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百夫妻用“匠心”延续情怀 王家浩 摄
中新网湖州10月30日电(见习记者 施紫楠 通讯员 王钰涵)浙江德清雷甸镇解放村陆家桥港,一艘从江苏驶来的船只已经在这里停靠了很多年。岸边,范荣发和他的妻子姜银所正在埋头劳作。这几天,他们需要加紧完成20对铜烛台的制作。
在分工中,范荣发主要负责浇铸工序,只见他拿起两块合适的模型,待初步烟熏后,将其上下合在一起,再用铁勺将滚烫的铜水注入模型中。不过几秒,一个方形铜碗便新鲜出“炉”了。
范荣发在浇铸当中 王家浩 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铜铸工艺是解放村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从12岁开始就跟着父辈学习铜铸技艺,童年就是在这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度过的。”范荣发告诉记者,1990年,他带着家传的模具从江苏来到雷甸,从此开始了火热的铜匠行当。
“就拿浇铸来说,这一连串的动作看似简单,但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制作者对时机的把控。中间要是稍有不慎,铸造出来的铜碗就会有裂痕。”范荣发介绍,烟熏上去和铜水倒下来的时候速度要快,这样做出来的铜像式样才是最好的。
夫妻用双手传承传统铸铜工艺 王家浩 摄
范荣发刚刚铸造出的铜制品还只是“粗品”,后面需要进行打磨和抛光,这便是妻子姜银所的主要工作。一个铸造、一个打磨,夫妻俩就这样过了数十年的时光。
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类手工艺品逐渐走上“机器制造”行列,解放村从事铸铜手艺的人数也大幅缩减。从曾经的红火到如今的冷清,范荣发深知,手工铸铜的市场正在渐渐萎缩。
但即便如此,已经年过半百的范荣发、姜银所夫妇仍不愿放弃这门老底子的工艺,坚持用双手将其延续下去。
从凌晨两点到上午11点,夫妻二人已经连续工作了9个小时,20对烛台所需的底座、上座、碗、套等部件已全部完成了铸造。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也只完成了整个工程量的60%,“焊好了还要喷金粉,大概要忙到下午5点。”
午饭间隙,范荣发说,他现在就希望能有年轻人愿意接触铸铜,让传统手艺能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的生机,“只要干得动,我肯定会一直干下去,如果有人愿意学我也肯定愿意教。”
船上,“叮当叮当……”的声响再度传来,范荣发的眼神里充满了自豪和憧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