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 25日《新闻联播》里一条不足百字的新闻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报道称,7月25日13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顺利将气球卫星和BP-1B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不同于以往,这枚火箭并非来自航天领域的“国家队”,而是由航天民企发射。
据媒体报道,该企业创造了中国民营航天历史上的三个首次:中国民营商业航天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并高精度入轨;中国民营商业航天首次一箭多星发射入轨;中国民营商业航天首次实现太空广告并视频回传。
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图片来源:新华社(汪江波 摄)
这次入轨发射具有重要意义,证明我国民营商业航天运载火箭真正具备了运送载荷到太空的能力。民营航天领军企业——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还点赞称“酷”。
在商业运载火箭这片新兴领域上,多家企业竞相追逐。2014年,中国第一家民营航天公司——翎客航天就在深圳注册成立,此后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深蓝航天、星途探索等诸多航天民企陆续成立,成为民营航天领域的新势力,争先抢占行业高地。
接连遭遇发射失败,中国不适合搞民营航天?
航天领域投入周期长、风险高、难度高,尤其是商业航天,一旦发射失败势必遭受重大损失、影响市场信心。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民营航天起步晚,发展也经历了一波三折。
2018年10月27日,蓝箭航天发射的运载火箭“朱雀一号”,飞行过程中,火箭一二级工作正常,整流罩分离正常,最后三级出现异常,致使发射失败。
2019年3月27日,民营火箭公司零壹空间发射的OS-M首型运载火箭暨“重庆·两江之星”号,在发射后几十秒后出现异常,在高空爆炸,发射任务失败。
接连两次的失败,让中国民营航天公司遭遇重挫,甚至一度遭到质疑。其实火箭发射失败的案例并不罕见。SpaceX在发展初期也经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 2008 年之前,原本为数不多的几次火箭发射,无一例外的全部宣告失败。SpaceX“猎鹰一号”火箭在首次成功之前经历了三次失败发射。
除了要面对火箭成功发射的压力,中国民营航天还要解决如何通过航天商业活动盈利的问题。从整体看来,中国民营航天仍处于“初创期”,其商业盈利模式尚未经历实践的检验,大部分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也较为有限。据报道,此次发射“首次播放太空广告并视频回传”,充分发挥了商业化运营的开放灵活性,也是盈利模式的探索尝试。
图片来源:新华社
政策扶持、资本青睐,民营航天成新宠儿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8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公司已达百余家。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融资额已接近36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67%。
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鼓励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活动,发展商业航天。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民营航天公司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融资问题是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而此次成功发射无疑为民营航天企业融资增加了砝码。
民营航天绝不只是“民营”那点事儿
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聚集了十多家民营航天企业,形成了我国民营航天产业的最强阵容。这里承载了民营航天企业的“飞天梦”,也助力我国航天强国的建设。
根据目前各国公布的星座组网计划,未来需要发射的小卫星数量超过2.5万颗,而当前全球每年航天发射次数仅为100次左右,远远不能满足搭载需求。我国民营航天仍有巨大参与空间,而瓜分这块“大蛋糕”的必备工具就是拥有低成本的商业运载火箭。
如今,美国民营航天技术全球领先。今年4月11日,SpaceX“重型猎鹰”运载火箭完成首次商业发射,并实现完美回收;5月9日,亚马逊创始人、世界首富杰夫·贝索斯公布“蓝月亮”月球着陆器,其创立的航天公司“蓝色起源”航天公司开启探月征程。未来太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而民营航天规模越大、技术越先进,在太空的地位也就越牢固。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民营航天力量,民营航天绝不只是“民营”那点事儿。
预计至2020年末,航天民企将继续完成双曲线一号遥二至遥六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形成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规模发射,并开启向大规模商业发射的征程。
(资料来源: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
编辑:及玥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