艺术底蕴,每一个唱腔真挚而热烈。

《太行奶娘》第一次排演的同年,“左权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也先后整理出版,共计十六册,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岁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爹妈上前线打鬼子呀,我的奶娘,您就是那遮风挡雨的墙;

黑夜里醒来盼天亮呀,我的奶娘,您就是我头顶上的太阳!”

一声声左权开花调(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一种汉族山歌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清丽悠扬,谱着唱不尽的浩荡英雄歌,藏着诉不完的军民鱼水情。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