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两会新视角】“十三五”:让梦想照进现实

新闻频道 来源:央视网 2016年03月15日 18:1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壶口瀑布雾气蒸腾,水天一色。

壶口瀑布雾气蒸腾,水天一色。

  无人机镜头下壶口,金色的波涛从远方滚滚而来,惊涛拍岸,雾气蒸腾,水天一色。

  3月11日,央视网记者来到黄河的标志性景观地--壶口瀑布,河水奔腾呼啸而来,在槽口一泻千里,激起一片片巨大水花。

  位于山西省吉县西部南村坡下的壶口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瀑布所处地区平均海拔近千米。绵延的黄河翻山越岭,到此地由300米宽度骤然收束为50余米,跌落深谷,宛如巨壶沸腾。一如大诗人李白在名篇《将进酒》中所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无人机航拍壶口瀑布壮景

无人机航拍壶口瀑布壮景

【航拍全景点击进入】

  壶口瀑布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自然奇景,她也是中华民族苦难与辉煌的重要见证者。

  在这里,著名诗人光未然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作曲家冼星海为这首诗谱曲,《黄河大合唱》由此而生。“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民族危难时刻,激情澎湃的歌声响彻大河上下,激励华夏儿女救国图存。

  在这里,黄河漂流队探险队员王来安乘坐由汽车轮胎缠结成的密封舱,顺瀑布而下,创造了“黄河第一漂”,开启中国体育探险的历史。

  还是在这里,柯受良驾车飞跃黄河,创世界跨度最大的飞车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第一飞”。

  正是这种自然与历史的融合,急流勇进势不可挡的壶口瀑布成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全景VR视频带您近距离感受壶口瀑布的波涛汹涌

全景VR视频带您近距离感受壶口瀑布的波涛汹涌

【VR全景视频点击进入】

  对当下和未来的中国来说,这种民族精神弥足珍贵。从现实观察,“十三五”的征程已经开启,这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中国将经历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此时此刻,我们需要从灵魂深处确立起对新的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并将之贯彻到实践行动中,一如奔流不息的黄河、澎湃磅礴的壶口,推动“十三五”大业滚滚向前,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长远前瞻,在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弘扬中国自强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办自己的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凝聚起中国力量,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

高清图集

高清图集

  精准扶贫:治穷病拔穷根

  完成“十三五”大业,扶贫是绕不过的关口。

2016年3月9日,无人机航拍十八洞风光尽收眼底。

2016年3月9日,无人机航拍十八洞风光尽收眼底。

【点击观看更多详情】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就是全国上万贫困村庄中普通的一个,由于土地匮乏、交通不便、生存条件恶劣等客观原因,这个位于武陵山腹地的苗族村寨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直到2013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两千元。

  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就扶贫工作到此考察,走访了多个低保户、特困户家庭,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状况。

  正是在这里,他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总书记还给湖南出了考题: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湖南也就此成为全国推进精准扶贫的策源地,引领全面小康进入冲刺时间。 

  3月8日上午,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参加审议。在与全国人大代表、湘西自治州州长郭建群交流中,习近平又一次提到了十八洞村。

  “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总书记问。“您当年来的时候是1680元,现在已经增加到3580元。”郭建群答。总书记又问:“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7个。”郭建群答道。当得知全州还有50万贫困人口,习近平问:“条件比十八洞村还差的有多少?”郭建群说,十八洞村的条件算中等的。总书记追问:“不如它的有多少?”“接近一半。”郭建群答。

  习近平要求当地党委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带领当地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早日实现脱贫目标。

  据央视网记者了解,湘西已经出台了关于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实施方案,力争到2019年,湘西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摘帽”,12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国家现行标准下的50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在总书记回想当年考察十八洞村的同时,央视网记者也正在这个村子进行回访。

  当时和习近平交谈的施成富老人在自家古朴传统的木屋中,还亲身感受了一回当下最潮的VR拍摄,每一个狭小角落都清晰的展现在镜头下。

  如今的十八洞村已经大变样。“百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变化,已成为全省文明村和旅游定点村,村民笑容多了、求发展愿望强了。”郭建群介绍说。

  十八洞村的变迁映射了中国扶贫的未来蓝图,在已拉开大幕的“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正因如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以来,扶贫攻坚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扶贫逐级立下军令状。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中国创造”演绎奇迹

  如果说扶贫是补短板,那么以“中国创造”为代表的创新专业精神就是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动力。

  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雅西高速无疑是其中的代表。240公里长的雅西(雅安到西昌)高速公路,是京昆高速公路四川省境内的一段。它由经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爬升,基本就是超级高架桥和超长隧道的结合体,沿线区域海拔从600米爬升到3200米,行驶在上面有空中飞驰的震撼,因此又有了“天梯高速”的别称。

2016年3月8日 全景VR视角为您呈现别样的雅西高速。

2016年3月8日,全景VR视角为您呈现别样的雅西高速。

【点击观看更多详情】

  雅西高速北接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南连泸沽至黄联关高速公路,是畅通四川省南北进出川和打开辐射攀西、彝区的快车道,是四川省连接成都与攀西经济区,加强与云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与交流的一条主通道。 

  “如果没有雅西高速,就目前而言,所有成都往西的高速公路都将成为断头路。”2012年4月雅西高速全线通时时,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工作人员说,这对于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四川、云南乃至重庆、陕西区域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弘扬人民友谊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 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是一个以基础设施为抓手,在欧亚大陆实现互联互通、共同繁荣的计划。

  而雅西高速沿线大致所走的南丝绸之路,则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一条纵贯川滇两省,连接缅、印,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家古老的国际通道,始于先秦、盛于汉唐。它和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同为我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历史进入21世纪,现代交通取代了丝路古道,但被赋予了更重的发展使命。

  雅西高速所在的四川省,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腹心地带,发挥着承南接北、通东达西的重要作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带一路”的成果里,有着四川的努力,也有着雅西高速的贡献。 

  如今,远去的马帮铃声日渐稀落,而现代贸易传奇却仍在这条高速公路上续写。

  留住蓝天记住乡愁

  “十三五”发展是要务,但发展不能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生态建设成为中央治国理政五大布局之一的背景下,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着力保护好环境,留住蓝天记住乡愁。

3月9日无人机航拍乌镇,江南小镇风光尽收眼底。

3月9日无人机航拍乌镇,江南小镇风光尽收眼底。

【点击观看更多详情】

  千年古镇乌镇就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典型。青石板小路,手摇木船小码头,白墙黛瓦的枕水人家。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里的慢生活成为一种特殊的存在。

  不过,传统并意味着落伍。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就在这个千年古镇召开,并成为永久会址。

  自此,互联网为乌镇打开了联通世界的通道,古老与前沿,文化与科技在这里实现了一次完美的牵手。

  2015年12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并作主旨演讲。他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这里举办,推动了网络创客、网上医院、智慧旅游等快速发展,让这个白墙黛瓦的千年古镇焕发出新的魅力。

  习近平还说,乌镇的网络化、智慧化,是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也生动体现了全球互联网共享发展的理念。

  那乌镇何以脱颖而出?

  地处三市交界的乌镇长期交通闭塞,在1985年之前,乌镇都没有通往外界的公路,人们出行方式依赖传统的小火轮。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乌镇的古建筑也因此躲过多次浩劫,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马路、大桥的修建,这个千年古镇逐渐与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

  进入21世纪,乌镇之名开始远播。2007年,历时四载、投资近十亿的乌镇西栅景区正式开放。到首届互联网大会召开前的2013年,乌镇景区一年接待游客达到56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73亿元,与很多农村地区大拆大建不同,乌镇的开发并没有将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划措施简单地套用到乡镇规划中。而是挖掘和尊重历史文化、山脉水系、地貌环境,强调顾及地方特色,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古建筑,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具体来说,乌镇根据自身特质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将产业生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社区功能与旅游服务协调推进,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新型社区,创造了独特的“乌镇模式”。

  主持乌镇古镇旅游保护开发的总规划师陈向宏感叹:“没有乌镇15年的旅游发展及传统生活下现代化完善配套设施的完备,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国家级会议不可能把乌镇作为永久会议地。

  乌镇模式契合了中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倡导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模式。

  书写人与自然共生的“中国画”

  五大理念是”十三五“发展的思想指南,绿色位列其中,其根本目标旨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全景VR视角近距离观看金丝猴冬日生活环境。

全景VR视角近距离观看金丝猴冬日生活环境。

【点击观看更多详情】

  湖北神农架正以行动实践这一科学的发展理念。神农架山高林密,雨水丰富。这片3000多平方公里的林区拥有世界同纬度地区保持较为完好的原始森林,其生态资源的完整性、独特性和唯一性,都是神州大地一张靓丽的绿色名片。

  在林区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树上挂着标识牌,记录着它们的年龄,也诉说着历史沧桑。

  与很多林区一样,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作为全国重要商品材基地,神农架也曾大举开发,伐木使森林覆盖率急剧下滑,一度降至70%。 

  眼看着宝贵的原始森林成片地消失,神农架开始意识到生态保护的迫切。2000年,神农架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并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这么大一片林区,有树不能砍、有兽不能猎、有药不能挖、有荒不能垦。生活在神农架林区的8万多常住居民很快陷入生活的困顿中,成为国家级贫困区。

  同样,全面禁伐后,长期以”木头经济“支撑的地方财政亦立刻捉襟见肘。当地政府的应对之策就是发展生态旅游,搞活生态经济。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优先为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引导老百姓开设农家乐,获取稳定可观的收入;扶持老百姓发展农副产业,将生产的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既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有数据为证,如今神农架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了2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653元,彻底扔掉了贫困的帽子。

  得到实惠的神农架居民从传统的资源破坏者逐步转变为对资源的自觉保护者,曾经的砍树人成了今天的护林员。”绿色就是财富、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2014年,神农架跻身第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神农架的现实投射了中国未来的绿色蓝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之于中国的意义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生态建设成为中央治国理政的五大布局之一,美丽中国正在渐行渐进。

编辑:张晓琳 责任编辑:
860010-1102010100
1 1 1