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国艳:用非遗“锦绣”织就巾帼致富路

匠人匠心 来源:央视网 2019-9-2 第1076期 A-A+

1

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付国艳

央视网消息:每年盛夏,工人们热火朝天地收割蓝草是贵阳城郊最热闹的景象。这样的画面,在付国艳孩童时代还和蓝草一样高时便记忆深刻。贵州盛产蓝草,蓝草七月开花,八月收割。它的根即为著名中药板蓝根,而茎叶是布艺染色的上佳原料。“青出于蓝”说的就是蓝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付国艳带着十几个工人、十多台缝纫机、一口大染缸,局促在贵阳市小河区的一所小作坊里。她继承自父辈的创业资本,正是用以蓝草为主要染料的纯手工植物蜡染。

如今,1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扩展到现在5000多平方米的三层店铺;2600平方米的黔粹行综合体坐落于贵阳天河潭景区,毗邻花海,依偎湖畔,成为展示贵州民粹的一个新窗口。这背后,是一个民企依托贵州省妇联民生工程“锦绣计划”的成长样本,也是女匠人付国艳坚持贵州民粹传承,带领妇女脱贫增收的励志故事。 

1

女匠人展示蜡染刺绣技艺

付国艳干蜡染,算是女承父业。她出生在贵州安顺,这里的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也被誉为“蜡染之乡”。付国艳听父亲说起,早年祖父在安顺集镇上开办染坊,在众多的作坊中,帅家、付家、谭家是规模较大的。付家即是付国艳祖上。

1988年,付国艳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国企营业员工作,开了一间蜡染小作坊。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举办,亚洲劲吹中国风。街头巷尾,越来越多敢秀的贵阳人,把民族服饰穿在身上,蜡染蝙蝠衫、扎染连衣裙成为最时尚的打扮。付国艳看准商机,和朋友合作开设了一家蜡染服装厂。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拥有从县级到世界级的“非遗”名录总数超过6000项,涵盖传统工艺、民族歌舞等,如何把这些民粹传承下去?付国艳开始研究民族工艺品的市场化发展。水族马尾绣、苗族刺绣、蜡染等“非遗”产品大受欢迎。

1

付国艳(右)到农户家收刺绣 

贵州省有1609万名妇女,其中36%是少数民族妇女,大约60%生活在乡村。多年来,外出务工几乎成为妇女脱贫增收的唯一途径,但随之带来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90年代,很多村寨不通水,饮水都要靠走几个小时的山路肩背背扛,村民生活贫困落后。

那时,付国艳经常只身去到几百公里外的山野田间收购蜡染刺绣等民族工艺品,用自己缝制的背包能够背回近百斤民族工艺品。“有时找不到要问路,别人指着一座山头说走两个小时就到了,结果走过去才发现四五过小时过去,天都黑了。”付国艳回忆,这让她坚定了用民粹拉动村民脱贫增收的想法。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数量,她一直坚持以3倍的订货数目向绣娘们收购产品,对于不合格产品,她宁可剪坏扔掉。“避免绣娘以后不好好绣,她的产品可以给她收,但是你要当着她的面,拿剪刀把它剪坏,把它扔到垃圾里去。只有下这个决心,才可以把产品做好。”有一次为了给客户赶货,付国艳带着团队,三天三夜没睡觉,“因为你一睡,她们肯定也要睡,就没办法,就带着她们三天三夜不睡觉,就做产品,做出来交给客户。”

1

贵州深山通公路

2013年以来,贵州省妇联牵头推出锦绣计划,把妇女手工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把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相融合,女性“指尖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旺盛生长,先后建成千余个巧手脱贫基地、1354家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从事特色手工产业及辅助行业的女性近50万人。贵州省妇联整合各成员单位开展锦绣计划培训6.5万人次,贵州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

这解决了付国艳的大难题。“妇女在合作社里接受培训,交货时我再去合作社取。绣娘的群体扩大了,品质好了,我也不用再一家一家去收了。”付国艳笑着说。

随着“锦绣计划”的实施与推广,付国艳找到20多位是“非遗”传承人,她们在安顺、黔东南、黔南等地设立了农村合作社、手工联盟基地,通过对绣娘和手艺人进行培训,她们的产品可以直接提供给黔粹行。

自1994年推出的专利技术产品“真丝蜡染”在国际中小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后,2010年付国艳为上海世博会的贵州馆提供了90%的展品,包括苗族银饰、水族马尾绣工艺品等。2016年她带着贵州民族工艺品亮相第十二届中国深圳文化博会,2018年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文化交流周,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等东盟国家的代表团成员被她带来的马尾绣手包精致的刺绣图案深深吸引。

1

付国艳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资料图

“你尊重染缸,把染缸周围打扫干净,染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如今付国艳团队已经取得了贵州民族手工艺十五项专利,但她仍然怀揣着对传统工艺不变的坚持和敬畏,“会创造更多更好的民艺产品,继续带动更多的贫困妇女居家就业增收,让民族工艺的璀璨明珠在更多人手中传承下去”。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